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62篇 |
免费 | 266篇 |
国内免费 | 14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篇 |
儿科学 | 32篇 |
妇产科学 | 22篇 |
基础医学 | 151篇 |
口腔科学 | 28篇 |
临床医学 | 657篇 |
内科学 | 296篇 |
皮肤病学 | 30篇 |
神经病学 | 47篇 |
特种医学 | 89篇 |
外科学 | 366篇 |
综合类 | 1382篇 |
预防医学 | 600篇 |
眼科学 | 19篇 |
药学 | 498篇 |
10篇 | |
中国医学 | 549篇 |
肿瘤学 | 9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119篇 |
2022年 | 151篇 |
2021年 | 163篇 |
2020年 | 130篇 |
2019年 | 150篇 |
2018年 | 116篇 |
2017年 | 85篇 |
2016年 | 115篇 |
2015年 | 87篇 |
2014年 | 223篇 |
2013年 | 277篇 |
2012年 | 263篇 |
2011年 | 269篇 |
2010年 | 263篇 |
2009年 | 226篇 |
2008年 | 265篇 |
2007年 | 198篇 |
2006年 | 196篇 |
2005年 | 233篇 |
2004年 | 207篇 |
2003年 | 158篇 |
2002年 | 110篇 |
2001年 | 112篇 |
2000年 | 98篇 |
1999年 | 70篇 |
1998年 | 59篇 |
1997年 | 62篇 |
1996年 | 45篇 |
1995年 | 53篇 |
1994年 | 54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36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39篇 |
1989年 | 28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3篇 |
1974年 | 3篇 |
1959年 | 1篇 |
195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探讨ApoE-/-小鼠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对下游肾脏的损伤机制。 方法 采用ApoE-/-小鼠建立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动物模型。选择肾动脉狭窄程度 <50%的ApoE-/-小鼠,按斑块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选择同条件喂养的C57BL/6J 野生型小鼠为对照组。常规检测Scr及尿 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核中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P-选择素(P-sel)表达; RT-PCR检测白细胞介素6 (IL-6)mRNA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巨噬细胞浸润情况。 结果破裂组Scr和尿NAG活性明显升高(均P < 0.01);肾组织出现病理改变,肾间质中巨噬细胞浸润增加(P < 0.05);细胞核中NF-κBp65表达增加(P < 0.05);ICAM-1、P-sel、IL-6 mRNA表达增加(P < 0.05)。未破裂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肾脏未见明显病理改变。 结论 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可引起肾脏病理改变和肾功能受损;在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肾损害机制中,炎性反应是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2.
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168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首次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648例,其中多灶病例168例.比较单灶组与多灶组及多灶组间的临床病理学差异.结果:本组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率为25.9%,其中双侧甲状腺多发病灶者117例(69.6%).多灶组在男性(P=0.004)、甲状腺癌家族史(P=0.031)、体检(P=0.000)及B超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P=0.001)、B超提示结节钙化灶(P=0.001)、颈淋巴结转移(P=0.008)及甲状腺外侵犯(P=0.001)发生率等方面叫显高于单灶患者.而单灶组在伴有良性甲状腺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多灶组(P=0.000).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中,男性、体检颈部淋巴结大、肿瘤位于双侧及病灶数目≥3个倾向于肿瘤较大、颈部淋巴结转移或甲状腺外侵犯的比例较高;而伴有良性甲状腺疾病的多灶性癌恶性度相对较低.本组164例(97.6%)获得随访;平均随访46.1个月(2~127个月).随访中5例死亡,1例胸部X线片怀疑肺部转移,16个月健在;6例于术后3~41个月因颈淋巴结复发再次手术;2例于术后13个月、24个月残余腺体肿瘤复发手术切除.总的1、2、5、10年生存期分别为98.2%、97.4%、96.5%、96.5%.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分期与预后相关(X<'2=168.832,P=0.000).结论:多发病灶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征之一,其生物学恶性度更高.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可视为标准手术方式,在外侧区出现淋巴结肿大时需加行侧方清扫.AJCC分期仍是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重要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63.
