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口腔科学   3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比较改良式Forsus矫治器与肌激动器治疗安氏Ⅱ类下颌后缩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改良式Forsus矫治器(F组)与肌激动器(A组)联合固定矫治器分别对20例安氏Ⅱ类下颌后缩病例进行功能性矫治,治疗前后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Pancherz头影测量分析。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F组治疗时间(20.5±2.1)个月,A组治疗时间(26.6±2.7)个月,差异具有显著性。两组病例治疗后患者下颌后缩面型显著改善。前牙覆盖减小,磨牙关系纠正为Ⅰ类关系。SNB增大,ANB减小,以上测量项目治疗前后比较,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但组间差异并不显著。治疗后,平面的变化A组较明显。结论:改良式Forsus矫治器与肌激动器均可以有效促进下颌骨的生长发育,协调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显著改善Ⅱ类咬合关系和下颌后缩面型。两者的矫治效率和矫治疗效均无明显差异。肌激动器组的双期矫治在治疗时间上明显长于改良式Forsus组。  相似文献   
32.
目的建立PCR方法对正畸治疗患者口腔中的伴放线菌聚集杆菌(Aa)及毒力因子细胞致死性膨胀毒素进行检测,并与牙龈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择55例戴入矫治器后产生牙龈炎性反应患者为矫治组,34例未带矫治器的牙周健康者为对照组,49例口腔内科就诊的成人牙周炎患者为成人牙周炎组。记录牙龈炎症指数,用无菌纸尖法分别采集牙周袋最深处及龈沟内液标本进行细菌DNA提取及PCR反应。结果以16S rDNA引物PCR扩增138例患者临床标本,共扩增出Aa 44株;其中正畸治疗组29株;对照组5株;成人牙周炎组10株。用Spearm an等级相关分析矫治组Aa检出率与牙龈指数G I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1)。矫治组Aa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牙周炎组和对照组(P〈0.01);而牙周炎组与对照组之间的Aa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44例PCR扩增阳性的患者平均年龄为16.23岁,而Aa阴性的患者年龄平均为38.73岁,二者具有明显差异(t=3.598,P〈0.01)。以CDT引物直接扩增44例Aa16S rDNA阳性的临床标本中的CDT基因片段,13例为阳性,其阳性率为29.54%,其中扩增出667bp的CDT1型3例,扩增出1893bp的CDT2型10例。结论 Aa在青少年患者尤其在带矫治器的青少年患者发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对成人牙周炎的致病不起主要作用。CDT扩增产物有两种,但检出数量较少,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前牙比正常的安氏3种分类经不同的拔牙模式治疗后全牙比的变化。方法:选取252例前牙比正常的患者模型,计算各组拔牙前和模拟4种模式拔牙后的全牙比,了解其变化规律。结果:相同拔牙模式的3种错牙合组矫治后的全牙比之间无大的差别;与拔牙前相比较,3种错牙合组拔牙后的全牙比均有所减小;在安氏Ⅰ类组与Ⅲ类组中,除了第2组(上下颌均拔除第一前磨牙)与第3组(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二前磨牙),第4组(上颌拔除第二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与第5组(上下颌均拔除第二前磨牙)间全牙比的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外,其余组间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安氏Ⅱ类组,不同拔牙模式的全牙比之间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前牙比正常的安氏不同错牙合畸形进行拔牙矫治时,前磨牙的拔牙模式会对拔牙后的全牙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4.
