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9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目的 在既往通过microRNA芯片和生物学信息技术,已筛查出miR153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对HEK293细胞(人胚胎肾细胞,Human Embryonic Kidney 293 cell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通过脂质体转染anti-miR153进入HEK293细胞以降低miR153的表达.采用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转染前后miR153在HEK293细胞中的表达变化;记录转染后细胞数量和形态学的变化.描制转染后HEK293细胞的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后细胞死亡和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 ①miR153在HEK293细胞中有表达;②在anti-miR153组中,HEK293细胞的miR153的表达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基因敲低率达80.5%~84.3%,证实转染的有效性;③anti-miR153组中细胞的生长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转染后24 h起增殖活性受到抑制,在48 h达到抑制高峰,较阴性对照组降低38.3%;④anti-miR153组中细胞离散,变圆,失去突触,容易脱壁,可见坏死漂浮的细胞;⑤流式细胞仪检测,anti-miR153组的细胞死亡和凋亡均增加(9.39%),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0.7%).细胞周期的检测,发现在anti-miR153组中G2/M期消失,更多的细胞进入了G0/G1期.结论 针对miR153的anti-miR的转染可以显著影响HEK293细胞的功能,包括细胞坏死、凋亡,停止生长,进入G0/G1期.Anti-miR153代表了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方式,但还需要更多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2.
目的分析Martin术与Soave术在全结肠巨结肠患儿治疗中的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8年6月,本院采取Martin术治疗全结肠巨结肠患儿14例,采取Soave术治疗全结肠巨结肠患儿15例.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发热、术中输血、腹部伤口感染、吻合口漏、术后住院时间、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情况以及随访期间排便情况.结果 Martin手术组与Soave手术组患儿术后发热时间分别为3~11(5.5±3.4)d、1~5(3.1±1.7)d;术中输血人数分别为13例(13/14)、7例(7/15);腹部伤口感染分别为4例(4/14)、1例(1/15);吻合口漏2例(2/14)、0例(0/15);平均术后住院天数(14.3±2.6)d(12~21 d)vs(8.4±2.2)d(7~12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rtin手术组术后发生小肠结肠炎7例,其中4例多次住院治疗;Soave手术组发生小肠结肠炎2例,1例门诊扩肛治疗后好转,1例住院治疗.术后4周两组患儿均存在排便次数增多、肛周皮肤糜烂;术后3个月随访,Martin手术组8例每日排便2~4次,Soave手术组4例;术后6个月,Martin手术组11例(78.6%)每日排便2~4次,Soave手术组为8例(61.5%).Soave手术组患儿术后均需要扩肛治疗3~6个月.结论全结肠巨结肠患儿Soave手术在术后发热、术中输血、伤口感染、吻合口漏及术后住院天数方面均优于Martin手术,且术后发生小肠结肠炎的机率低于Martin手术,但其存在术后排便恢复慢、需要数月扩肛治疗的缺点.因此,对不同情况的全结肠巨结肠患儿可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虽然美国创伤外科学会在1994年制定脾脏挫裂伤的影像学分级,且已经被广泛应用,但在国内很少有中心对儿童脾挫裂伤进行分级.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儿童创伤性脾破裂伤影像学分级与临床诊治特点,探讨儿童脾挫裂伤影像学分级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保守治疗过程中的难点.方法 收集2008年8月至2014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急性创伤性脾破裂伤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影像学损伤分级,同时对患儿临床治疗过程中的禁食、抗生素使用、卧床休息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共纳入59例,占同期腹部损伤患儿的29.3%(59/201);男41例,女18例;年龄中位数9.5岁(3个月~16岁);跌倒/坠落伤23例,交通伤27例,其他类型损伤9例.影像学分级Ⅰ级5例,Ⅱ级26例,Ⅲ级21例,Ⅳ~Ⅴ级6例,不明确1例.其中25例合并其他脏器损伤.临床治疗包括禁食、绝对卧床、抗生素预防感染等.治疗和随访过程中有49例患儿行2次以上CT检查.59例均行保守治疗,1例中转手术,术后无相应并发症,余58例均保守治疗成功.结论 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密切观察伤情变化的条件下,对儿童创伤性脾损伤行保守治疗较为安全.发病早期行影像学分级可能有助于临床判断病情,减少患儿放射性暴露.  相似文献   
44.
45.
