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5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13篇 |
内科学 | 86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33篇 |
综合类 | 52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出版年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1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巨大心脏患者二尖瓣成形手术疗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巨大心脏患者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施行二尖瓣成形手术的疗效。讨论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危险因素及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原则。方法:以左心室扩大指数将扩大的心脏分级,结合患者病理改变的类型,对33例巨大心脏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行二尖瓣成形术,并对其近、远期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病理改变为单纯瓣环扩大5例;合并瓣叶脱垂22例,其中腱索过长18例,腱索断裂5例,腱索缺如1例,瓣叶裂隙4例;合并瓣叶增厚、腱索乳头肌融合6例。成形方法为单纯瓣环成形9例,合并腱索缩短11例,脱垂部分切除缝合7例,腱索移植1例,乳头肌切开腱索松解3例,瓣叶裂隙缝合4例,放置人工成形环14例。术后早期死亡8例(24.2%)。结论:左心室扩大的程度、二尖瓣病变的类型及手术技术是决定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左心室扩大指数小于1.5者成形效果较好,1.5~2.0者可成形但应控制其他危险因素的程度,2.0以上者成形手术的疗效较差,应慎重选择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心血管外科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两组心血管外科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的治疗经验,提出心血管外科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特点、早期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方法:17例心血管外科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例,以入院先后分为两组。第1组8例,第2组9例。回顾第1组病例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经验,总结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和血液滤过的优缺点。在第2组病例治疗中,以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早期诊断为前题,早期开始腹膜透析。同时,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结果:第1组病例均死亡。第2组病例,7例存活(78%)。结论:心血管外科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早期诊断和早期肾功能替代疗法,是治疗成败的关键。腹膜透析简便易行,在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早期开始腹膜透析,可以收到良好效果,并以此作为心血管外科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首选肾功能替代疗法。 相似文献
13.
14.
15.
近年来 ,冠状血管搭桥术在国内发展很快 ,目前全国每年已有近 40 0 0例 ,虽然术式仍以传统的体外循环下心脏停搏为主 ,但不停跳搭桥等微创术式的比例正不断提高 ,这反映了冠状血管搭桥术今后的趋势。在缝合技术上目前主要是吻合口连续缝合的方法 ,近期我们与美国专家合作在非体外循环下应用U形夹完成 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 ,这种方法是一种全新的吻合技术 ,该种技术在国内尚属首次应用 ,疗效安全可靠 ,并且有微创、手术迅速等优点 ,是一项非常值得推广的新技术。该技术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 ,显露吻合部位 ,与通常间断缝合方法相同 ,通过缝合针… 相似文献
16.
IL-6mRNA在排异反应中的动态表达及其与移植心脏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排异反应时IL 6mRNA在心脏移植物局部动态表达情况及其与移植心自然生存时间的联系。方法 在移植术后第 1、3、5、7、9、11天切取移植心 ,提取总RNA ,将IL 6引物和对照引物 (β actin)在同一管中扩增 ,以两者像素值的比值均数作图 ,观察排异反应单一因素对IL 6mRNA动态表达的影响。结果 排异反应时心脏移植物局部的IL 6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 ,其基因表达高峰在术后第 3天 ,在移植心自然死亡高峰之前。结论 IL 6在排异反应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IL 6mRNA的动态检测可望成为排异反应的早期诊断指标 ,抑制IL 6的措施也可望成为治疗排异反应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目的探讨异种心脏移植后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期移植心心肌中供、受者的组织因子与凝血的关系。方法供者为清洁级豚鼠,受者为清洁级SD大鼠。随机配对平均分为6组。建立异种心脏移植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期动物模型。分别于移植术后0(未行心脏移植)、4、8、12、16和24h切取移植心脏,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移植心的心肌凝血程度;同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监测移植心心肌中组织因子的表达。结果移植后8h,移植心心肌凝血程度明显,并随移植时间延长逐渐加重。供者组织因子mRNA表达在移植后4h最强,随后逐渐减弱,至移植后16h消失;受者组织因子mRNA表达在移植后16h出现,随后逐渐增强。结论移植心心肌中的组织因子在异种心脏移植后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期凝血中起重要作用,其中供者的组织因子可能与凝血的激发有关,受者的组织因子可能与凝血的加重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