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0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篇 |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9篇 |
临床医学 | 29篇 |
内科学 | 59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15篇 |
特种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17篇 |
综合类 | 112篇 |
预防医学 | 21篇 |
眼科学 | 9篇 |
药学 | 46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21篇 |
肿瘤学 | 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52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目的:探讨有创机械通气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有创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分析影响有创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共120名有创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其中57名发生AKI,发生率为47.5%。降钙素原、基础肌酐增高,pH值降低和意识障碍是有创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120例患者中57名死亡,总住院病死率38.3%。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AKI组生存率低于非AK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有创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AKI发生率高,可明显增加患者住院病死率。降钙素原、基础肌酐增高,pH值降低和意识障碍是有创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72.
目的 探讨正常人群腓肠肌及其亚部构筑的超声解剖学特点。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40名健康志愿者共80条腓肠肌肌腹及其远端肌肉腱膜处进行在体实时扫查,获得腓肠肌内、外侧头及其亚部超声图像:并在静息(分惯用脚和非惯用脚)及用力5kg、10kg等长收缩状态下获取腓肠肌内侧头和外侧头羽状角超声测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状态下腓肠肌羽状角测值的差异,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惯用脚与非惯用脚腓肠肌羽状角测值的差异。结果腓肠肌上部横断面扫查时,内、外侧头肌肉依据肌肉内强回声分隔,均可分为肌质亚部、浅亚部和深亚部3个部分,各部分边界清晰。外侧头3个亚部分隔呈侧卧姿的“T”形条状强回声,内侧头分隔则呈卧姿的“Y”形条状强回声,在“T”和“Y”字形强回声分隔上均可探及血流信号。腓肠肌外侧头远端羽状角为外侧浅亚部连接于跟腱构成,内侧头远端羽状角则为内侧肌质亚部续于跟腱构成。静息及用力5kg、10kg状态下,腓肠肌内侧头羽状角测值分别为(13.36±3.20)°、(13.32°±3.30)°、(12.75土3.20)°,外侧头羽状角测值分别为(8.69±3.30)°、(8.59±2.99)°、(8.65±3.20)°,同一状态下内侧头羽状角测值均大于外侧头羽状角测值,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09、9.50和8.10,P均〈0.01)。腓肠肌内、外侧头在静息及承受不同外力的状态下,羽状角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F=0.89、0.02,P=O.41、0.98)。惯用脚与非惯用脚腓肠肌内侧头羽状角测值分别为(13.66±3.60)°(13.30±2.84)°,腓肠肌外侧头羽状角测值分别为(8.71±3.48)°、(8.80±3.35)°。惯用脚肠肌内侧头羽状角测值大于非惯用脚,而腓肠肌外侧头羽状角测值小于非惯用脚,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O.70、0.87,P=O.48、0.17)。结论在体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腓肠肌内、外侧头及其亚部构筑的超声解剖特点,并可获取羽状角的准确测值。 相似文献
373.
融合蛋白CAC免疫的小鼠血清可抑制β-淀粉样肽的纤维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融合蛋白CAC(HBcAg与β-淀粉样肽基因重组的原核表达产物)免疫的小鼠血清对β-淀粉样肽(Aβ)纤维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融合蛋白CAC免疫BALB/C小鼠,通过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中抗-Aβ抗体的滴度。当滴度大于1:10000时,经小鼠眼球采血分离血清。以不同稀释度的血清与终浓度为0.5mg/ml的AB混合,37℃孵育(老化)5d后,透射电镜观察A13的聚集和纤维形成。结果 融合蛋白免疫3次后,小鼠血清中抗-Aβ抗体的滴度达到了1:16000。电镜观察可见,加未免疫的对照鼠血清时,经过5d的老化,Aβ聚集成空心管状纤维,纤维密集,呈网状,几乎充斥于整个视野。当加入稀释度为1:2000的高滴度免疫血清时,开始出现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血清浓度的增加,形成的Aβ纤维逐渐减少;到1:500时,镜下见不到Aβ纤维的存在。结论 CAC免疫的小鼠血清可抑制Aβ的纤维形成。 相似文献
374.
奥氮平是一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其治疗剂量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较好,但大剂量口服后的毒副反应我们了解的较少,现将1例口服大剂量奥氮平自杀未遂的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75.
