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6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干细胞复合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修复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纳米材料作为组织工程骨基质材料的特点。方法 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与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 (nHAC/PLA)于体外联合培养 ;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分析及电镜观察了解成骨情况 ,进一步临床应用于修复骨缺损。结果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大量扩增 ,复合细胞的材料植入骨缺损处后 ,X光摄片动态观察可见骨缺损处连接良好。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成骨细胞作用 ,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是一种很好的构建组织工程骨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92.
背景:以往研究证明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可以向骨、软骨、肌肉、脂肪等间充质细胞分化。目的:探讨体外诱导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表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培养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抗原,用含体积分数为2%胎牛血清以及20μg/L表皮生长因条件培养基诱导,诱导后细胞通过表皮细胞标志物CK19以及CK10染色鉴定。结果与结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CD105阳性,CD34、CD45、CD106以及HLA-DR阴性。诱后细胞形态明显改变,表皮细胞标志物CK19以及CK10免疫荧光染色阳性,提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具有分化为皮细胞的能力,可以作为皮肤组织工程和干细胞研究的一种有效来源。  相似文献   
9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属于未分化的前体干细胞,其表型分化尚不成熟,因此在同种异体移植后无排斥反应或反应较弱.但是在体外条件下通过化学和生物诱导物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为神经元,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胶质细胞系统定向分化的因素比较复杂.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分化的能力.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8-01/2009-03在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细胞室完成.材料:骨髓来源于人髋关节手术时的松质骨碎片或髂骨游离移植.方法:首先分离和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在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将来自2个志愿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各1×10~5/孔)等比例加入96孔板中,根据不同效靶比E/T ratio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入丝裂霉紊处理过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实验中分别选择两种诱导培养基,方法1诱导:DMEM+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1 μmol/L全反式维甲酸+20 μg/L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 μg/L表皮生长因子;方法2诱导:DMEM+2%二甲基亚砜+100 μmol/L 丁羟茴醚.主要观察指标:~3H掺入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率,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条件培养基定向诱导,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能力.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共同培养抑制了淋巴细胞增殖,其增殖抑制率与加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呈正比.②方法1诱导2 h后,光镜下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质向核收缩,呈典型核周体形态.3~5 h后多数细胞能形成神经元样细胞形态,但细胞数目无明显增加.3 d后大多数细胞转变为双极或多极神经元细胞样形态,部分细胞之间拉成网状.染色可见60%~7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45%~5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巢蛋白阳性细胞下降为3.4%.方法2诱导2 h即可见细胞体积变小,形成双极或多极的细胞体,可持续诱导48 h,后大部分细胞浮起死亡.染色可见40%~5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35%~4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巢蛋白阳性细胞在诱导2 h时一过性上升到63%,48 h时下降为1.6%.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神经细胞分化能力并且可以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中淋巴细胞的增殖,对同种异体免疫反应具有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4.
盐酸纳洛酮在颅脑外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盐酸纳洛酮在颅脑外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 (PVS)中的治疗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  45例颅脑外伤后PVS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对照组、小剂量纳洛酮治疗组和大剂量纳洛酮治疗组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 2 4~9 6mg/d ,连续治疗 1~ 2个月。 3个月后比较各组意识转清率、GOS恢复良好率及PVS预后评分 ,观察治疗前后脑脊液 β 内啡肽 ( β EP)含量变化 ,测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体感诱发电位 (SEP) ,比较经颅多普勒 (TCD)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 大剂量纳洛酮治疗组 3个月后脑脊液 β EP水平下降 ,BAEP的Ⅰ~Ⅴ波峰潜伏期 (Ⅰ~ⅤIPL)、正中神经SEP的N1 3~N2 0 峰间潜伏期 (N1 3~N2 0 IPL)缩短 ,大脑中动脉血流增快 ,其意识转清率、GOS恢复良好率及PVS疗效评分明显提高。结论 纳洛酮通过降低脑脊液β EP水平 ,增加脑血流 ,改善微循环 ,促进神经传导功能恢复 ,对颅脑外伤后PVS有一定的催醒作用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索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在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Ficoll分离骨髓中单核细胞,贴壁培养细胞,观测形态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表面标志;用含β-巯基乙醇(BME)、BDN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的条件培养基使培养的细胞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对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分离培养的贴壁细胞具有典型的BMSCs的形态和细胞表面标志,诱导后细胞表达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标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结论 BMSCs在体外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能力,BDNF具有促进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6.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诱导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薛群  苗宗宁  曲静  王明元  朱挺  金钧  施勤  惠国桢  张学光 《江苏医药》2004,30(11):817-819,i004
目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特点,尽管其主要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已被认为是治疗多种疾病的良好细胞来源。但在严重感染或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髓细胞数及增殖、分化能力均明显下降等情况下,就无法顺利获得足量可用于治疗的BMSC,有必要寻找MSC的新来源。方法消化胎盘组织、贴壁培养获得基质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表面标志;比较叔丁对甲氧酚(butylated hydroxyanisole,BHA)、复方丹参注射液、β-巯基乙醇(BME)等对培养的基质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作用;采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对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胎盘组织中分离出的基质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相似形态和细胞表面标志,并可诱导表达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标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NSE)、神经微丝(neurofilament,NF)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ament acidic protein,GFAP)。结论胎盘组织中存在能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是一种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丰富新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2例MOD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静脉滴注。2组疗程均为7天。分别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4、7天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以及治疗第4、7天患者APACHEⅡ评分与Marshall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第4、7天各凝血参值、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对MODS患者凝血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8.
目的 将人脐带血(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HUCB)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注射到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顶叶皮层及海马区,观察神经细胞标志物的表达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方法 HUCB-MSCs用双苯酰亚胺(bis-benzimide)标记24 h,通过立体定向将细胞注射到损伤脑组织内.全部大鼠分为假损伤组、损伤组(TBI)、对照组(TBI+PBS)和治疗组(TBI+MSCs).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标记的方法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迁移和分化情况,用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NSS)对神经功能恢复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在接受移植的脑创伤大鼠局部有大量的MSCs存活,一些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并表达NSE和GFAP等神经细胞的标志物,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较其他组有明显的改善.结论 HUCB-MSCs可明显改善脑创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并能很好替代骨髓MSCs而用于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来源于人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诱导分化成神经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取第5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用不同浓度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单独或联合诱导脐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于实验第1、3、6天分别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并计数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的比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DNF和CNTF能显著提高人脐血源MSCs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其中20 ng/mL的BDNF联合20 ng/mL CNTF诱导人脐血源MSCs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比例最高。结论人脐血MSCs经BDNF和CNTF体外诱导,能够分化为神经样细胞。  相似文献   
100.
目的研究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乙酰水解酶(PAF-AH)的活性及其与中国人群冠状动脉疾病(CAD)的关系。方法检测918例CAD患者PAF-AH的活性、脂类的活性以及筛选基因多态性PTAFR基因。结果①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性别校正后PAF-AH的平均活性:无CAD者,女性比男性具有明显的PAF-AH低活性。病例组高血压者的PAF-AH活性比非高血压者明显降低。②PAF-AH在所有分组与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总胆固醇(TC)以及apoB-100活性有很强的相关性。③整体来看,PAF-AH的活性与CAD呈现相关性(P<0.05)。④PTAFR基因多态性在CAD患者和对照组的基因型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血浆PAF-AH活性存在性别差异,并且与CAD呈现正相关,然而,PAF-AH活性和炎症标志物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