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5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13篇 |
内科学 | 86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33篇 |
综合类 | 52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出版年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1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观察三碘甲腺原氨酸 (T3)对缺血后心肌左心功能的恢复作用。 方法 :制作离体大鼠心脏常温缺血模型 ,应用 KH液灌流 30分待心脏活动稳定后 ,分为未缺血组 (n=6 ) ,未缺血 T3组 (n=6 ) ,缺血再灌注组 (n=7) ,缺血再灌注 T3组 (n=7)。比较缺血再灌注组与缺血再灌注 T3组心功能指标。 结果 :对缺血心肌加入 T3灌流 30分后 ,左心室压差与心率乘积 [(L VSP- L VDP)× HR]、收缩期左心室内压上升速度峰值 ( dp/ dtmax)和舒张期左心室内压下降速度峰值 (- dp/ dtmax)恢复百分率均明显改善。 结论 :T3可明显促进缺血后心肌左心室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2.
63.
CD25mAb及联合供体脾细胞诱导心脏移植免疫低反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CD25mAb及联合应用供体脾细胞对移植心脏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术中应用CD25mAb及联合应用供体脾细胞。术后通过腹壁触诊判断移植心脏存活情况。结果CD25mAb组移植心脏生存时间为12.10±4.04天,与未用药组(8.5±2.42天)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D25mAb+供体脾细胞组移植心脏生存时间为12.80±3.61天,与单独应用CD25mAb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比单独用脾细胞组(8.40±3.50天,P〈0.05)和未用药组有明显延长(P〈0.05)。结论静脉应用CD25mAb及联合应用供体脾细胞均可以延长移植心脏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64.
大心室瓣膜置换患者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 回顾61例左室舒张末径大于6.5cm的行瓣膜置换术患者,总结体外循环(CPB)经验。方法 CPB采用中度低温,3例二次开胸不能分离上下腔行停循环(鼻咽温18~22℃)。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巨大右房,腹水,恶液质的患者,预充白蛋白并附加入工肾超滤,心肌保护为高钾含血停搏液灌注。结果 CPB时间41~215min,深低温停循环(DH-CA)时间45~66min,心肌缺血时间28~178min。心脏自动复苏率92%。无全心辅助及左心辅助。围术期死亡4人。结论 手术中有效的心肌保护,提高胶体渗透压,可减低手术后心功能衰竭,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是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延长其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65.
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分流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应用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分流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评价其疗效。方法 2 0 0 2年4~ 7月 ,我院行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分流术治疗单心室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5例 ,其中单侧双向格林分流术3例 ,双侧双向格林分流术 2例。术前患者均经血气分析、血常规、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氧饱和度为 (78.7± 3.0 ) %。结果 所有患者无一例死亡 ,均顺利出院。术后血氧饱和度升高至 (93.9± 0 .9) % ,紫绀症状改善。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分流术的手术方法安全、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且住院费用少 相似文献
66.
目的 :研究硝酸甘油、米力农和尼卡地平对桡动脉血流量的影响。 方法 :桡动脉 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患者 30例 ,随机分为三组。采用不接触技术取桡动脉并测血流量和血流动力学指标 ,分别给予硝酸甘油、米力农或尼卡地平后再次测量桡动脉血流量和血流动力学指标。 结果 :尼卡地平组用药后血压下降明显 ;硝酸甘油和米力农组术后平均动脉压均有下降 ,但差异不显著。静脉输入硝酸甘油或米力农后 ,桡动脉血流量增加 ,差异显著 ,但手术前后血流量增幅在两组之间并无差异。尼卡地平组给药后的桡动脉血流量无明显变化。 结论 :硝酸甘油和米力农能够增加桡动脉的血流量 ,适合用于缓解桡动脉 冠状动脉移置术后桡动脉痉挛 相似文献
67.
68.
69.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不同心脏病术后应用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3种心脏病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效果,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有所裨益。方法:1982年至1994年末,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和其他疾病分别有75、36、12和4例因心脏术后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应用IABP。结果: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分别有61(81%)、18(50%)和2(16%)例有效并撤除I-ABP,其中54(72%)、12(33%)和2(16%)例恢复出院,3种心脏病术后应用IABP的效果差别非常显著(P<0.005)。冠心病4例桥阻塞,1例再次手术治愈,3例未再手术死亡,先天性心脏病1例左心室发育小,IABP无效死亡。结论:冠心病效果最佳,风湿性心脏病次之,先天性心脏病较差。如存在严重机械因素,应积极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70.
房间隔缺损的微创外科封堵术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由于手术器械、内窥镜和导管介入技术的改进以及手术机器人的发明和应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科技术逐渐进入徽创时代。以房间隔缺损(简称房缺)的修补手术为例,除了传统的标准胸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手术治疗外,还逐渐演变出胸骨正中、胸骨旁和右侧腋下小切口等手术方式;并且导管介入封堵和非体外循环的外科手术封堵技术也得到明显的改进和提高,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可靠性和安全性也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