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22.
目的 研究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临床预后意义.方法 通过常规细胞遗传学、荧光原位杂交、实时定量多聚酶链反应、巢式PCR扩增及测序等技术相结合,对217例成人ALL患者细胞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全面分析,并探讨其临床预后意义.结果 成人ALL遗传学异常以t(9;22)(q34;q11)/ BCR-ABL融合基因最常见(56.3%),其次为复杂核型(13.8%),其它异常占29.9%;经荧光原位杂交确诊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患者中22.4%经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未发现Ph染色体;遗传学预后分组高危组患者随年龄增大递增;高危组B-ALL亚型高于标危组(98.4% vs.65.7%,P=0.000),高危组3个月(67.3% vs.85.1%,P=0.042)、6个月(55.1%vs.80.4%,P=0.008)、12个月(34.0% vs.59.1%,P=0.017)和24个月(13.0% vs.36.6%,P=0.010)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均显著低于标危组,中位OS时间高危组(11个月,95%CI:8.0~13.9)比标危组(19个月,95%CI:10.8~27.1)显著缩短(P=0.001).结论 成人ALL具有特征性遗传学异常,本组预后分组对判断患者预后、指导临床正确分层治疗具有一定临床意义.临床上单独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漏诊率高,建议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提高细胞及分子遗传学亚型的正确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PS-341(bortezomib)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细胞凋亡时对IL-6、IL-1β和SCF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含15?S的RPMI1640培养液体外培养U266细胞,分别用0、50、100、150、200 nmol/L的PS-341干预U266细胞4 h后收集,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U266细胞IL-6、IL-1β和SCF三种细胞因子表达的改变.结果:荧光显微镜和FCM发现PS-341以浓度依赖方式诱导U266细胞凋亡;PS-341明显抑制U266细胞IL-6、IL-1β和SCF的表达(P<0.05);对IL-6和SCF的抑制与PS-341浓度成正相关,对IL-1β的抑制在PS-341浓度为0~150 nmol/L时成正比关系,当浓度大于150 nmol/L时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蛋白酶体抑制剂PS-341诱导U266细胞凋亡时明显抑制其IL-6、IL-1β和SCF的表达,是有效治疗MM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乌头汤及其配伍各组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外周血中CD4^+、CD8^+细胞百分比含量以及CD4^+/CD8^+比值的变化的影响。方法:用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复制大鼠关节炎模型,并用乌头汤及其配伍的各组药物进行干预,末次给药后采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大鼠外周血中CD4^+、CD8^+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外周血中CD4^+细胞的百分比含量明显升高,CD8^+细胞的百分比含量明显下降;与模型组相比,经过乌头汤及其配伍各组、MTX组治疗干预后,大鼠外周血中升高的CD4^+百分比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的CD8^+百分比水平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升高的CD4^+/CD8^+比值也呈现不同程度的下调;乌头汤与各个配伍组之间的上述作用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乌头汤及其配伍各组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抑制作用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外周血中异常的CD4^+、CD8^+的百分比含量而发挥的。  相似文献   
25.
虎金颗粒对肝功能及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虎金颗粒对大鼠血清中血清酶成分含量的影响;探讨肝星状细胞(HSC-T6)的增殖情况,并观察虎金颗粒对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异种血清(猪血清)大鼠腹腔注射制作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检测为主要内容,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以及虎金颗粒大、中、小剂量组做比较分析;血清药理学方法培养肝星状细胞,用酶标测定仪测定OD值以测定其增殖活性。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含量较正常组显著上升,秋水仙碱组及虎金颗粒不同剂量组均能使上述指标发生不同程度的下调,其中中药中剂量组和大剂量组与西药组比较具有显著意义,但仍以大剂量组作用最为明显,小剂量组与西药组比较则无显著意义;当培养至24 h和48 h时,HSC-T6自身的增殖比较明显,虎金颗粒含药血清对其增殖表现出较显著的抑制作用,且随着含药血清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也有所增强,说明虎金颗粒含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的抑制作用有一定的量效依赖关系。结论:虎金颗粒可以改善肝功能,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与其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8(IL-6、IL-8)水平对恶性血液病化疗粒细胞缺乏(粒缺)期发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4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诱导的粒缺期IL-6、IL-8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 ( 1)IL-6与IL-8水平呈正相关.(2)粒缺发热组IL-6、IL-8水平高于无发热组.(3)IL-6、IL-8水平与发热有无寒战及发热程度基本上相平行.(4)IL-6水平微生物学证实的感染(MDI)组高于不明原因发热(FUO )组.IL-8水平MDI组、临床证实感染(CDI)组均高于FUO组.革兰氏阴性( G-)菌、革兰氏阳性(G+)菌和真菌感染3组间差别无显著意义.结论血清I L-6、IL- 8水平测定有助于鉴别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粒缺期感染与非感染性发热,可在微生物病原学结果之前作为一项早期有效的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27.
急性白血病纤溶异常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 (AL)的纤维蛋白溶解 (纤溶 )变化。方法 临床分析 41例AL患者的出血表现及实验检测血小板计数 (BPC)、纤维蛋白 (原 )降解产物 (FDP)、D 二聚体 (D D)、纤溶酶原活性 (PL∶A)、α2 纤溶酶抑制物活性 (α2 PI∶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 PA∶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 (PAI∶A)。结果  32 %有出血 ,以皮肤粘膜为主 ,部分为内脏或颅内出血。BPC明显减少 ,FDP阳性率为 2 9% ,D D、t PA∶A和PAI∶A明显高于正常 ;D D发病期明显高于完全缓解(CR)期 ;α2 PI∶A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明显低于对照组 ,出血组低于不出血组。PL∶A无明显改变。结论 AL的纤溶异常以继发性纤溶亢进为主 ,是引起AL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CR后纤溶仍处激活状态  相似文献   
28.
29.
本文报告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瘤(BPDCN)1例。患者男,70岁。反复皮肤瘙痒伴红斑结节1年。皮损组织病理:瘤细胞在真皮内密集,呈结节、团块状浸润,核深染,形态不规则,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组化:CD4、CD56、CD123、CD43、CD45RA均阳性。骨髓涂片: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异常细胞占72.8%,骨髓流式免疫分型: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98.6%,CD56:82.3%,CD38:83%,CD4:92%和CD123:94.6%。该文对BPDCN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揭示该病呈高度侵袭性,预后差,生存期短。  相似文献   
30.
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PTCL-NOS)是2008年WHO淋巴肿瘤病理分类中一个较新的亚型。病因不清,其诊断需结合临床、病理、免疫及遗传学特征,并排除其它特指型T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