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目的研究不同正加速度(positive Gz,+Gz)重复持续性暴露后对大鼠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4只,按空白对照、+6Gz、+9Gz、+12Gz随机分组,每组6只,峰值作用时间3分钟,加速度增长率0.5G/s,间隔30分钟,重复间断连续5次。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肝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空白对照组肝细胞的细胞核规则、胞质染色均匀、线粒体和内质网膜结构完整、清晰;与对空白照组相比,+6Gz组肝细胞显微结构轻度损伤,仅表现为细胞核轻度肿大,胞质染色轻度深染,核膜出现皱缩,核仁、线粒体和内质网结构未见明显改变;+9Gz组肝细胞出现中度损伤,肝细胞整体结构出现细胞膜缺损,肝细胞核肿大,核染色质聚集形成团块状,染色质边集,核膜皱缩,有少量凋亡小体形成;线粒体出现肿胀,嵴排列紊乱,间隙增大,但结构未发现断裂;内质网轻度膨松、扩张;+12Gz组肝细胞超微结构显示重度损伤,主要表现为肝细胞核肿大严重,核仁小而少,染色质聚集形成团块状,染色质边集增多,核膜皱缩,形成大量凋亡小体;胞质基质染色加深,同时胞质膨出,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分散紊乱;线粒体肿胀,线粒体膜破裂,线粒体基质电子密度降低,线粒体嵴减少、断裂及消失,趋向崩解或自溶;内质网扩张严重,伴有松解或消失,出现中等电子密度絮状物,小管裂解为小泡或扩大为大泡状。结论超高+Gz暴露可造成大鼠肝细胞超微结构严重损伤,从肝细胞亚细胞器的变化可知肝细胞受到明显的损伤。这要求在超高+Gz飞行环境下,对飞行员的肝脏保护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33.
34.
目的 评价术中磁共振成像(iMRI)和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在胶质母细胞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2月至2010年7月,76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接受iMRI和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引导下肿瘤切除术.其中男性43例,女性33例;年龄14~79岁,平均49岁.分别于首次和末次iMRI扫描时计算胶质母细胞瘤全切除率和切除程度,采用x2检验比较全切除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iMRI和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首次iMRI扫描时,术者对24例肿瘤切除程度判断不准确,误判率31.6%.iMRI使得本组胶质母细胞瘤的全切除率从52.6%提高至78.9%(x2=11.692,P=0.001),20例(26.3%)肿瘤全切除得益于iMRI扫描和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在28例首次iMRI扫描后继续手术切除肿瘤的患者中,肿瘤平均切除程度由81.5%提高到98.1%.所有患者的平均切除程度从92.3%提高到98.4%.术后3个月随访时,3例(3.9%)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程度较术前加重.术后随访时间3.0 ~45.0个月,平均15.6个月,术后24个月累积生存率为19.7%.60例肿瘤全切除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2个月(95% CI:10.1 ~ 13.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16个月(95%CI:13.7 ~ 18.3个月);16例未全切除(次全、部分切除)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9个月(95% CI:7.9~10.1个月),中位总生存期12个月(95%CI:9.7 ~14.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进展生存时间:x2=4.756,P=0.029;总生存时间:x2=7.885,P=0.005).结论 iMRI和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能够在提高胶质母细胞瘤切除程度的同时,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潜在难治性硬膜下腔积液显微外科一次性微创治疗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对9例有影像学占位效应的硬膜下腔积液且合并脑萎缩患者,采用一次性经颅锁孔显微硬膜下腔—侧裂池沟通术。结果术后硬膜下积液完全消失和大部消失8例,部分消失1例。相关的临床症状消失,无复发。结论采用一次性经颅锁孔显微硬膜下腔—侧裂池沟通术治疗难治性硬膜下腔积液,可达到根本的病因治疗、有效的积液吸收和满意的组织复位。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脑出血(ICH)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出血量10~30mL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46例,分为NGF+常规治疗组24例和常规治疗组22例。正常对照组20例,为同期健康体检者。用ELISA法动态测定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水平以及随访6个月后进行ADL分级。结果常规治疗组患者血清NSE浓度在发病12h内至28d时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NGF组患者血清NSE浓度在发病14d内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1d以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NGF组患者血清NSE浓度在发病7d内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14d以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6个月后随访,两组ADL分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足量外源性NGF可以保护神经元,减少脑出血后的继发性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贝伐单抗腹腔全身给药对实验大鼠脑水肿的干预效应。