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4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95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39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8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50篇
内科学   55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34篇
特种医学   63篇
外科学   201篇
综合类   374篇
预防医学   102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167篇
  2篇
中国医学   76篇
肿瘤学   3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21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0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分析24例大动脉炎肺动脉病变的血管造影所见,并讨论了有关诊断问题和临床意义。60例大动脉炎患者于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VDSA)检查过程中曾行肺动脉采象,22例(36.7%)发现肺动脉病变。另2例为普通动脉造影。段、叶和(或)亚段动脉支的狭窄和(或)阻塞为本病基本征象,上叶病变多于中(舌)或下叶,两侧多发病变多于单侧病变。单支叶、段病变少见。扩张病变罕见,本组未见一例侵犯主肺动脉者。此类肺动脉病变多无相应的临床表现。肺动脉高压是大动脉炎肺部病变的晚期并发症,也是影响临床病程和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组5例示有肺动脉高压,1例可疑,1例兼有右、左心室增大。  相似文献   
62.
伤口的表浅感染临床较为常见,如果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可引发深部感染甚至骨髓炎,而且由于血供不良而致不愈合的伤口和长时间开放治疗的伤口何时成为真正的感染,感染何时成为真正的骨髓炎又很难确定。1996年6月~2005年3月,笔者收治胫腓骨骨折320例,开放性骨折140例,术后合并伤  相似文献   
63.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疗法在脊髓爆震伤后早期救治中的疗效.方法将48只家兔随机分为6h生理盐水组(A组)、24h生理盐水组(B组)、48h生理盐水组(C组)、6h MP组(D组)、24h MP组(E组)及48h MP组(F组),每组8只,采用0.9g黑索金(RDX)对每只家兔进行爆震,伤后1h内A、B、C组给予静脉输入生理盐水,速度为5ml/kg/h,D、E、F组根据NASCISⅡ方案给予MP,A、D组于伤后6h取材,B、E组于伤后24h取材,C、F于伤后48h取材,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形态和数量的变化.结果爆震伤后6h脊髓运动神经元出现可逆性改变,伤后24h脊髓死亡运动神经元达到最多,并且持续到伤后48h,伤后1h内给予MP冲击治疗后,24h、48h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正常与坏死神经元的数量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脊髓爆震伤后早期给予MP冲击治疗,对脊髓运动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4.
[目的]研究脊髓爆震伤后早期采用不同药物干预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影响。[方法]将36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12)、地塞米松实验纽(B组,n=12)、甲强龙实验组(C组,n=12),每组家兔均采用0.9g单质金属炸药黑索金(cyclotrimethylene trinitramine)进行爆震,伤后各组分别给予静脉输入生理盐水、地塞米松及甲强龙,于伤后6h、24h2个时间点取材,在光镜下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和数量的改变。[结果]发现爆震伤后6h脊髓运动神经元出现可逆性改变,伤后24h脊髓死亡运动神经元显著增加,伤后早期给予地塞米松及甲强龙治疗后,死亡神经元的数量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而B、C组之间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脊髓爆震伤后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对运动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在本实验条件下,甲强龙在早期脊髓爆震伤中的疗效与地塞米松相比没有优势。  相似文献   
65.
【摘要】 目的:探讨后路L4/5单节段融合术后椎间高度指数恢复情况对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radiographic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rASD)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自2008 年3月~2014年3月行L4/5节段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手术病例354例,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58例入组,将其按年龄分为青年组(20~40岁,16例,A组)和中年组(41~60岁,42例,B组)。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L4/5椎间高度指数(intervertebral height index,IHI)、脊柱-骨盆参数[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和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分析rASD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术中是否将IHI恢复至正常值范围,进一步将病例分为IHI恢复组(青年组与中年组分别为A1、B1组)和未恢复组(青年组与中年组分别为A2、B2组),比较各组rASD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59.3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指标(VAS、ODI及JOA)均显著改善(P<0.01)。末次随访时发生rASD者23例(39.7%)。A1组无rASD发生(0/6),A2组共发生rASD发生1例(1/10,10%);B1组发生5例(5/16,31.25%),B2组发生17例(17/26,65.4%),两组间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1)。rASD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年龄、随访时间、术后L4/5的IHI及术后LL,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后L4/5的IHI是显著的危险因素(OR=17.1,P<0.001)。结论:后路L4/5单节段融合术后,对于41~60岁的患者,术中将IHI恢复至正常值参考范围,可以减少rASD的发生。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电子束CT(EBCT)征象.材料和方法EBCT检查并手术证实的8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EBCT采用单层增强扫描.结果EBCT提示4例右侧冠状动脉扩张迂曲,其中3例与心室、1例与主肺动脉沟通;4例源于左侧冠状动脉,其中1例对角支囊状扩张钙化与左室沟通,2例左圆锥支与主肺动脉连接,1例主干及回旋支扩张钙化,后者之左心房支与右心房沟通.结论无心脏手术史病例,EBCT提示冠状动脉及分支扩张迂曲,与心腔或其他血管异常沟通,应首先考虑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相似文献   
67.
电子束CT在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在行天性冠状动脉异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EBCT诊断为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并有心血管造影和(或)手术结果的2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6例行心血管造影。男13例,女7例,年龄5个月至70岁,平均15.5岁。除1例行连续容积扫描外,19例采用单层增强扫描,其中1例同时行单层平扫和电影序列,1例加行电影序列。结果 20例中,EBCT提示19例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征象并做出正确诊断,包括5例起源分布异常、6例单支冠关动脉畸形和8例冠状动脉瘘;造影16例确诊15例。两种诊断方法诊断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经γ^2检验,γ^2=0.32,P>0.05)。结论 EBCT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无创性诊断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的方法。  相似文献   
68.
 胸椎管狭窄症(thoracic spinal stenosis,TSS)多见于45~65岁的中老年人,慢性发病多见,发病率男多于女,文献报道胸椎管狭窄症男性占病例总数的83.8%[1]。TSS的病理改变常以某一病变为主,同时伴有其他组织结构的退变。导致TSS的常见病因分为两大类:(1)原发性病理因素,包括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胸椎间盘突出(thoracic disc herniation,TDH)、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椎体后缘离断或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2)继发性病理因素,包括由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强直性脊柱炎、氟骨症等继发的黄韧带骨化和后纵韧带骨化[2]。  相似文献   
69.
慢性脊髓压迫减压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为慢性脊髓压迫症减压后不明脊髓功能丧失的致伤因素。方法成年新西兰白兔96只,随机分为A组(假手术组),B组(缺血再灌注组),C组(慢性压迫减压组)。于0h、0.5h、6h、12h、24h,48h各时间点每组分别取4只动物,检测MDA、CAT、SOD、GSH-Px表达水平;每组于0h及48h时各取4只动物取材行凋亡细胞计数。结果B组MDA、CAT、SOD、GSH-Px于0.5h、6h、12h、24h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组;C组MDA、CAT、SOD、GSH-Px于各时间点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且C组组间各时间点表达水平无明显区别;C组0h及48h时TUNEL阳性细胞数量无明显差异。结论慢性脊髓压迫减压后减压局部并无明显缺血再灌注损伤标志,缺血再灌注并非减压后脊髓功能丧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