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7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及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的影响,上述因子变化与ACS发病的关系及辛伐他汀对ACS的疗效。方法:55例ACS患者随机被分为辛伐他汀组 (n=27例)和常规治疗组(n=28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行血清IL-6及NO检测。另选本院同期健康体检的3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血前2周内未服任何药物。结果:①ACS患者血清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NO 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均<0.01);②辛伐他汀治疗后,血清IL~6水平明显降低,NO水平显著升高(P均< 0.01),但两组的IL-6、NO水平仍与正常组的有明显差别(P<0.01);③常规治疗后,血清IL-6、NO均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IL-6水平,升高NO水平,保护血管内皮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桡动脉途径PCI术在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骥  郝恒剑  胡少东  李东宝  孔强 《山东医药》2009,49(34):103-104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STEM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14例老年STE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经桡动脉、股动脉行PCI治疗。结果两组血管穿刺及手术成功率、穿刺时间、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相比,P均〉0.05;经桡动脉途径者并发症明显少于经股动脉者(P〈0.05)。结论桡动脉途径PCI治疗老年STEMI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术后心功能和预后的近期影响。方法  54例老年首次AMI患者 ,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史分为无心绞痛组、有心绞痛组 ,所有患者均在发病 6h内行直接PCI术。术后 2w测定心功能 ;住院期间观察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梗死后心绞痛、再梗和死亡的发生率。结果  (1 )有心绞痛组肌酸肌酶MB同工酶峰值低于无心绞痛组 (P <0 0 5)。 (2 )有心绞痛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峰射血率均高于无心绞痛组 (P <0 0 5) ,左室峰射血时间低于无心绞痛组 (P <0 0 5)。(3)有心绞痛组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低于无心绞痛组 (P <0 0 5) ;有心绞痛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再梗率和住院病死率均有低于有心绞痛组的趋势 ,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可明显改善老年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的心功能和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自发再通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冠状动脉自发再通(spontaneous recanalization,SR)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观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09年1月~2010年8月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STEMI患者,根据心肌梗死溶栓临床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为自发再通组(急诊造影血流TIMI 2~3级)和非自发再通组(急诊造影血流TIMI 0~1级),分析其临床及造影特点,并探究SR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入选208例患者,其中53例(25.5%)为SR。SR组与非SR组在年龄(59±13岁vs 62±12岁,P=0.449)、性别(P=0.125)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尿酸(305±97μmol/L vs 344±105μmol/L,P=0.003)和血糖(6.54±3.09 mmol/L vs 7.98±3.90 mmol/L,P=0.005)水平SR组较非SR组明显较低。多因素分析显示,尿酸(OR=1.007,95%CI 1.002-1.012,P=0.015)、血糖(OR=1.203,95%CI 1.034-1.400,P=0.003)是SR的独立预测因素;SR组的病变更倾向于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远端(OR=0.140,95%CI 0.041-0.477,P=0.001);前降支更容易自发再通(OR=0.200,95%CI 0.081-0.496,P=0.001)。结论 SR在STEMI患者中较为常见,生化指标和病变部位与SR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区域双向转诊对于医疗资源的合理调配与流动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利用UML构建了双向转诊的业务流程,依托HL7国际标准对双向转诊业务进行了模型映射,实现对区域双向转诊的流程管理以及患者医疗信息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区域双向转诊对于医疗资源的合理调配与流动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利用UML构建了双向转诊的业务流程,依托HL7国际标准对双向转诊业务进行了模型映射,实现对区域双向转诊的流程管理以及患者医疗信息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术后无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  10 0例首次AMI患者 ,均在发病 12h内行PCI术。无再流现象定义为PCI术后IRA远端血流≤TIMIⅡ级 ,无有意义的残余狭窄。所有患者按照无再流现象的有无分为 2组 :无再流组 (15例 )和再流组 (85例 )。监测心肌酶谱变化 ;放射性核素测定心功能 ;观察室壁瘤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结果 ①无再流组梗死前心绞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再流组 (2 0 %和 6 1% ,P <0 .0 1) ;而前壁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再流组(6 7%和 35 % ,P <0 .0 5 ) ;肌酸激酶同功酶峰值显著高于再流组 (4 0 3± 132和 2 77± 15 1,P <0 .0 1)。②无再流组放射性缺损面积显著大于再流组 (2 7.6± 9.1%和 2 0 .9± 9.4 % ,P <0 .0 1) ;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再流组 (4 6± 8%和 5 3± 9% ,P <0 .0 1) ;室壁瘤发生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再流组 (2 0 %和 4 % ,P <0 .0 5 ;2 0 %和2 % ,P <0 .0 5 )。③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缺乏梗死前心绞痛是发生无再流现象的独立预测因素(OR =6 .12 ,P =0 .0 1)。结论 缺乏梗死前心绞痛是发生无再流现象的高危因素 ,而无再流现象与心功能衰竭和病死率增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的影响,以期发现上述因子变化与ACS发病的关系及辛伐他汀对ACS发病的影响。方法:2002-09/2003-09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急诊科留观病人和河北医大第三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ACS患者52例,将ACS患者52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n=26)和常规治疗组(n=26),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行血清IL-6及TNF-α检测,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另选本院同期健康体检的3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血前2周内未服任何药物,体检时对其血清IL-6及TNF-α进行检测。结果:ACS患者治疗前血清IL-6,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辛伐他汀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TNF-α水平犤(0.708±0.087)μg/L,67.73±10.00)fmol/L(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犤(0.800±0.083)μg/L,(79.92±14.53)fmol/L犦(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常规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TNF-α降低不明显(P>0.05)。结论:IL-6,TNF-α水平越高,则ACS发病的概率可能越大;辛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IL-6,TNF-α水平,具有减轻病变部位炎症反应和保护内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胡少东  郝恒剑  许骥 《中国医药》2012,7(5):540-542
目的 探讨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发病12 h内AMI患者140例,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0例.研究组于开通闭塞血管1 min内,实施闭塞1 min-再灌注1 min的方法,重复闭塞-再灌注程序4次后持续灌注,观察2组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峰值、心电图ST段变化、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心肌充血分级,并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心室功能.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CK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34±522) U/L比(2476±619) U/L,P<0.05];TIMI血流分级≤2级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5.7% (4/70)比20.0% (14/70),P<0.05];心肌灌注Blush分级≤2级的构成比明显低于对照组(11.4%比22.9%,P<0.05);1个月和6个月研究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个月:(54.0±14.0)%比(50.0±9.0)%,6个月:(56.0±12.0)%比(52.0±11.0)%,均P <0.05)].结论 缺血后适应可改善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灌注,同时也可以改善心肌组织水平灌注,减少无再流发生,减轻心肌损伤.缺血后适应操作简单,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胡少东  郝恒剑  徐东  许骥  李静 《北京医学》2011,33(7):529-532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的心肌灌注和心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STEM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替罗非班组在PCI前,在常规给药基础上静脉推注替罗非班10μg/kg,3min内注完。后予0.15μg/(kg.min)替罗非班静脉滴注36h,对照组只常规给药,不予替罗非班。冠状动脉造影观察术后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术后90min计算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术后1周内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①PCI术后TIMI0~2级者,对照组29例,替罗非班组10例,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IMI3级者,对照组21例,替罗非班组40例,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替罗非班组术后心电图ST段迅速回落者17例,对照组10例,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替罗非班组LVEF(60±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10)(P〈0.05)。结论 STEMI患者直接PCI联合使用替罗非班治疗可以改善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及心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