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了探讨PBL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实习生教学查房中的作用,将在心血管内科实习的163名实习生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PBL教学法、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查房,实习结束时进行理论考试、书写住院病历和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理论考试成绩、住院病历的书写质量和教学满意度明显增高(P<0.01)。说明在心血管内科实习生教学查房中,采用PBL教学法更能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2.
33.
针对物理诊断学实践性较强和临床学生见习机会匮乏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心肺腹模拟人在物理诊断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优势及不足进行综述,认为使用智能化心肺腹模拟人进行诊断学实验教学,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联合缬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凋亡的影响。方法 24只14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4组(n=24):阳性对照组(P组,常规饲养,无药物干预)、HGF组(H组,开胸,左心室壁五点直接注射5×109Pfu/mL Ad5-HGF,0.1 mL,术后常规饲养4周),缬沙坦组(V组,缬沙坦灌胃30 mg·kg-1·d-1,4周),HGF联合缬沙坦组(HV组,开胸,左心室壁五点直接注射5×109Pfu/mL Ad5-HGF,0.1 mL,术后缬沙坦灌胃30 mg·kg-1·d-1,4周),雄性Wistar大鼠(WKY)为健康对照(N组,n=6)。治疗前及治疗后每周测量一次尾动脉压。4周后处死大鼠,TUNEL法测心肌凋亡指数,ELASA法测心肌HGF、caspase-3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心肌Bcl-xl水平。结果治疗4周后,HV组、V组血压较P组、H组明显下降(P0.05);与P组相比,H组、V组、HV组心肌凋亡指数及心肌caspase-3浓度明显降低(P0.05),心肌HGF、抗心肌凋亡蛋白Bcl-xl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联合用药组尤为显著。结论HGF、缬沙坦均可有效抑制SHR左心室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室重构,且联合使用效果优于HGF、缬沙坦的单独应用。  相似文献   
35.
孟影  王邦宁  胡泽平 《医学综述》2007,13(24):1921-1923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是一种间质来源的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对心血管系统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近年来HGF基因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颇多,其基因转染在动物模型如心肌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外周血管病、肺动脉高压等疾病中有重要的治疗和预后作用,在临床治疗中也被证明是有效的,HGF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在高血压的预测与诊断中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6.
背景:肝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多功能生长因子,它能促进多种细胞生长与移行及各种组织器官的发生。在心血管系统,它具有抗凋亡、抗纤维化、促进内皮细胞损伤后修复作用,推测其可能具有降压效应。 目的:观察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血管内皮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并探讨其调节血压的可能机制。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3/07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完成。 材料: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粉剂购于美国Peprotech公司,成年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组和WKY大鼠,均14周龄,体质量200~ 250 g。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单纯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组,WKY大鼠为正常对照组,每组12只。 方法:实验组每间隔24 h从尾静脉依次给予肝细胞生长因子5,10,15,20,25 μg/kg,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组和正常对照组同时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次注射安抚大鼠5 min后测血压与心率,最后一次注射后观察血压降至最低值时(约注射后30 min),麻醉后处死,各取右心室血2 mL。 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组收缩压及心率的影响。②分别用比色法测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放射免疫法测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 结果:实验组注射肝细胞生长因子5 μg/kg血压下降不明显,注射10 μg/kg约5 min后血压开始下降,30 min降至最低,1 h后血压开始逐渐回升,5 h后血压基本回到原先水平。注射20 μg/kg达最大降压幅度,收缩压下降达40~50 mm Hg,再增加剂量最大降压幅度及持续时间不变。整过程心率无明显变化。两个对照组血压无明显变化。实验组较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组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含量下降,一氧化氮含量上升(P < 0.05)。 结论:从静脉给予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能快速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组的血压,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呈剂量-效应与时间-效应关系。肝细胞生长因子系统、血管内皮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可能共同参与血压的调节。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NPE)的发病情况、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14例经高流量吸氧、脱水、利尿、抗感染、大剂量使用激素及强心,维持水电解平衡等对症治疗。结果9例肺水肿治愈;5例死亡,其中2例死于肺水肿,2例死于脑疝,1例死于多脏器衰竭。结论NPE发生率较高,起病急,病死率高。治疗上应积极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Bil)、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血清脂蛋白(a)[Lp(a)]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及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UAP组)38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P组)23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对照组)28例,分别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血浆Fib和血清Lp(a)的水平,比较各组间有无差别,并分析它们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TBil、DBil和IBil在AMI组、UAP组、SAP组均明显降低(P均<0.01),而且AMI组明显低于SAP组(P均<0.05),但与UAP组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UAP组与SAP组相比,TBil明显降低(P<0.05),而DBil、IBil差异无显著性(P>0.05);AMI组Fib明显高于UAP组、SAP组与对照组(P均<0.01),但UAP组、SAP组和对照组相比Fib差异无显著性(P>0.05);Lp(a)四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3支病变组TBil、DBil、IBil明显低于1支病变组(P均<0.05),与2支病变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2支病变组DBil明显低于1支病变组(P<0.05),而TBil、IBil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3支病变组Fib明显高于2支病变组、1支病变组(P均<0.05),而2支病变组与1支病变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Lp(a)3支病变组、2支病变组、1支病变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冠脉狭窄积分与TBil、DBil、IBil呈负相关,与糖尿病史和Fib呈正相关(r分别为-0.311、-0.210、-0.311、0.299、0.335,P值均<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Bil、糖尿病史及Fib对冠脉狭窄积分影响比较大。结论:血清Bil降低、血浆Fib升高与ACS的发生和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脂蛋白(a)与ACS以及冠脉病变程度关系可能不大。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兔主动脉骨桥蛋白(OPN)的表达变化。方法复制AS兔模型,检测血清脂质成分;HE染色观察动脉的结构;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主动脉中OPN的表达。结果成功建立了AS兔模型;实验用兔在高脂喂养12周后血清中脂质相关指标有明显的增加(P<0.05);HE染色则显示了模型主动脉内膜增厚,有泡沫细胞生成并可见明显的AS斑块;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OPN表达显著上升(P<0.05),治疗后OPN表达降低,AS斑块减少。结论瑞舒伐他汀可能通过降低OPN的表达从而抑制AS的形成。  相似文献   
40.
目的分析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的临床特点和24h动态心电图结果,探讨该类室早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43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根据24h动态心电图室早数目分为3组:A组(<1000个),B组(1000~10000个),C组(>10000个),观察3组临床资料,比较各组间HRV(SDNN、SDANN和rMSSD)的差异,分析HRV与室早数量的相关性。结果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其症状与室早数目有关;各组间SDNN和SDANN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rMMSD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rMSSD与室早数量存在负相关(r=-0.567,p=0.014)。结论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发生与自主神经调节失衡有关,迷走神经张力减弱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