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观察神经营养因子对体外培养脊髓神经元存活和分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新生1 d的大鼠,无菌条件下分离脊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在培养过程中分别用Ad-BDNF和Ad-NT3转染细胞,细胞纯度鉴定采用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进行,在转染后的不同时间观察培养细胞中NSE阳性细胞率。结果 Ad-BDNF和Ad-NT3转染后脊髓神经元持续培养15 d,脊髓神经元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单纯脊髓神经元培养对照组。BDNF和NT3能够增加神经元的数目,联合应用效果更好。结论 BDNF和NT3基因转染对原代培养的脊髓神经元存活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细胞共培养体系,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正常及损伤的脊髓神经元的影响。方法:选取新生7d的大鼠,无菌条件下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取新生24h的大鼠,无菌条件下分离脊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并制备机械损伤的模型细胞。用Transwell可渗透培养皿构建共培养体系,通过细胞形态学,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细胞纯度鉴定,观察不同条件作用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细胞的存活。结果:共培养组神经元细胞NSE阳性率较相应对照组高。在BMSCs与神经元共培养到第6天,计数神经元的存活率,单纯神经元细胞培养组仅有40%的神经元存活,而共培养组神经元的存活率达到65%。单纯损伤神经元细胞培养组仅有26%的神经元存活,共培养组神经元的存活达到51%,细胞凋亡的数量较对照组明显低。结论:BMSCs可促进正常的脊髓神经元存活,对损伤的脊髓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并能诱导神经前体细胞分化为脊髓神经元。  相似文献   
13.
背景:损伤脊髓匀浆上清成分复杂,其中不仅存在多种化学物质,而且也存在着多种细胞因子,这些物质能否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分泌功能还不清楚。 目的:探讨损伤脊髓匀浆上清成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髓鞘前脂蛋白的影响。 方法:贴壁法分离纯化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稳定传到第3代后,分别用正常和损伤的Wistar大鼠脊髓匀浆上清诱导培养20 d。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ELISA法检测培养液内髓鞘前脂蛋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含量,即时定量-PCR检测髓鞘前脂蛋白mRN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水平。 结果与结论:损伤脊髓匀浆上清液诱导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率和培养液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髓鞘前脂蛋白的含量在各个时间点均较正常脊髓匀浆上清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组高。提示,损伤的脊髓匀浆上清液能够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髓鞘前脂蛋白,有利于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4.
背景:研究发现不同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向脊髓损伤部位迁移,进而发挥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CXCL12/CXCR4生物学轴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趋向脊髓损伤部位迁移的作用。 方法:采用改进的脊椎骨破坏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打开皮肤,不损伤脊髓且不作任何干预;模型组于造模后第2天采用腰骶鞘内注射5 μL生理盐水;细胞移植组于造模后第2天采用腰骶鞘内移植5 μ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结果与结论:①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横切的脊髓损伤局部有大量的标记细胞聚集,而在损伤部位远端1 cm处,仅见少量的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中等水平的趋化因子CXCL12,其特异性结合受体CXCR4也有低水平表达。③脊髓损伤7 d后,局部CXCL12表达增强,主要集中在脊髓损伤部位的皮质区域,而在损伤部位1 cm以外的脊髓组织未见大量表达的CXCL12。CXCR4蛋白表达没有明显的时间效应。④检测CXCL12 mRNA的转录水平发现细胞移植组的CXCR4转录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损伤后14 d脊髓损伤局部CXCL12的转录水平最强,21 d时降低,CXCL12的局部转录水平明显高于远端。⑤脊髓损伤部位也表达趋化因子CXCR4,但其表达水平没有时程差异。损伤局部的CXCR4转录水平略高于远端,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CXCL12/CXCR4生物学轴参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脊髓损伤区域迁移。  相似文献   
15.
