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和纤维蛋白胶(FG)构建可注射型组织工程骨并从放射学方面评价其修复自体兔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3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2只。所有动物术前1周抽取耳背中央动脉血提取PRP。A组于术前1~2个月抽取双髂骨处骨髓并培养出BMSCs,在体外与FG及自体PRP构建成可注型组织工程骨,植入自体桡骨1.5cm节段性骨缺损,为实验组。B、C两组分别植入PRP FG、FG于同样骨缺损处为对照组。另取4只桡骨同样部位和大小骨缺损旷置作为空白组。术后4、8、12周时摄前臂正位X线片。用放射影像学评分和图像分析X线阻射影比较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A、B两组骨缺损放射影像学评分以及新生骨痂的密度在4、8、12周均优于C组(P<0.05),A、B两组之间在放射影像学评分上无明显差别(P>0.05),但在新生骨痂密度上,A>B>C(P<0.05)。空白组术后16周骨缺损无愈合。结论PRP对骨缺损愈合有明显促进作用,复合PRP的可注射型材料与BMSCs构建组织工程骨可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  相似文献   
22.
聚乳酸类缓释型支架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聚乳酸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特性的聚合物,是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认可的一类可植入体内的生物材料。细胞因子在组织工程骨构建中的促进成骨、血管化等作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但外源性细胞因子在体内半衰期较短,不能在骨修复局部聚集和保持相对较高浓度。主要分析聚乳酸及其衍生化合物材料可作为多肽及蛋白质类药物的载体,通过其自身降解来调节药物释放,用于骨组织工程研究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3/2004文章,检索词为“polylactic acid,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TGF-β”,限定语言English;检索中国期刊网1993/2004医药卫生类文章.限定语言种类中文。 资料选择:纳入标准:①有关聚乳酸及其衍生物构建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②聚乳酸类支架负载细胞因子研究。排除标准:①陈旧文献。②重复研究。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96篇与聚乳酸组织工程支架相关文献,其中23篇纳入引用。资料综合:①聚乳酸/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的共聚物是一种良好的可生物降解的控释骨架,且具有支架和缓释的双重作用。聚乳酸是最早作为骨、软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也是目前运用最广泛的骨组织工程材。②骨形态发生蛋白是应用于骨组织工程最多的因子,负载、缓释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聚乳酸类支架研究最为深入,未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负载于聚乳酸类支架材料研究。 结论:对于可缓释多种因子的聚乳酸类支架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成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新的热点。  相似文献   
23.
目的建立稳定的比格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诱导成骨分化模型;鉴定参与比格犬BMSCs细胞成骨分化过调控的
蛋白质,探讨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分离培养比格犬BMSCs细胞,rhBMP-2诱导细胞成骨分化7 d,基于蛋白质双向凝胶电
泳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成骨分化组与对照组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对感兴趣的蛋白质LASP1、ferritin 轻链和重链表达情况用
Q-PCR、Western blot 进行验证。结果成功诱导比格犬BMSCs成骨分化;蛋白质组学分析获得rhBMP-2 诱导上调的蛋白质9
个,下调的蛋白质11 个。荧光定量PCR技术和Western blot 对LASP1 和ferritin 表达情况进行了验证,发现rhBMP-2 诱导7 d
后,LASP1 显著下调而ferritin 显著上调,与蛋白质组学结果一致。结论LASP1 在调节细胞骨架活性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而
ferritin 是细胞铁离子稳态维持的重要分子,提示这两种蛋白质在rhBMP-2 诱导的比格犬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
作用。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单一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治疗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骨科-创伤骨科收治的13例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3例;年龄31~65岁,平均46.7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单一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中伤员的后方医院救治经验.方法 2008年5月20日至2008年6月8日,对收治的53例四川地震伤员的救治工作进行同顾性分析,其中创伤骨科收治33例:手术治疗29例,保守治疗4例.结果 33例伤员获得较好预后,未出现骨折严重晚期并发症和手术并发症,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 在地震等突发性灾难的救治工作中,后方医院的工作需要做到组织有效、全面诊断、个体化治疗、积极心理疏导以及预防晚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26.
目的采用加压骨片针治疗RockwoodⅡ型肩锁关节脱位,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加压骨片针治疗RockwoodⅡ型肩锁关节脱位12例,按Karlsson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肩关节功能评价A级11例,B级1例,无再脱位发生,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加压骨片针治疗RockwoodⅡ型肩锁关节脱位具有操作简单、复位好、固定可靠、内固定物取出便捷等优点,是治疗RockwoodⅡ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7.
