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4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探讨盐酸小檗碱(BBR)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治疗的T2DM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Met)和二甲双胍联合BBR组(Met+BBR),每组各60例.治疗24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HbAlc、BMI、血脂、IR、胰岛...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因子宫颈癌行广泛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患者下尿路尿动力学特点,评价Crede手法治疗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顺性分析因子宫颈癌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患者47例,年龄(40.5±11.7)岁,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均行尿动力学检查。术后3个月开始行Crede手法辅助排尿,治疗1年后行尿动力学检查随访。比较手术前后和行Crede手法排尿1年后尿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后最大尿流率(MFR)、平均尿流率(AFR)、排尿量(VV)、最大逼尿肌收缩压(MDP)和膀胱顺应性(BC)明显低于手术前[MFR(10.9±5.3)ml/s vs.(23.4±6.3)ml/s;AFR(4.6±2.1)ml/s vs.(12.4±5.7)ml/s;VV(161.2±127.2)ml vs.(350±135)ml;MDP(1.65±2.34)kPa vs.(3.82±1.72)kPa;BC(33.3±48.2)ml/cmH_2Ovs.(98±57.5)ml/cmH_2O];剩余尿量(PVR)和尿流时间(VT)较术前明显增多或延长[PVR(147±158)ml vs.(8.7±4.9)ml;VT(42.3±23.4)s vs.(28.5±14.7)s]。Crede手法辅助排尿1年后,患者总漏尿次数、下尿路功能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LT(5±3)次vs.(13±4)次;LUTS(16±5)分vs.(29±3)分]。患者最大尿流率[(14.0±7.8)ml/s,平均尿流率(6.7±4.3)ml/s]和膀胱顺应性[(56.9±29.4)ml/cmH_2O]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剩余尿量(20.0±13.8)ml较治疗前明显减少。结论:广泛子宫切除术后长期尿潴留患者下尿路的尿动力学特点主要表现为逼尿肌收缩乏力或者无收缩,部分术后逼尿肌无收缩的患者术后1年出现逼尿肌收缩,提示重新获得神经支配。Crede手法辅助排尿对治疗子宫颈癌手术后逼尿肌收缩乏力致尿潴留的患者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采用尿动力学检查评估经闭孔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术(TVT-O)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D近期疗效的作用。方法:选取经TVT-O治疗的女性SUI患者50例.平均年龄(55.1±7.53)岁。全部患者术前和随访时填写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简表(ICI-Q-sF)并行尿动力学检查.比较手术前和随访时各参数的变化。结果:成功随访33例,平均随访1.2.7个月。与术前相关指标比较。术后ICI—Q-sF评分和最大尿流率显著低于术前[术后(0.2±0.1)vs术前(14.6±3.2)。术后(26.4±5.5)ml/sVS术前(30.6±8.1)ml/s,P〈0.05];而术后剩余尿量、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初始尿意、最大膀胱测压容量、膀胱顺应性、最大尿道压、最大尿道闭合压和功能性尿道长度没有显著性改变(P〉0.05).术中无膀胱及尿道损伤。无闭孔血管神经损伤,无阴道肠管穿孔及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并发排尿困难1例(3%)、腹股沟不适2例(6%)及尿急尿频1例(3%),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手术治愈率和改善率分别为85%(28/33)和12%(4/33)。结论:采用TVT-O治疗女性SUI患者近期效果较好,尿动力学检查是其诊断和疗效评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4.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成纤维细胞来源外泌体与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小鼠急性皮肤创面的修复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原代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DF)并鉴定。用超速离心法提取人真皮成纤维细胞来源外泌体(hDF-EXO)、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hMSC-EXO)并鉴定;两种外泌体与hDF共培养24 h后,CCK8细胞增殖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迁移活性;采用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构建急性全层皮肤切除模型,在伤口上分别局部涂敷PBS(对照组)、hDF-EXO、hMSC-EXO进行治疗。术后第0、2、4、7天观察小鼠伤口并计算伤口面积。术后第1天取伤口组织检测对外泌体摄取情况,并利用qPCR检测伤口组织TNF-α、IL-6、IL-1β、IL-10炎症因子水平。术后第7天取伤口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伤口组织结构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伤口组织PDGFR-α、α-SMA、Ki67表达情况。【结果】hDF表面分子及特异性标志物表达符合成纤维细胞特性。hDF-EXO和hMSC-EXO的形状、粒径、标志物均符合外泌体鉴定标准,且两者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试验数据显示...  相似文献   
65.