目的:通过建立牙周膜牵张成骨动物模型,观察牵引后实验动物移动牙牙髓中IL-8表达的变化,并从这一角度探讨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牙移动的生物学机制。方法:本地健康杂种犬10只,随机分为5组,1个对照组,4个实验组。拔除下颌双侧第二前磨牙,并于其远中牙槽中隔进行减阻处理,以单根的第一前磨牙作为移动牙,双根的第三前磨牙作为支抗牙,实验组动物通过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移动牙齿,并分别在加力4W及加力后保持1W、2W、4W时结束实验,局麻下拔除移动牙,取出牙髓组织标本,用ELISA夹心法测定每组移动牙牙髓中IL-8的含量及其在矫治过程中的变化。结果:加力4W后(A组),实验犬移动牙牙髓中IL-8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加力停止1W后(B组),IL-8含量略有下降。加力停止2W后(C组),IL-8含量显著降低至(3.5523±0.3313)pg/mg,与加力4W组(A组)及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加力停止4W后(D组)IL-8含量显著下降,与对照组(E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实验采用拔牙间隔骨实施微小减阻措施及持续快速牵张的方法,使牙齿移动速度得到较显著的提高,IL-8含量的变化也提示未出现牙髓组织坏死、发生不可逆性炎症等副作用。证实牙周膜可以快速牵张成骨,加快牙齿移动速度,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为临床正畸移动牙齿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固定矫治器对牙龈状况及龈沟液细菌组成的影响。方法对100例固定矫治器的患者,分别于矫治器戴入前,戴矫治器后1、2、3、6和12个月,矫治结束及结束后3月记录牙龈炎症指数;同时取龈沟液,进行常规细菌分类计数。结果戴入矫治器1、2月后牙龈炎症指数与矫治前相比明显增高(P〈0.05),3月后逐渐恢复(P〉0.05);与矫治前相比戴矫治器1、2月后球菌比例明显下降,梭状杆菌和螺旋体的比例明显升高(P〈0.01),3月后逐渐恢复。结论固定矫治器的戴入对牙龈组织的健康可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6.
固定矫治过程中的牙齿硬组织脱钙的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其对牙龈组织的影响少见报道。本研究采用固定矫治器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固定矫治前1周、矫治后1、2、3、6、12个月、矫治结束、结束后3个月的牙龈炎症指数、龈沟液细菌内毒素进行测试比较。  相似文献   
37.
面部解剖标志在全口义齿排牙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前牙比正常的安氏3种分类经不同的拔牙模式治疗后全牙比的变化。方法:选取252例前牙比正常的患者模型,计算各组拔牙前和模拟4种模式拔牙后的全牙比,了解其变化规律。结果:相同拔牙模式的3种错(牙合)组矫治后的全牙比之间无大的差别;与拔牙前相比较,3种错(牙合)组拔牙后的全牙比均有所减小;在安氏Ⅰ类组与Ⅲ类组中,除了第2组(上下颌均拔除第一前磨牙)与第3组(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二前磨牙),第4组(上颌拔除第二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一前磨牙)与第5组(上下颌均拔除第二前磨牙)间全牙比的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外,其余组间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安氏Ⅱ类组,不同拔牙模式的全牙比之间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前牙比正常的安氏不同错(牙合)畸形进行拔牙矫治时,前磨牙的拔牙模式会对拔牙后的全牙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9.
目的比较舌向集中全口义齿与非解剖式全口义齿临床修复效果。方法选取牙槽嵴重度吸收无牙颌患者22例,分别制作非解剖式和舌向集中两种全口义齿,各戴用2个月后进行满意度调查,比较二者的临床修复效果。结果患者对2种型义齿固位功能、语音功能的满意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对舌向集中义齿咀嚼效率、舒适性、美观性的满意度均较非解剖式义齿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牙槽嵴重度吸收患者,应用舌向集中全口义齿修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0.
牙龈蛋白是一类结构和功能十分相似的蛋白质,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和免疫原性。牙龈蛋白分为牙龈蛋白酶R(Rgp)和牙龈蛋白酶K(Kgp),具有结合、吸收、聚集血红蛋白的能力,可以降解和灭活免疫球蛋白,有效抑制中性粒细胞产生氧,抑制其杀菌作用,使牙龈卟啉单胞菌细胞避免被噬菌细胞攻击。Kgp能分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从而干扰血凝块的形成使凝血酶时间延长,引起病变组织出血。Rgp能促进牙龈成纤维细胞产生干细胞生长因子,参与牙周病的炎症和修复过程。牙龈蛋白能破坏血管内皮细胞中细胞因子的反应系统,降低其黏附性和细胞活性,在引起牙周病的同时参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牙龈蛋白能直接作用于结合上皮,降解细胞之间的连接,破坏结合上皮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为牙龈卟啉单胞菌侵入牙周组织进一步发挥致病作用创造条件。在免疫功能上,抗牙龈蛋白抗体可避免上牙槽骨的吸收。四环素族药物等抑制剂可抑制牙龈蛋白活性,提高宿主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