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5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17篇 |
综合类 | 27篇 |
预防医学 | 16篇 |
中国医学 | 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7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观察推拿治疗颈性肩背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相关炎性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把6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在疼痛症状改善程度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在治疗前后平均差值的变化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总有效率75.8%,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推拿治疗颈性肩背痛在改善症状、消除炎症方面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2.
43.
1临床资料患者,男,47岁。2011年8月11日因"腹胀4月余"就诊。患者4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以中上腹为主,胃纳可,二便通调,无嗳气,无泛酸,无腹痛,无恶心呕吐。患者曾于当地镇医院就诊,给予"参苓白术颗粒"健脾益气,"摩罗丹"健脾消胀、活络,"泮托拉唑"制酸,症状未缓解。再次到该院内科门诊就诊,于2011年4月6日行胃镜检查,胃镜示:食管、胃底、胃角、 相似文献
44.
45.
46.
47.
“上虚则眩”理论的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上虚则眩"理论的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机制,拟证实与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相关性。方法:符合"上虚"(椎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8~85岁,平均年龄50.73岁;病程2周~10年以上。先作TCD检测证实属椎动脉系供血不足性眩晕,再作3D-CTA检查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变化,分析"上虚则眩"的椎-基底动脉形态病理学机制。结果:60例120支椎-基底动脉中,经TCD检测有椎动脉血流速改变86支,占71.7%;基底动脉血流速改变82支,占68.3%;小脑后下动脉血流速改变60支,占50.0%。3D—CTA检查有V1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71支,占59.2%;V2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37支,占30.8%;V3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28支,占23.3%;V4段有形态病理学改变的102支,占85.0%。结论:椎—基底动脉形态学病理改变→血流速改变→椎动脉系供血不足→小脑缺血是引起眩晕的病理"轴"。椎—基底动脉形态学病理改变是椎动脉系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病理机制,与中医"上虚则眩"理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分型分期治疗颈源性肩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符合要求的76例颈源性肩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治疗组按照分型分期原则治疗:颈椎间盘源型患者,急性期采用手法配合药物治疗,缓解期采用手法治疗;颈椎椎体失稳型患者,采用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配合药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所有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受体拮抗剂、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的浓度;同时于治疗后以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的疗效标准拟定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①白细胞介素-1β受体拮抗剂浓度.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受体拮抗剂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1,P=0.308);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受体拮抗剂浓度均增加,治疗组的增加程度大于对照组(t=3.477,P=0.001).②血清白细胞介素-6浓度.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7,P=0.621);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浓度均降低,治疗组的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2.637,P=0.010).③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浓度.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7,P=0.126);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浓度均降低,治疗组的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t=2.201,P=0.031).④临床疗效.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Z=-2.230,P=0.020).结论:分型分期治疗能提高颈源性肩背痛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受体拮抗剂的浓度,降低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的浓度,临床疗效显著,是治疗颈源性肩背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9.
颈椎紊乱症是指颈椎序列不整,脊椎呈"C"型单向侧弯或"S"型双向侧弯;颈椎生理弧度变直、消失、反弓或反弓成角,或生理弧度过大;寰枢关节失稳等影像学改变,出现颈椎病样症状的一种综合征[1].多见于长期从事低头工作的文职人员及长时间从事电脑操作者.笔者自2008年9月至2011年8月对颈椎紊乱者147例门诊患者,采用俯卧位拔伸整复治疗,并与仰卧位拔伸整复法治疗的140例对照,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病例来自我院推拿科2008年9月~2011年8月符合颈型颈椎病诊断的门诊患者287例,其中教师36例,文秘114例,学生34例,财会74例,其他29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47例,其中男69例,女78例;年龄32.56±0.82岁;病程1.33±0.44月;颈椎紊乱在上颈段23例、中颈段71例、下颈段53例.对照组140例,其中男59例,女81例;年龄33.02±0.43岁;病程1.42±0.67月;颈椎紊乱在上颈段21例、中颈段72例、下颈段4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50.
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头痛,但是每个人经历的头痛又各不相同。比如,感冒患者出现的头痛多为全头胀痛,过度劳累引起的头痛多为前头部或颞部的压榨性疼痛,高血压患者和颈椎病患者出现的头痛多为颈部和后头部的钝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