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70篇
内科学   44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102篇
综合类   143篇
预防医学   27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54篇
  1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4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正>Palade和Yamada分别于1953年和1955年,在电子显微镜下发现caveolae(胞膜窖)[1]。近年来,对caveolae及其组分蛋白caveolin(窖蛋白)的研究较多,临床上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其密切相关:caveolae缺失可导致脂代谢障碍、肌萎缩、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等[2]。例如:caveolae/caveolin-1与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冠心病发生有关:表达于血管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高原地区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和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藏军区总院2007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367例高原地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引起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入院3个月的总死亡率为22%(80/367).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OR=1.805),入院时GCS评分(OR =1.991)、孔对光反射情况(OR =2.033)和头颅CT显示的中线移位程度(OR =1.717)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性别、年龄和居住地海拔高度对于死亡率的影响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分析了高原地区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的危险因素.受伤至入院时间较长、入院GCS评分低、双侧瞳孔散大或CT显示中线移位>10 mm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高.这些发现有利于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确定瑞芬太尼使颈椎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耐受气管导管的95%有效血浆靶浓度(EC95).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颈椎手术的患者30例,性别不限,年龄18 ~ 60岁,体重50 ~ 8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全凭静脉麻醉,麻醉恢复期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进行镇静镇痛,采用连续重新评估法确定EC95.每3例患者作为一组,每组瑞芬太尼的血浆靶浓度(Cp)相同,将瑞芬太尼Cp在1.0~3.5 μg/L范围内预先设定6个靶浓度,分别为1.0、1.5、2.0、2.5、3.0、3.5 μg/L,第1组瑞芬太尼Cp为3.0 μg/L,每组试验完成后,根据镇静镇痛情况以及各浓度的先验概率,计算每组各浓度的后验概率,以最接近95%的浓度作为下一组Cp.根据各浓度的后验概率绘制浓度-效应曲线,计算EC95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瑞芬太尼使颈椎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耐受气管导管的EC95及其95%可信区间为2.77 μg/L(2.65 ~ 2.83 μg/L).结论 瑞芬太尼使颈椎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耐受气管导管的EC95为2.77 μg/L.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瘤的临床特点,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手术疗效。结果11例结核瘤均通过手术全切除,病理检查证实为结核瘤,术前误诊为脑脓肿2例,脑胶质瘤1例。术后均予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除1例死亡外,其余10例治愈出院。10例随访2年,遗有偏瘫3例,癫痫发作1例,其他病例可正常生活。结论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瘤临床上常缺乏特征性表现,对于诊断不明确的病例,应积极手术治疗。手术一般能完整切除瘤体,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后牙游离缺失患者对种植义齿、单端固定桥、附着体义齿、活动义齿、短牙弓5种处理方法的主观评价。方法对133例后牙游离缺失患者,通过问卷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以及患者选择修复方法时考虑的主要因素,用图片及文字说明让患者充分了解各种修复方法的优缺点,在视觉模拟尺上标记患者对5种方法的评分。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与主观评价之间的关系。结果 133例患者对种植义齿、单端固定桥、附着体义齿、活动义齿、短牙弓的评分分别为56.5±20.1、40.2±17.9、34.9±15.4、48.1±19.4、36.6±15.2。患者对修复方法的评价受年龄、教育水平、牙列现状等因素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对种植义齿的主观评价最高,对短牙弓的评价最低,患者对不同修复方法的评价与自身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多媒体教材在永久性膀胱造瘘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寻找一种能让永久性膀胱造瘘患者及家属在较短时间内掌握造瘘护理技术、造瘘管更换技术和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方式。方法本研究以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某院行膀胱造瘘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用自制的健康需求调查表进行调查,将60例膀胱造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以多媒体方式进行理论教育后再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健康干预方式,即每次均来医院由医护人员边更换造瘘管边讲解造瘘相关护理知识的教育方式。比较两种方式的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家属膀胱造瘘相关知识、造瘘口护理技术、造瘘管更换技术掌握率分别为100.00%,96.67%,90.00%,均优于对照组的36.67%,26.67%,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7.805,31.093,38.400;P<0.05);试验组患者出院后再次来院次数为(6.3±1.4)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6.2±6.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24,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多媒体教材进行健康教育是一种能使患者及家属更快地适应膀胱造瘘,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膀胱造瘘护理技术、造瘘管更换技术和相关知识的好方法,未增加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联合断流和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990年5月至2010年5月采用联合断流和分流手术治疗180例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自由门静脉压力(FPP)平均为34 cm H2O;脾切除、脾腔或肠腔分流术后FPP下降10 cmH2O;手术后FPP平均为24.5 cm H2O....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覆膜支架在髂动脉成形术中发生髂动脉破裂时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腔内血管外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运用覆膜支架行腔内髂动脉成形术中髂动脉破裂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覆膜支架均置入成功,8例即刻复查髂动脉造影显示,髂动脉管腔通畅,无造影剂外溢;1例患者覆膜支架近心端出现Ⅰ型内漏,立即开腹行“髂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9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缓解,术后失访1例,8例患者随访14 ~45个月,平均(22±9)个月.1例患者术后1年覆膜支架远心端(髂外动脉)狭窄,行髂外动脉球囊扩张裸支架成形术,继续随访5个月,无不良事件发生;人工血管置换术患者1例随访18个月,彩超复查人工血管通畅良好.结论 髂动脉成形术中发生髂动脉破裂时,首选置入覆膜支架治疗.对治疗不满意者,外科治疗是最后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中CD105的表达,并探讨CD105与口腔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用抗CD105抗体分别标记正常黏膜组织和鳞癌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分析CD105-MVD与口腔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CD105在病变组织中的表达与正常组织有明显差异(P<0.05);OSCC组织中,CD105-MVD高表达率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T分类、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年龄、性别、吸烟无关(P≥0.05);CD105-MVD高表达组患者五年生存率低于CD105-MVD低表达组生存率,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05与年龄、性别、吸烟与否无明显相关性;与OSCC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T分类、淋巴结转移有关;CD105高表达组患者预后差,可以作为OSCC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