目的 总结普萘洛尔治疗婴儿型血管瘤溃疡的经验.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们收治婴儿型血管瘤伴溃疡患儿40例,男21例,女19例.记录血管瘤溃疡的发病年龄、就诊年龄、血管瘤类型,部位,溃疡类型,普萘洛尔治疗后疗效及副作用. 结果 患儿平均就诊年龄(5.1±1.9)个月,溃疡发生平均年龄(4.3±2.1)个月.92.5%的患儿为草莓状血管瘤,溃疡好发于四肢和臀部,溃疡平均深度(2.8±1.3)mm.普萘洛尔治疗时间(3.1±0.4)周,短于治疗前溃疡平均持续时间(P=0.04).仅1例于服药期间出现出血、低血糖,1例出现心率减慢,经纠治后好转.100%的家属认为普萘洛尔对加速溃疡愈合有效. 结论 普萘洛尔治疗婴儿型血管瘤伴溃疡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6.
骶尾部畸胎瘤术后复发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和分析引起骶尾部畸胎瘤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7例骶尾部畸胎瘤患儿的临床资料,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危险度Lo-gistic回归法,从Altman分类、手术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是否完整切除、术中肿瘤是否溃破以及破溃成分、病理类型等方面分析肿瘤复发的高危因素.结果 肿瘤复发共16例,复发时间为6~59个月,平均(16.25±14.01)个月.恶性肿瘤复发均为术后常规随访发现,良性肿瘤仅2例常规随访发现,其余因出现排便困难、骶尾部出现肿块等临床症状就诊.根据Altman分类,Ⅰ~Ⅳ型的复发病例(复发率)分别为8例(15.4%)、2例(10.5%)、1例(10.0%)和5例(31.3%).病理类型中,成熟性畸胎74例中复发9例,其中5例病理性质复发后转变为未成熟或恶性畸胎瘤;未成熟畸胎瘤6例中复发2例;恶性畸胎瘤17例中复发5例.肿瘤复发后的5年生存率(64.8%)与未复发病例(95.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单因素及多因素危险度分析提示术中肿瘤实质成分溃破(P=0.028)、肿瘤残留(P=0.000)、未成熟(P=0.029)及恶性畸胎瘤(P=0.026)是骶尾部畸胎瘤复发的危险因素,而Altman分类、手术年龄、肿瘤大小以及囊液破裂并不是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复发是影响骶尾部畸胎瘤预后的重要因素.术中避免肿瘤实质成分溃破,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可减少肿瘤复发.重视骶尾部畸胎瘤,特别是成熟性畸胎瘤的术后随访,有利于尽早发现肿瘤复发,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胚胎干细胞基因Oct-4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39例神经母细胞瘤和相应癌旁组织,应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Oct-4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术前未化疗的神经母细胞瘤Oct-4的mRNA相对表达量为6.53±1.74,明显强于瘤旁组织1.04±0.6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Ⅲ~Ⅳ期肿瘤Oct-4 mRNA相对表达量8.81±0.67较Ⅰ~Ⅱ期肿瘤4.26±0.54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肿瘤中术前未化疗的Oct-4 mRNA相对表达量8.81±0.67明显高于术前化疗的肿瘤3.15±0.42(P<0.05).神经母细胞瘤Oct-4表达与患儿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病理分型等参数无相关性.结论 Oct-4可能与神经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相关,化疗药物的使用对其表达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8.
49.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囊肿内胆汁中胆汁酸谱的特点及其意义.方法 通过建立人类已知的全部15种胆汁酸改良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定量检测方法 ,以我院2002年10月至2004年6月收治小儿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BD)1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11~134个月,平均(44.8±24.6)个月,术前B超和(或)CT、术中胆道造影确诊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对16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囊肿内胆汁进行胆汁酸定量检测.结果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囊肿内总胆汁酸的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组成胆汁酸谱的各种胆汁酸与对照组比较相应减少,未见致癌性胆酸浓度增高.儿童胆汁中甘氨熊脱氧胆酸含量较高,总胆汁酸的降低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存在胆汁酸代谢异常,可能与肝脏继发性损伤程度有关,异常的胆汁酸谱可能与胆结石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50.
小儿慢性腹痛临床常见,常因常规检查阴性而不能予以合理的诊断和治疗,近年通过检测胆囊排泄分数(GEF)发现部分患儿为胆道运动功能障碍(biliary dyskinesia,BD),提示BD是小儿慢性腹痛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