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00篇 |
免费 | 118篇 |
国内免费 | 2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篇 |
儿科学 | 10篇 |
妇产科学 | 31篇 |
基础医学 | 131篇 |
口腔科学 | 8篇 |
临床医学 | 282篇 |
内科学 | 111篇 |
皮肤病学 | 18篇 |
神经病学 | 31篇 |
特种医学 | 5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89篇 |
综合类 | 568篇 |
预防医学 | 596篇 |
眼科学 | 32篇 |
药学 | 168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358篇 |
肿瘤学 | 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61篇 |
2022年 | 85篇 |
2021年 | 103篇 |
2020年 | 67篇 |
2019年 | 51篇 |
2018年 | 61篇 |
2017年 | 33篇 |
2016年 | 54篇 |
2015年 | 31篇 |
2014年 | 162篇 |
2013年 | 77篇 |
2012年 | 88篇 |
2011年 | 73篇 |
2010年 | 90篇 |
2009年 | 92篇 |
2008年 | 112篇 |
2007年 | 184篇 |
2006年 | 129篇 |
2005年 | 131篇 |
2004年 | 114篇 |
2003年 | 106篇 |
2002年 | 58篇 |
2001年 | 43篇 |
2000年 | 69篇 |
1999年 | 67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42篇 |
1996年 | 46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36篇 |
1991年 | 37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8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6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的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对黄芩茎叶中的黄酮类、酚酸类成分进行分析与评价,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黄芩茎叶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UPLC测定11个产地黄芩茎叶样品中9种黄酮类、3种酚酸类成分的含量,并利用SPSS 19.0对不同产地样品进行主成分分析。利用TCMSP数据库获取上述12种化学成分的作用靶点,使用GeneCards及NCBI数据库获取COVID-19靶点,导入Cytoscape 3.7.0软件建立药物-化学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导入STRING数据库获取靶点PPI网络,导入Bioconductor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 Vina将化合物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S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II(ACE2)蛋白酶结构域复合物(SARS-CoV-2-S-RBD-ACE2)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不同产地黄芩茎叶中均含有丰富的黄酮类、酚酸类成分,但含量差异较大,野黄芩苷为黄芩茎叶中含量最高的成分,相同产地黄芩茎叶化学成分相似度较高,不同产地黄芩茎叶化学成分相似度较低,表明不同产地黄芩茎叶样品化学成分含量差异可能与产地生态环境诸多生态因子密切相关。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黄芩茎叶10种成分可通过干预30个靶点、127条通路发挥防治COVID-19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10种化学成分与SARS-CoV-2-SRBD-ACE2均有较好的结合活性,其中8种成分的结合活性优于诊疗方案中4种COVID-19治疗药物。结论 研究建立了简单快速、全面可靠分析评价不同产地黄芩茎叶中黄酮类、酚酸类成分的方法,可为黄芩茎叶质量控制、资源综合利用提供思路。黄芩茎叶治疗COVID-19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对COVID-19引起的免疫系统紊乱、炎症等具有潜在的防治作用。黄芩茎叶中多种黄酮类、酚酸类成分具有潜在的抗SARS-CoV-2活性及COVID-19治疗作用。黄芩茎叶、黄芩茎叶解毒胶囊和由黄芩茎叶制得的黄芩茶可用于COVID-19的防治中,黄芩茎叶亦可作为原料提取用于治疗COVID-19的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形成性评价对不同层次医学生生理学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以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三个层次包括本硕连读班、非定向本科班和定向本科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层次班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生理学授课过程中分别实施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期末考试理论成绩作为教学效果量化指标,采用 t检验分析形成性评价组及终结性评价组学生生理学期末考试成绩的差异;采用 χ2检验分析形成性评价组及终结性评价组学生生理学期末考试及格率的差异。结果本硕班形成性评价的学生成绩(72.42±14.30)分相对于终结性评价的学生成绩(69.72±14.48)分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非定向班形成性评价的学生成绩(72.57±13.47)分,高于终结性评价的学生成绩(69.55±14.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但定向班形成性评价学生成绩(52.23±16.83)分与终结性评价的学生成绩(58.33±16.52)分不相比没有提高,反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对于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可以提高非定向班级及定向班级生理学期末考试及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但是未发现形成性评价对本硕班(P=0.82)生理学期末考试及格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形成性评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但是对于不同层次学生效果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调整实施方案,因材施教,探索最适合学生特点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993.
