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48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骨转移性肿瘤及合并病理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意义及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骨转移性肿瘤及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的治疗意义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寻找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复习本科近年来治疗的恶性肿瘤骨转移及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采用的治疗方法、术后效果以及生存质量。结果 合理的手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但术前应正确评估患者的耐受能力。结论 在患者能够耐受手术的条件下 ,对骨转移性肿瘤应当积极治疗 ,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2.
高龄颈椎病患者前路减压手术的疗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70岁以上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前路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20例70岁以上颈椎病患者作为老年组,将31例年龄小于69岁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余50例随访24-55个月,平均35个月。老年组术前JOA评分平均9.3分(3~14分),终末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3.4分(8~17分),优良率为68%,改善率为58%;对照组术前JOA评分平均11.0分(6~13分),终末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4.8分(10-17分),优良率和改善率分别为71%和67%。两组比较优良率与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4,P=0.85;t=1.12,P=0.138)。老年组有7例出现了手术相关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5%,高于对照组(3例,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47,P=0.06)。术前颈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显示老年组只有1例(5%)存在颈椎不稳,而对照组有8例(26%)颈椎不稳。结论(1)颈椎不稳的“过度代偿”机制可能是多节段高龄颈椎病的发病原因。(2)前路减压手术可以改善高龄颈椎病患者的神经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术前充分影像学评估的重要性及解剖钢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7例,男48例,女19例;年龄16~69岁,平均45.4岁。开放性骨折10例,闭合性骨折57例。术前均行膝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检查、螺旋CT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MRI检查,根据影像学资料对患膝骨、软骨及软组织损伤进行评估。采用解剖钢板或结合关节镜进行治疗。结果:X线片、CT、MRI在明确诊断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在分型诊断中,CT、MRI明显优于X线片;经MRI检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软骨损伤,常多种表现并存;CT、MRI检查发现伴随的软组织损伤分别为17例、59例;参考CT、MRI扫描后手术方式发生改变21例(31.3%)。术后随访9~31个月,平均18.2个月,骨折均获临床愈合;Rasmussen影像学及临床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6.7%(58例)、94.0%(63例),Resnick-Niwayama分级评价呈现骨性关节炎的患者21例(31.3%)。未出现切口不愈合或感染,无膝内、外翻畸形,无钢板、螺钉断裂。结论:结合X线片、CT、MRI能获得对手术方案制定及手术效果预测的重要图像信息;解剖钢板或结合关节镜治疗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安全可靠、损伤小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4.
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多针固定与单针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自1993-1998年共治疗股骨胫骨折89例,随访76例,其中多针固定47例,三刃钉固定29例。结果:随访4-8年,平均5年。单一三刃钉固定组愈17例,骨不连与股骨头坏死12例;多针固定组治愈38例,肌为连与股骨头坏死9例。经统计学检验,二骨为连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有显性差异。结论:治疗股骨颈骨折采用多钉内固定,尤其松质骨加压螺纹固定疗效明显优于单一三刃钉固定。  相似文献   
45.
患者许某,女性,53岁。入院前两年起无诱因出现左(足母)趾红斑、肿胀、甲沟渗液,无疼痛。在当地医院拟诊“甲沟炎”给予抗炎及对症治疗,病情无好转,随后拔甲,左(足母)肿胀仍未消  相似文献   
46.
目的 观察钢板下不同垫圈组合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后钢板下骨质改变情况,探讨塑料与钢垫圈组合接骨板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取雄兔64只,单侧胫骨中段骨折造模后分别采用钢板下不同垫圈组合(实验组,n=32)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对照组,n=32)处理,固定术后第4、8、12、20周分批处死动物,每批8只,解剖胫骨标本,进行X线放射学及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固定术后4周,两组骨质情况无明显差异;8周时两组钢板下皮质骨开始出现松质骨样改变,但实验组皮质骨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术后12周,对照组骨皮质变薄,骨髓腔扩大,钢板下皮质骨呈明显松质骨样改变,实验组变化不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固定术后20周,组织学上观察到对照组钢板下皮质骨骨质疏松较实验组更为显著.结论 传统加压钢板固定后钢板下骨质疏松是血运障碍和应力遮挡共同作用的结果;钢板下不同垫圈组合可以明显减轻固定早期因血运受损害而导致的骨质疏松,在骨折愈合的中后期可减轻骨质疏松的程度.  相似文献   
47.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治疗下腰椎退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治疗下腰椎退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变患者26例。结果26例随访4~28个月,平均11个月。临床评价:优13例,良12例,尚可1例。无1例出现永久性神经损伤手术并发症。术后X线片显示植骨密度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而加深,钛网融合器无下陷,椎间隙高度无丢失,椎弓根螺钉系统无断裂和移位。结论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治疗下腰椎退变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8.
改良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茅祖斌  岳成斌 《江苏医药》2000,26(2):132-132
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临床少见。因移位严重 ,累及关节面而治疗困难 ,过去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效果不佳。手术治疗也因骨折远端的显露、复位、固定困难 ,术后肿胀、粘连 ,不能及时进行功能锻炼而影响效果。 1995年 1月~ 1998年 10月 ,作者采用改良鹰嘴截骨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 8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 8例 ,男 2例 ,女 6例。年龄 2 5~ 6 5岁 ,平均 35岁。损伤原因 :车祸伤 4例 ,摔伤 4例。损伤部位 :右侧 3例 ,左侧 5例。按Riseborough和Radin分类 ,Ⅲ型骨折 4例 ,Ⅳ型 4例。全部病例于伤…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采用有限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3月-2002年9月采用肘内外联合小切口(长2~4cm)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完全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共17例,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伸直型骨折,无神经血管损伤。患者平均年龄6.5岁(4~12岁)。从肘关节的功能和外观两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随访时间8~32个月,平均17.5个月。所有骨折均于术后3~5周达到临床愈合并拔除克氏针,治疗过程中未出现骨折再移位。术后无一例发生缺血性挛缩、尺神经损伤、肘内翻等并发症。按Flynn评分:优5例,良7例,一般5例,差0例。肘关节伸屈活动度的丢失是影响治疗结果的主要原因,但这种活动受限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有所改善。结论:采取有限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手术的方法治疗完全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创伤小,能够使骨折得到满意的复位和固定,有效避免了医源性尺神经损伤,并可以获得良好的肘关节外形和功能。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索利用MR技术活体追踪干细胞的可行性及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损伤组(A组)、SCI对照组(B组)和细胞移植治疗组(C组)3组,应用已包被多聚左旋赖氨酸(PLL)的SPIO标记NSCs,对标记细胞进行普鲁士蓝染色,分别在细胞移植后第1、2、3、4、5周对各组动物进行BBB评分,细胞移植后1、3、5周行MRI检查。结果:(1)普鲁士蓝染色证实该方法标记NSCs的有效率为100%。(2)细胞移植后1~5周,B、C组动物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但B组恢复较慢,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5 T MRI检查见移植处在T2WI序列呈低信号改变,第3周时低信号向损伤区扩大,第5周时可在损伤区见到低信号改变。结论:MR技术可以活体追踪干细胞,NSCs移植治疗SCI有利于大鼠后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