胡海涛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04,31(1):38-38
早期和近期的研究表明 ,日本血吸虫病存在先天性传播途径。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观察仔畜出生后血吸虫感染情况 ,Iburg按母猪分娩前后不同时段 ,系统地从实验寄生虫学和病理学角度探索日本血吸虫病先天性传播的发生及病理机制。5头母猪 (Ⅰ~Ⅴ )于怀孕晚期 (孕期第 1 0~ 1 2周 )通过肌内注射的方式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安徽株尾蚴 1 0 0 0 0条 /头。分别于感染后 7,2 0 ,34,5 4及 6 9天解剖 5头母猪所产胎猪 (分娩前 )或仔猪 (分娩后 ) ,取肝、肺、脑及胎盘作组织病理检测 ,采用灌洗法回收部分胎猪和仔猪日本血吸虫虫体 ,采集仔猪粪… 相似文献
376.
早期和近期的研究表明,日本血吸虫病存在先天性传播途径。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观察仔畜出生后血吸虫感染情况,Iburg按母猪分娩前后不同时段,系统地从实验寄生虫学和病理学角度探索日本血吸虫病先天性传播的发生及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377.
目的观察VE对AD大鼠海马β-APP表达的影响。方法使用三氯化铝诱导建立AD模型大鼠。用VE(10mg/d/只)对AD模型大鼠进行灌胃治疗3月。采用行为测试,光镜免疫细胞化学ABC法,观测大鼠海马结构淀粉样前体蛋白反应阳性神经元的数目和β-淀粉样前体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VE组大鼠受电击次数和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和延长(P<0.05);VE组大鼠海马结构齿状回和CA1区淀粉样蛋白反应阳性神经元的数目较对照组均有明显减少(P<0.05),β-淀粉样前体蛋白呈弱阳性表达。结论VE可以改善A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降低海马结构β-淀粉样前体蛋白过度表达。 相似文献
378.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性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指征。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摘录15篇病例对照研究文献中有关实验研究设计、研究对象特征、研究结果等内容,评价文献质量后,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女性、年龄〉50岁、病变大小≥10 mm、单发病变、无蒂息肉、伴随临床症状的病变、合并胆囊结石7个研究因素的合并比值比(OR值)分别为1.51、7.27、54.65、6.34、15.79、2.37、2.57。结论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的危险因素为(1)女性;(2)年龄〉50岁;(3)病变大小≥10 mm;(4)单发病变;(5)无蒂息肉;(6)伴随临床症状的病变;(7)合并胆囊结石的病变。 相似文献
379.
胰岛与Sertoli细胞体外共同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胰岛体外长期培养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成年SD大鼠胰岛,与Sertoli细胞共同培养20周,应用形态学方法和透射电镜观察胰岛细胞单独培养和共同培养的生长特性;放射免疫法测定胰岛素分泌量。结果 胰岛单独培养3周。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胰岛阳性细胞数目减少,胰岛素24h累积分泌量和对葡萄糖刺激的反应性下降,大部分胰岛β细胞超微结构破坏,分泌颗粒减少;与Sertoli细胞共同培养的胰岛存活时间显著延长,细胞存活率和胰岛素阳性细胞数目较单独培养显著增加,胰岛素分泌量始终处于高水平状态,培养20周胰岛β细胞超微结构基本正常,结论 大鼠胰岛与Sertoli细胞共同培养可以促进胰岛生长,显著延长存活时间,是一种新的体外长期培养胰岛的方法。 相似文献
380.
川续断对Alzheimer病模型大鼠顶叶皮质内淀粉样蛋白沉积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川续断和VitE对Alzheimer(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力及顶叶皮质内淀粉样蛋白沉积的影响。方法 用行为学、免疫细胞化学结合图像定量分析手段,观察研究川续断和VitE在不同时间段对AD模型大鼠的作用。结果 行为学测试表明各时间段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AP-LI神经元主要分布在顶叶皮质的第Ⅲ、Ⅳ、Ⅴ层,在脑血管壁上也见有β-AP沉积;图像分析提示,川续断和VitE处理AD大鼠后,顶叶皮质内淀粉样蛋白样免疫反应(AP-LI)神经元的截面积和光密度都有减少和降低,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同时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这种变化更加明显。结论 川续断可能具有与VitE相似的抗AD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和清除β-AP沉积和抗细胞过氧化作用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