方法将30只大鼠单纯分成正常组、空白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又分为建模前72 h注射贝伐单抗(包括低、中、高治疗剂量组),及建模后2 h注射贝伐单抗(包括低、中、高治疗剂量组)。随后,观察各组大鼠大体及光镜下病理组织的水肿改变。同时,测量每组动物的脑组织含水量,并对其神经功能进行评分。最后,应用统计学方法做出分析、总结。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贝伐单抗治疗组脑缺血损伤后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明显改善,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改善(P<0.01)。同时,随着贝伐单抗浓度的增加,脑水肿的含量逐渐减少,脑组织水肿的情况逐渐减轻,而且,对于贝伐单抗存在一定的浓度依赖性(P<0.01)。但术前给药与术后给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伐单抗对实验大鼠脑水肿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具体机制及临床应用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8.
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其疗效。方法:根据10例重症CVST患者的病情采用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术、机械性破栓术、静脉窦内支架置入术及动脉溶栓术中的1种或多种。结果:10例患者均采用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术,其中2例联用机械性破栓术,2例联用静脉窦内支架置入术,4例联用动脉溶栓术。术后仅1例出现血管内治疗相关并发症(脑内血肿)。出院时,10例患者GCS评分均达15分,临床症状均改善,闭塞的静脉窦均再通。平均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腰穿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出现血栓再形成和新的神经系统症状。结论:对重症CVST患者积极采用合理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索新型药物涂层球囊(DCB)应用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5月至2022年7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应用新型DCB(SeQuent Please Neo)治疗的24例sI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7例;年龄53~76岁,平均(64±6)岁。sICAS在接受新型DCB治疗前均需普通球囊预扩张,若扩张后无限流性夹层或弹性回缩,则接受新型DCB治疗。病变部位Mori狭窄分型为A、B、C型。分析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情况,即责任血管区域的缺血性事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脑出血或死亡事件。主要评价指标为术后再狭窄发生率,目标动脉狭窄率>50%定义为无症状性再狭窄;症状性再狭窄定义为目标血管出现再狭窄,同时相关区域出现TIA或脑梗死等缺血症状。结果 24例sICAS主要位于前循环(62.5%,15/24),以Mori B型为主(66.7%,16/24);狭窄长度3.7~13.5 mm,中位数7.5(6.8,10.3) mm。所有新型DCB成功到位并实施扩张,技术成功率100%。新型DCB治疗...  相似文献   
40.
目的 评价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随访中的应用。方法 对32例在笔者医院行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1~2年的患者进行影像学随访,行3.0T MRA (包括TOF-MRA和CE-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对MRA的影像质量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0T TOF-MRA判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动脉瘤复发的敏感度为50%,特异性为100%,总准确率为37.5%,与D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判断载瘤动脉通畅性的准确率为37.5%,与D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T CE-MRA对判断动脉瘤复发的敏感度均为50%,特异性均为100%,总准确率为71.9%,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判断载瘤动脉通畅性的准确率分别为62.5%,与D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T TOF-MRA与CE-MRA两组间对评估动脉瘤栓塞术后情况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3.0T TOF-MRA在评估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的准确率低;3.0T CE-MRA优于TOF-MRA,与DSA相当,可作为随访的首选手段。3.0T TOF-MRA及CE-MRA对评估载瘤动脉通畅性的准确率均较低,通过优化序列参数的方法可能获得更佳的图像。对于MRA阳性及不确定性结果应个体化分析,必要时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