昏迷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网状结构发生高度抑制的觉醒状态与意识内容以及躯体运动均完全丧失的一种严重的意识障碍,临床护士应准确及时地搜集、观察、整理有关疾病的信息,以便为医师判断和评估病情提供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α干扰素联合甘露聚糖肽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的B、C两种不同基因类型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将80例门诊或住院的HBeAg阳性CHB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其中基因B型28例,基因C型12例;对照组40例,其中基因B型26例,基因C型13例,非B非C型1例.治疗组用α-2b干扰素500万U/次皮下注射,疗程52周;联合甘露聚糖肽10 mg/次静脉滴注或2.5 mg/次肌肉注射,12周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单用α-2b干扰素.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8、16、26、52周检查肝功能、乙型肝炎5项血清标志物、HBV DNA定量、血常规等,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52周疗程结束时,治疗组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和HBV DNA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2.5% vs 30.0%、27.5% vs 10.0%、47.5% vs 25.0%,P<0.05).基因B型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和HBeAg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基因C型患者(83.3% vs 52.0%、51.9% vs 16.0%,P<0.01).治疗组基因B型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和HBV DNA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基因B型(67.9% vs 38.5%、35.7% vs 11.5%、57.1% vs 26.9%,P<0.05).停药52周后复查,治疗组HBeAg转阴率、HBeAg转换率和HBV DNA转阴率较停药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7.5% vs27.5%、30.0% vs 7.5%、50.0% vs 22.5%,P<0.01).治疗组用药4周后白细胞开始回升,至8周时基本接近正常;对照组至16周时仍未完全恢复,52周疗程结束时为(3.93±0.78)×109/L,仍然低于正常值,但停药后52周随访则完全恢复正常.治疗组白细胞减少的绝对数和恢复速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甘露聚糖肽联合α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CHB可显著提高惠者的疗效,尤其在ALT复常率和HBeAg转阴率方面,基因B型患者疗效明显优于C基因型.在疗程结束时,治疗组基因B型患者HBeAg转阴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基因B型患者,在HBeAg转换率和HBV DNA转阴率方面亦以治疗组为优.联合治疗可促进HBeAg的血清学转换和HBV DNA清除、对抗α干扰素导致的外周血白细胞减少、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miR-93在人三阴性乳腺癌及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miR-9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其在三阴性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平台,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80例三阴性乳腺癌和39例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miR-93的表达。结果三阴性乳腺癌miR-93高表达率较非三阴性乳腺癌升高(52.5%vs.25.6%,P<0.01);三阴性乳腺癌miR-93高表达率与肿瘤腋淋巴结转移(P<0.05)、TNM高分期(P<0.05)、Ki-67(P<0.01)状况均相关;三阴性乳腺癌miR-93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 miR-93表达异常可能参与了三阴性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是一个潜在的三阴性乳腺癌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射波刀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随机选取解放军第一一七医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进行CT或MRI检查,排除脑部肿瘤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对照组采用伽马刀治疗,研究组采用射波刀治疗,靶点位置为三叉神经根入桥脑段前2.5 mm处,准直器标准为4 mm,剂量曲线区间为70%~90%,中心剂量为66.50~84.25 Gy,边缘剂量为60~66 Gy,靶点大小为4.0 mm×3.0 mm,4.0×(3.7~5.0)mm2。治疗后随访12个月,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二次治疗发生率。 结果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组间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12个月,研究组2例靶点确定不精确,经CT脑池造影重新确定靶点,进行二次治疗,二次治疗率为5%,对照组4例进行二次治疗,二次治疗率为10.0%,研究组二次治疗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伽马刀相比,射波刀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明显,适合于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9.
70.
目的 探讨出生7 d内早产儿的自由排尿特点.方法 选取2010年3-5月在本院NICU住院的113例出生7 d内无疾病的单胎早产儿.男60例,女53例;胎龄32~36周[(34.0±1.9)周];体质量1.16~2.07 kg[(1.48±0.34) kg].据日龄分为7组(第1天组~第7天组).第1天组6例,第2天组11例,第3天组11例,第4天组18例,第5天组18例,第6天组26例,第7天组23例.每组均进行12 h(900-2100)自由排尿观察,记录排尿时间、每次排尿量, B超测量排尿后残余尿量,排尿时觉醒状态.结果 113例早产儿12 h共观察排尿745次.第1天组6例早产儿观察时段位于出生0.5~12.5 h,12 h内排尿1~4次[(2.8±1.2)次],其中5例出生4 h内无排尿.第3天组开始发现早产儿排尿前有手臂或大腿微动或排尿后啼哭现象.第2、3、4天组平均2.5 h排尿1次.第5、6、7天组平均不到2 h排尿1次.第1天组、第4天组、第7天组排尿次数、排尿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各组残余尿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膀胱排空率均低于30%.总体27.39%(204/745次)的排尿发生在清醒状态.间断排尿(10 min内排尿次数≥2)见于第2天组以后的早产儿,达70%(522/745次).结论 出生7 d内的早产儿中枢神经系统参与排尿不明显.每次排尿量及排尿次数变异较大,但有随日龄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