膀胱癌是常见的肿瘤之一,在肿瘤疾病中,它的发病率处于第十位,在泌尿外科的肿瘤疾病中,它居于首位。初发膀胱癌往往恶性程度较低,在肿瘤的复发过程中有30%的患者肿瘤细胞会出现升级,并有10%-35%患者复发的肿瘤转变为浸润型,侵犯膀胱壁肌层。因此,控制膀胱肿瘤的复发,延长无瘤生存时间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1976年Morales等首先报告应用卡介苗(BCG)治疗膀胱癌,使其死亡率和复发率明显下降,开创了BCG治疗膀胱癌的新纪元。此后BCG成为浅表性膀胱癌免疫治疗和预防术后肿瘤复发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大鼠脊髓匀浆上清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匀浆上清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作用。方法分离得到的MSCs在体外扩增、传代。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预诱导后加入不同时间的臂丛神经损伤大鼠脊髓匀浆上清液诱导。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以鉴定分化细胞的表型特征。结果细胞诱导后具有神经元或胶质细胞样细胞的形态,相应细胞表面标志NSE或GFAP阳性,以损伤后7d脊髓匀浆上清液诱导组NSE阳性和GFAP阳性率最高(P<0.05)。结论臂丛根性撕脱伤大鼠脊髓匀浆上清液在体外能够有效地诱导骨髓MSCs分化为神经样细胞,伤后1w可以作为MSCs移植的最佳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UVB照射导致的角朊细胞中丙二醛(MDA)、羟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O2-)水平的改变和清除这些物质酶类含量和活性的改变,探讨B段紫外线对角朊细胞的损伤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组的角朊细胞用UVB进行照射,对照组细胞用普通日光灯照射。分别测定并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产生MDA、OH.和O2-的水平以及两组之间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改变,探讨UVB导致角朊细胞的损伤作用及机制。结果实验组角朊细胞产生的MDA、OH.和O2-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UVB照射能够导致角朊细胞的氧化损伤,使角朊细胞的的自由基产生增加,使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背景:研究发现不同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向脊髓损伤部位迁移,进而发挥治疗作用。目的:探讨CXCL12/CXCR4生物学轴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趋向脊髓损伤部位迁移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进的脊椎骨破坏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打开皮肤,不损伤脊髓且不作任何干预;模型组于造模后第2天采用腰骶鞘内注射5μL生理盐水;细胞移植组于造模后第2天采用腰骶鞘内移植5μ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与结论:①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横切的脊髓损伤局部有大量的标记细胞聚集,而在损伤部位远端1cm处,仅见少量的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中等水平的趋化因子CXCL12,其特异性结合受体CXCR4也有低水平表达。③脊髓损伤7d后,局部CXCL12表达增强,主要集中在脊髓损伤部位的皮质区域,而在损伤部位1cm以外的脊髓组织未见大量表达的CXCL12。CXCR4蛋白表达没有明显的时间效应。④检测CXCL12mRNA的转录水平发现细胞移植组的CXCR4转录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损伤后14d脊髓损伤局部CXCL12的转录水平最强,21d时降低,CXCL12的局部转录水平明显高于远端。⑤脊髓损伤部位也表达趋化因子CXCR4,但其表达水平没有时程差异。损伤局部的CXCR4转录水平略高于远端,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CXCL12/CXCR4生物学轴参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脊髓损伤区域迁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脊髓损伤修复效果。方法选取20g Wis-ter大鼠采用贴壁法分离、培养、纯化BMSCs,选取180gWister大鼠制备脊髓损伤模型动物,分别采用损伤部位和腰骶鞘内两条途径移植细胞,通过BBB评分和细胞形态学方法,观察不同途径移植BMSCs治疗脊髓损伤的效果。结果腰骶鞘内细胞移植后第2、3周进行BBB评分各时间段均较损伤部位细胞移植组评分高。另外形态学观察显示BMSCs经腰骶鞘内移植后组织结构规则,形成明显的网状结构,且组织内空泡数量明显少于BMSCs经损伤部位移植组。结论经腰骶鞘内移植BMSCs的疗效好于经损伤部位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神经营养因子对体外培养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DN)存活和分化的作用。方法选取14d孕鼠,无菌条件下取出胎鼠,采用酶消化法培养中脑DN神经元,在培养过程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神经营养因子3(NT3)、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通过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荧光方法进行细胞纯度鉴定,观察不同作用条件下TH阳性细胞率确定细胞存活。结果以10~60ng/L的GDNF或BDNF持续培养10d,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率明显高于NGF和NT3作用组,浓度为20ng/m l的GDNF作用最强,能够维持60%的DN神经元存活。此外BDNF和GDNF能够增加DN神经元的数目,但未发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效应,当GDNF与BDNF联合应用时,未见DN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增强。结论GDNF和BDNF对原代培养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并能诱导神经前体细胞分化为DN神经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