摘要:目的:评价抗肿瘤药物相关心脏毒性预防指南的质量,比较推荐预防用药的异同,为临床决策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WanFang Data、SinoMed、国际指南联盟(GIN)、美国国家指南文库(NGC)、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及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等中英文数据库、指南和协会网站,收集抗肿瘤药物相关心脏毒性的指南,采用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Ⅱ(AGREEⅡ)评价纳入指南的方法学质量,比较各指南药物推荐的异同。结果:共纳入7篇指南,分别来自美国(ASCO)、加拿大(CCS)、欧洲(ESC、ESMO)、意大利(ISC)和中国(CSCO)。3篇为循证指南(ASCO、CCS、ESMO),其中2篇采用GRADE证据分级标准,1篇采用IDSA-USPHS标准。AGREEⅡ评价结果显示,仅1篇高质量指南(ASCO),中等质量3篇(CCS、ESC、ESMO),低质量3篇(ISC两篇、 CSCO)。循证指南在"参与人员""制定的严谨性""应用性"和"编辑的独立性"等领域得分明显高于非循证指南。蒽环类药物和曲妥珠单抗所致左心室功能障碍(LVD)/心力衰竭(HF)的预防用药,国外基本一致,但与中国不同。国外指南强调对高风险心脏毒性人群的识别和评估,推荐的有效预防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药(ARB)、β受体阻断药、右雷佐生等,但强调右雷佐生不作为常规预防使用,仅推荐用于蒽环类高累积剂量者。中国指南仅推荐右雷佐生作为预防用药,且强调首次使用蒽环类药物时应用。结论:循证指南整体质量高于非循证指南,中国尚缺乏高质量的循证指南指导临床实践。ACEI、ARB、β受体阻断药为目前高质量指南推荐用于抗肿瘤药物相关心脏毒性预防的主要药物,但推荐的证据质量不高,仍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994.
免疫T细胞在变态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辅助细胞是介导变态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近年的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表明,发达国家的公共卫生环境及生活方式减少了儿童早期与病原微生物的接触,是近年来变态反应疾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因素。但是,有关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免疫T细胞在变态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95.
996.
阿联酋一名12岁的女孩儿,在连续16个月使用同一个矿泉水瓶喝水后得了癌症。研究证明矿泉水瓶的PET塑料材质中含有一种叫双酚A的物质,人体长期摄入有致癌危险。 相似文献
997.
998.
头针双区丛刺法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头针丛刺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头针双区丛刺法治疗脑梗死,观察治疗前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及血液流变学、脑血管血液流速变化。结果与结论 头针双区丛刺法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组,总有效率达94%。治疗后两组对比全血高切粘度、低切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流速具有显著差异(P〈0.05)。从观察指标得出头针丛刺法治疗脑梗死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动机性访谈对青光眼患者随访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进行动机性访谈,比较两组出院后1周和1、3、6个月时的随访依从性,观察干预前后两组自我管理行为改变情况。结果出院后1周时,观察组随访依从率为100%,对照组为9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3、6个月时,观察组随访依从率均在90%以上,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自我管理行为问卷各项得分及总分明显高于干预前且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动机性访谈可显著提高青光眼患者的随访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康肺扶正方对肺癌患者淋巴细胞生成的白介素-2(IL-2)、白介素-17(IL-17)、干扰素-γ(IFN-γ)及CD71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肺癌组、对照组各30例患者血中的淋巴细胞,并分别用大、小剂量的康肺扶正方干预淋巴细胞培养;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盒(ELISA)检测上清中IL-2、IL-17、IFN-γ;流式方法检测淋巴细胞CD71。结果:1肺癌组患者IL-2、IFN-γ、CD71低于对照组(P<0.05),IL-17高于对照组;2加入小剂量康肺扶正方后,与同组内未刺激时相比,IL-2、IFN-γ生成升高,CD71表达增加,IL-17生成减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加入大剂量康肺扶正方后,与同组内未刺激时相比,IL-2、IFN-γ生成升高;CD71表达增加,IL-17进一步减低,且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肺扶正方能促进肺癌患者淋巴细胞激活,促进IL-2、IFN-γ和CD71效应分子,减低IL-17,提高AM免疫活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