目的总结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患者胆囊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本组42例.随机分为两组.泵治疗组24例、皮下治疗组18例,术前诊断均为糖尿病合并胆囊结石。泵治疗组采用胰岛素泵控制围手术期血糖,皮下治疗组每日3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围手术期血糖。结果全部病例手术过程顺利.泵治疗组术中、术后血糖控制较皮下治疗组血糖控制平稳,尿酮监测均为阴性.伤口全部一期愈合。结论胰岛素泵用于糖尿病患者胆囊切除手术有利于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64.
目的总结分析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手术后并发症与供肝修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例行原位背驮式同种异体肝移植患者的资料。结果本组12例肝移植围手术期无死亡;手术成功率为100%。12例中行动脉血管变异整形2例.门静脉搭桥吻合1例;各韧带修剪后缝合7例.未缝合5例。手术后发生腹腔内出血3例,其中2例与供肝修整有关,即修肝时各韧带未仔细缝合及结扎而导致细小血管出血,另1例系凝血功能障碍所致;在供肝修整中注意了血管的变异整形及胆管的血供.术后无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并发症和胆道并发症发生。结论修肝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术中植肝时手术操作的难度、术后供肝的存活质量、并发症的发生和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大肠癌致急性肠梗阻178例,一期行右半结肠切除37例,一期行左半结肠切除80例,一期行结肠次全切除、回肠-乙状结肠(或直肠上段)吻合31例,一期行左半结肠或直肠上段癌切除,近端结肠造瘘、封闭远端结肠(或直肠)、二期吻合13例,结、直肠癌晚期无法根治切除者行结肠造瘘7例,短路手术10例。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5%(24/178),围手术期死亡率为4.5%(8/178)。结论大肠癌致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应及时并遵循个体化原则,应创造条件力争一期切除肿瘤,解除梗阻。对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病人施行一期肿瘤切除吻合术是安全有效的,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灵活应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6.
67.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35岁,因“头痛5 d,加重伴颈部疼痛、颈部僵硬2 d”于2021年11月6日来我院门诊就诊。5 d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头痛、咽喉部疼痛,头痛以枕部疼痛为主,呈持续性胀痛,不伴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精神行为异常、肢体无力、麻木,有无发热不详,服用“999感冒灵”后,咽喉部疼痛症状逐渐消失,头痛未缓解,2 d前,头痛程度加重,牵扯至右侧颞部,并出现颈部疼痛,颈部僵硬,不敢转动头部,转动时头颈部疼痛明显加重,院外未予诊治,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既往史:3~+年前因“脊髓室管膜瘤(胸10平面)”行手术治疗,术后遗留双下肢深感觉障碍,无肿瘤及家族性遗传病史。入院查体:T 36.5℃,R 19次/min,P80次/min,BP 117/64 mm Hg,心、肺、腹(-)。 相似文献
68.
69.
疏肝和胃丸抑制胃溃疡大鼠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丸抑制大鼠胃酸、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胃苏冲剂组、疏肝和胃丸组,每组10只。末次灌胃后,除对照组外的大鼠均采用幽门结扎法复制大鼠胃溃疡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胃酸、胃蛋白酶分泌的变化。结果:疏肝和胃丸组大鼠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水平明显降低,与模型组、胃苏冲剂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疏肝和胃丸具有显著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益肾通络方对实验性肾病综合征大鼠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造模。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益肾通络方组、肾炎四味片组、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造模后予以药物干预,共给药4w。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24h尿蛋白,光镜下切取肾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肾炎四味片组和益肾通络方组大鼠24h尿蛋白量明显降低(P<0.01);而2组之间比较,益肾通络方组大鼠24h尿蛋白量降低更显著(P<0.01)。病理形态学观察:模型组肾小球呈局灶性节段性硬化,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部分小管腔内可见蛋白管型,肾间质纤维化;肾炎四味片组以上改变较同期模型组轻,而益肾通络方组显著减轻。结论:益肾通络方能降低大鼠尿蛋白,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