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4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30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10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61篇 |
内科学 | 8篇 |
神经病学 | 11篇 |
特种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66篇 |
综合类 | 27篇 |
预防医学 | 8篇 |
药学 | 13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3 毫秒
71.
72.
目的 探讨采用经腹膜外入路单纯椎间融合器腰椎前路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34例患者, 男 10例, 女 24例;年龄 26~67岁, 平均 52岁。腰椎退变性滑脱 11例, 腰椎间盘源性疼痛 21例, 后路手术后复发前路翻修 2例。 L4, 5间隙 12例, L5S1间隙 20例, L4, 5、L5S1双间隙 2例。 34例患者均行下腹部小切口经腹膜外入路椎间盘切除单纯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 切口长度平均 7 cm, 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估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定期复查并摄腰椎 X线片及 CT, 观察脊柱融合情况。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平均 90 min, 失血量平均 200 ml。 1例出现下腔静脉分叉处撕裂, 经修补后完成手术;1例出现腹膜撕裂, 予以修补。均获得 12~60个月随访, 平均 36个月。术后腰痛及下肢痛症状明显缓解, 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VAS评分由术前平均 7分, 降至未次随访时平均 0.5分。 ODI由术前平均 41%, 降至末次随访时平均 6%。除 1例外均未发现椎间融合器移位, 椎间临床融合率 97%。结论腹膜外入路腰椎前路融合不仅创伤小, 还可彻底切除退变椎间盘, 压应力侧大面积植骨, 融合率高, 术后可早期下床, 利于康复和护理。 相似文献
73.
目的 评价应用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椎间融合器行前路腰椎椎间融合的即刻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采用6具成人尸体腰椎标本,均来源于男性,X线榆查排除腰椎疾患和明显退行性改变,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证实所有标本骨密度均处于正常范围.截取L4~S2节段腰椎,用自凝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将标本两端固定在夹具内.沿腰椎轴线加载500N的预负荷后,分别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检测以下三种状态的前屈、后伸及侧屈各方向活动的即刻稳定性:完整腰椎标本,L5S1椎间盘切除、PEEK椎间融合器植入,辅以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结果 L5S1椎间单纯椎间融合器植入后前屈、后伸、左侧屈方向的活动范围较完整腰椎标本分别减少76.9%、66.6%与81.1%;辅以后路惟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后,前屈、后伸、左侧屈方向的活动范围较完整腰椎标本分别减少93.9%、90%与86.6%.完整腰椎标本的空白对照组L4,5椎间前屈、后伸与左侧屈活动度分别为4.16°±0.33°、4.02°±0.30°、3.48°±0.34.;L5S1单纯椎间融合器组则分别为5.82°±0.36°、5.38°±0.30°、4.96°±0.29°;L5S1椎间融合器辅助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则分别为4.82°±0.26°、5.76°±0.31°、3.98°±0.29°.L5S1椎间单纯椎间融合器植入及附加椎弓根螺钉崮定后,L4,5椎间相对活动度显著增加,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单纯应用PEEK椎间融合器的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即刻稳定性优于完整腰椎标本.辅以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后融合节段稳定性得到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74.
耻骨联合分离的内固定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报告一组有耻骨联合分离的严重骨盆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内固定的作用。方法:1995年4月~2001年1月间收治的有耻骨联合分离的严重骨盆骨折14例。手术采用Pfannenstiel入路,切开复位后以重建钢板固定。术后随访观察骨盆疼痛、步态、骨盆形态等。结果:14例患者术后耻骨联合均获解剖复位,骨盆形态恢复正常,经平均19个月的随访,3例耻骨联合后区有不适感及轻度疼痛,其余患者均能行中、重体力劳动,疗效满意。结论:内固定可准确恢复骨盆形态,维持联结付弓的生物力学特点,是治疗耻骨联合分离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5.
76.
77.
