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4篇
药学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与药理学及免疫学的进展密切相关,近些年来,许多药理免疫学家及外科医生经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努力寻找高效、低毒的新型免疫抑制剂。现将近些年来新开发的几类免疫抑制剂,并探讨其临床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12.
输尿管镜碎石术后肾包膜下血肿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发生肾包膜下血肿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08年12月行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发生肾包膜下血肿3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评估其术前、术中可能存在的导致肾包膜下血肿发生的风险因素。结果:2例行双侧输尿管镜碎石术,1例行单侧输尿管镜碎石术,手术均顺利,但均发生肾包膜下血肿,其中1例术前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尿路感染,发生双侧肾包膜下血肿并失血性休克;1例老年男性术前无其他并发症,术后术侧腰部出现皮下瘀斑,B超发现肾包膜下血肿;另1例术前并发高血压、糖尿病,行双侧输尿管镜碎石术,术后发生单侧肾包膜下血肿。结论:肾包膜下血肿是输尿管镜碎石术的一个严重并发症,高血压、糖尿病、高龄、尿路感染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手术本身导致的肾盂内压力改变是其发生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M受体阻滞剂联合非药物方式治疗成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检索2015年1月前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WMDisc)等已公开发表的关于M受体阻滞剂联合非药物与单用M受体阻滞剂相比治疗成年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按照Jadad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7篇文献(共610例)符合纳入标准。其中M受体阻滞剂联合电刺激4篇,联合行为训练2篇,联合电刺激加行为训练1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单用M受体阻滞剂组)相比,M受体阻滞剂联合电刺激在降低日平均排尿次数(WMD=-0.60,95%CI=-1.23~0.03,P=0.06)、尿失禁次数(SMD=-4.45,95%CI=-12.77~3.86,P=0.29)方面疗效无统计学差异;但在降低尿急次数(WMD=-1.09,95%CI=-2.15~-0.03,P=0.04),提高临床总有效率(RR=1.24,95%CI=1.06~1.44,P=0.007)方面,M受体阻滞剂联合电刺激疗效优于对照组。(2)M受体阻滞剂联合行为训练在降低日平均排尿次数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WMD=-0.67,95%CI=-1.14~-0.20,P=0.005)。结论:M受体阻滞剂联合非药物治疗方式较单用M受体阻滞剂能够更好地改善成年女性OAB患者的部分排尿症状,提高临床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研究患者跌倒的多因素护理评估与护理干预,降低住患者跌倒发生率,建立与实施预防患者跌倒的有效风险管理方法。方法对病区住院患者实施跌倒多因素护理评估与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科室成立安全质控小组、目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鼓励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跌倒安全管理、签署“跌倒风险告知书”等针对高危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及改善科室不良住院环境的等。结果跌倒发生率从0.18%降到0.0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因素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减少医疗纠纷。利于建立积极的协作性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理想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2005年1月~2008年10月采用微创经皮肾取石术(MPC—NL)、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URL)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86例。MPCNL组40例,URL组46例,URL组15例接受辅助的ESWL治疗。结果:MPCNL组术后3天结石清除率为95.0%(38/40),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为100%(40/40)。URL组术后3天结石清除率为34.8%(16/46),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为87.0%(40/46)。结论:MPCNL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具有很高的结石清除率;URL疗效稍差。但可以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小管上皮细胞DNA损伤在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中的意义。方法Wistar大鼠108只,等分为大、小剂量及对照组,分别于后肢肌肉注射10、5ml/kg50%甘油及10ml/kg生理盐水。于1、3、6、12、24、48h测定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creatinine,Cr),取肾脏分离肾小管上皮细胞,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技术测定DNA损伤。结果两实验组BUN、Cr分别于12、6h起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0.01),两实验组间BUN和Cr分别在12h和24h起出现显著差异(P<0.05,P<0.01),表明肾功能受损程度不同。肾脏分离肾小管上皮细胞DNA损伤对甘油注射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其变化趋势与尿脱落细胞DNA损伤相似,但损伤程度较轻。结论DNA损伤、细胞脱落及凋亡等变化参与了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是ARF病理生理变化过程“多米诺骨牌”中的重要环节,在预防或及时阻断其发生在ARF的救治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移植动经的动物模型,方法 108只Wistar大鼠显微镜下行腹主动脉吻合术。结果 该模型建立成功。结论 该方法为临床研究动脉移植了一种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和输尿管上段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51例肾或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采用超声引导定位下肾穿刺,建立皮肾通道;碎石取石过程中超声监测有无结石残留并指导啐石取石;必要时超声引导下建立多个皮肾通道取石?结果450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成功建立了皮肾通道,1例超声引导穿刺失败。超声引导下穿刺成功率为99.8%(450/451),其中402例患者经超声引导一次性穿刺成功,48例患者两次穿刺成功;82例患者超声引导下建立多个皮肾通道。结论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采用超声引导定位穿刺建立皮肾通道,具有定位准确、安全、可重复、简便易行及避免放射线损伤等优点,可作为经皮肾镜引导穿刺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1 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28岁。因"下肢皮肤多发脓肿3d"于2020年6月22号就诊于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患者入院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皮肤脓肿,约黄豆大小,病初单发脓肿伴红肿疼痛,无破溃渗液,未予重视,入院前2d患者脓肿破溃伴暗红色分泌物,遂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右小腿皮肤感染",予以"头孢克肟、聚维酮碘溶液"治疗后原发脓肿较前稍扩大伴多处新发脓肿,因该患者2014年4月14日当地疾控中心查HIV-1抗体,  相似文献   
20.
经皮肾镜/输尿管镜取石术中、术后感染性休克15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经皮肾镜/输尿管镜取石术中、术后感染性休克的救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9年4月432例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及645例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中、术后发生感染性休克15例(男4例,女1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1例发生在经皮肾镜取石术,4例发生于输尿管镜碎石术,术中1例,术后14例.感染性休克诊断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