背景:成人肱骨近端骨折,尤其是三、四部分骨折,采用何种治疗方案仍有争论。目的:对采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LPHP/PHILOS)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成年人肱骨近端骨折(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PHF)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Ovid Medline和Pub Med(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Embas(e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2011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等数据库,搜集全部有关LPHP/PHILOS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各种对照研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LPHP/PHILOS与其他内固定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的系统评价共纳入7个非随机对照试验及1个半随机对照试验,8个研究均为C级。资料分析结果显示:人工肱骨头置换与LPHP/PHILOS比较Neer评分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异[OR=1.27,95%C(I0.34,4.71),P=0.72];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二次手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认为LPHP/PHILOS与人工肱骨头置换针对特定年龄及特定骨折类型人群各有利弊。对于高龄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75岁,三/四部分骨折)大部分医生倾向于人工肱骨头关节置换。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现有文献中没有足够的对照实验证明LPHP/PHILOS相对与人工肱骨头置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8.
汶川地震肢体创伤后方医院处理原则与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地震伤后3周肢体创伤转送后方医院时的伤情特点与处理原则.方法 对从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医院转送的33例骨科创伤伤员的救治工作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 地震肢体创伤3周后的处理原则与要点有:[1]正确处理伤口,尽早闭合创面;[2]运用综合措施,合理处理骨折;[3]特殊情况伤情须行个体化处理;[4]全面检查,防止脊柱损伤漏诊;[5]重视肢体术后的早期功能锻炼.结论 地震肢体创伤3周后伤口大多有不同程度的感染、骨折多未处理、脊柱损伤漏诊较多,应制定出个体化的处理措施,做好地震肢体创伤的二期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   
29.
背景:临床所见的骨性关节炎的软骨缺损大多为不规则的、深至软骨下的陈旧性骨缺损,但目前关节软骨缺损动物模型多为新鲜骨缺损。 目的:观察制动时间和缺损大小对兔关节软骨陈旧性缺损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04/2006-05在南方医科大学创伤骨科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 材料:6周龄新西兰大白兔6只,随机分为6,12周观测组两组,每组3只 6侧膝关节。 干预:无菌操作下显露两侧股骨髁关节面,用牙科钻打圆形孔,每孔直径4 mm,深度约3 mm,达软骨下骨,术毕下肢固定,笼中自由喂养,后膝伸直位制动12周复制的膝关节陈旧性软骨缺损模型。 主要观察指标:制动6,12周模型取出关节软骨缺损区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切片观察。 结果:6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兔关节软骨及周围组织情况:12周时炎症反应较6周轻,纤维瘢痕化较6周明显;12周时出现增生性改变,尤其是关节周围的肌腱、关节囊、韧带、滑囊等结缔组织较6周时更易形成瘢痕、粘连、纤维化等陈旧性损伤组织学改变。12周后可见自行修复不完全,缺损明显。 结论:构建的兔后膝股骨髁关节面软骨缺损直径4 mm,深度约3 mm,达软骨下骨,符合实验要求,适用于骨性关节炎的基础实验。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最佳手术方式. 方法 自2006年8月至2008年3月对37例拇指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或Ⅰ类拇指缺损者进行手术修复.37例患者中,以拇指桡背侧动脉为蒂的皮瓣修复15例,指腹推进皮瓣修复5例,示指背侧皮瓣修复6例,桡动脉皮瓣修复2例,以拇指尺背侧动脉为蒂皮瓣修复9例.其中拇指尺、桡背侧动脉皮瓣的设计以拇指尺、桡背侧动脉体表投影线为轴心线,拇指桡、尺侧纵轴线上距甲沟(2.2±0.2)cm处为旋转点,皮瓣面积最大可达3.5 cm×4.5cm.结果 术后37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5.0±0.8)个月.拇指桡、尺背侧动脉皮瓣修复组拇指外形大部分满意,指腹二点分辨觉为5~10 mm,指间关节活动范围为0~70°,由于吻合了桡神经分支与指神经末端,皮瓣术后恢复S_2以上感觉百分比达86.7%、66.7%.结论 拇指桡背侧动脉皮瓣是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较佳选择,全拇指脱套伤在特殊情况下则可以考虑应用桡动脉皮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