背景:寰枢椎是生命中枢所在区域,由于解剖结构独特,手术治疗上颈椎疾患难度大、风险高.寰枢椎后路手术是重建上颈椎稳定性的常用方案,最佳固定方式为短节段坚强固定,不仅固定坚强且对颈椎的旋转和屈伸运动损失较少.目的:对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方案做一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至2014年5月为止的PubMed数据(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及万方医学网(http://med.wanfangdata.com.cn/),以“upper cervical,intemal fixation,atlas,axis,postenor approach”为英文检索词,“上颈椎,内固定,寰椎,枢椎,后路”为中文检索词,采用上述检索词不同的组合进行检索,总计英文文献267篇,中文文献189篇.计算机初检得到的文献,再经过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中英文文献重复报道、研究内容类似及文献内容与上颈椎内固定不相关的内容,最终4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结果与结论:由于寰枢椎解剖学的特殊性,寰枢椎内固定也明显与下颈椎不同,内固定技术发展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病损情况,医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内固定方式.椎板类内固定包括Gallie技术、Brooks技术、Sonntag技术、椎板夹、扣座节段间固定技术和枢椎椎板交叉螺钉技术,是需要椎板完整的,对于需要切除椎板减压的情况是不能应用的.除了枢椎交叉椎板螺钉外,其余几种方法都需要椎管内侵入操作,对脊髓有一定的搔扰,抗旋转能力相对较差,优点是操作相对简单.不依赖于椎板完整性的内固定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包括经关节突螺钉、寰椎侧块螺钉、寰椎椎弓根螺钉、枢椎峡部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等,其特点是应用螺钉,生物力学强度显著增强,融合率增加,不影响椎板减压,缺点就是对螺钉置入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如果螺钉置入偏差,会损伤脊髓或椎动脉引起严重并发症.寰枢椎区域接近人体生命中枢,熟练此区域? 相似文献
78.
回顾分析 118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中行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 60例与药物治疗 5 8例住院期死亡和起病 1年内死亡、再次AMI和死亡或 /再次AMI的发生率。结果行延迟PCI术的患者与药物治疗的患者相比 ,其住院期病死率 (5 .0 %vs 13 .8% ,P <0 .0 1)、起病 1年内病死率 (3 .3 %vs 8.6% ,P <0 .0 1)、再次AMI(3 .3 %vs 6.9% ,P<0 .0 1) )及死亡或 /和再次AMI(5 .0 %vs 10 .3 % ,P <0 .0 1)的发生率均降低。延迟PCI术能改善A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9.
其他疾病误诊为格林-巴利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以周围神经及神经根脱髓鞘病变和小血管炎性浸润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病,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及电生理改变等诊断GBS并不难,但由于疾病表现的复杂性,还是有很多疾病在早期易被误诊为GBS,现报告3例如下。1病例资料【例1】男,40岁。主因四肢无力20余天,双下肢无力加重4天外院诊断为GBS收入院。缘于入院前20余天因劳累感冒、咳嗽后出现四肢无力,手脚发麻,行头颅CT及经颅多普勒技术(TCD)检查未见异常,做腰穿测脑脊液压力为175cmH2O,白细胞2×106/L,蛋白2.98g/L,查肌电图示神经… 相似文献
80.
背景:临床观察表明,截瘫患者骨折常常愈合加快或在下肢有异位骨化形成,表明周围神经系统对骨折愈合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目的:观察一侧下肢失神经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计量学参数及骨痂形成和生物力学的变化。设计:自身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天津医院。材料: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6个月龄,平均体质量210g。方法:实验于2001—03/2004—03在天津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将大鼠一侧下肢制成失神经胫骨骨折模型,对侧制成正常神经支配骨折模型。骨折后2周、4周麻醉状态下处死大鼠,取双侧胫骨,拍X射线片、测定生物力学强度,制备不脱钙切片,进行骨计量学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骨折后双侧胫骨和骨痂湿质量比较。②X射线平片计分。③胫骨标本生物力学测试结果.④骨折愈合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①两组大鼠骨折后双侧胫骨和骨痂湿质量比较:骨折后2,4周失神经组重量远大于正常神经支配组[(0.94&;#177;0.15)比(0.76&;#177;0.14)g,(1.06&;#177;0.26)比(0.81&;#177;0.10)g,P〈0.05]。②X射线平片计分结果:失神经组骨痂形成量明显增多(P〈0.01)。③胫骨标本三点弯曲生物力学测试结果:骨折后2.4周失神经组骨痂的强度明显低于正常神经支配组[(9.88&;#177;8.49)比(16.62&;#177;13.38)N.(12.77&;#177;7.55)比(20.19&;#177;10.60)N,P〈0.05]。④骨计量学检测结果:静态参数与正常神经支配组比较,失神经组矿化骨小梁宽度明显减小(P〈0.05),类骨质宽度增加,破骨细胞指数及骨吸收表面明显增大(P(0.05),成骨细胞指数及骨形成表面两组无差别;动态参数与正常神经支配组比较,失神经组矿化沉积率明显变小(P〈0.05),类骨质成熟时间延长(P〈0.05)。结论:周围神经在骨折愈合早、中期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完整的神经支配是骨折愈合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