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口腔科学   3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具核梭杆菌是牙周炎主要致病菌之一,在口腔乃至全身感染性疾病中检出率极高,与临床厌氧菌感染的关系十分密切。具核梭杆菌具有明显的毒力或致病性,可通过多种机制干扰宿主防御能力,引发牙周组织破坏。本文描述了具核梭杆菌的一些重要特性,包括其生物学特征、分类和毒性特征以及主要的生物学检测手段,着重描述了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具核梭形杆菌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2.
伴放线放线杆菌是青少年牙周病的主要致病菌,与侵袭性牙周炎密切相关。伴放线放线杆菌细胞致死性扩张毒素(CDT)和外膜蛋白(OMP)等毒力因子使其更易定植到宿主体内,破坏宿主的免疫调节,从而进一步引起牙周组织破坏和加速牙周病的进展。本文主要就CDT和OMP毒力因子目前的结构功能及致病机制作一综述,以期对其深入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牙龈卟啉单胞菌对正畸治疗病人牙周状况的影响,以便有效地控制正畸过程中牙龈炎性反应的发生发展,避免不可逆性的牙周损害。方法:收集41例正畸治疗中发生牙龈炎性反应的病人、20例正畸治疗前牙周健康者和35例慢性牙周炎病人的龈沟液标本,应用16SrDNA PCR技术检测各样本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GI)之间的关系。结果: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分别为:正畸治疗组70.73%、正常对照组35.00%、牙周炎组85.71%;正畸治疗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牙周炎组显著高于正畸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三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随着牙周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升高,与牙龈指数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与正畸治疗中的牙龈炎性反应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PCR方法检测正畸治疗患者口腔中伴放线放线杆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7年6月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和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患者89例,其中55例正畸治疗至少2个月的患者为实验组,34例未带矫治器的牙周健康者为对照组,记录牙龈炎症指数,分别采集牙周袋最深处或龈沟液标本,应用PCR方法检测伴放线放线杆菌。结果矫治组的伴放线放线杆菌阳性率为52.73%,与对照组(14.71%)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放线放线杆菌的阳性率与牙龈指数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0.967)。结论PCR方法可用于检测龈沟液中伴放线放线杆菌,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急、慢性牙髓炎症状态下牙髓腔中的细菌内毒素含量及其与临床症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鲎试剂显色技术,定量检测急、慢性牙髓炎症状态下的牙髓腔内细菌内毒素含量,与正常组进行比较,分析内毒素含量与牙髓炎症状态下的临床表现间的关系。结果急、慢性牙髓炎组的内毒素含量有极大差异,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二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内毒素含量与临床表现中的自发痛、放射性疼痛有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6.
背景:牙齿缺失后,牙槽骨内成骨与破骨的动态平衡被打破,牙槽嵴呈现出不可逆转的骨吸收,其后果是大量的牙槽骨丢失;骨形态发生蛋白在骨及牙齿的生长发育和创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观察原核表达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对增强牙槽嵴的新骨形成、预防牙槽嵴吸收的作用。设计:对照实验。单位: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材料:实验于2003-06/2004-12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完成,采用新西兰大白兔28只,雌雄不限,体质量平均2kg。方法:采用大白兔建立动物拔牙创模型,将大白兔分别拔除左、右下门牙,将骨形态发生蛋白7复合载体2块40μg植入右下门牙(为实验组),仅含磷酸盐缓冲液的空载体2块40μg植入左下门牙(为对照组),术后2,4,8及12周处死动物,取标本进行扫描电镜分析、钙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主要观察指标:①扫描电镜分析结果。②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钙含量。结果:①电镜照片结果:实验组的骨创愈合比对照组提前4~6周。②碱性磷酸酶活性: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周:(38.191±5.384),(19.821±2.084)μkat/g;4周:(160.815±9.669),(126.709±1.634)μkat/g;8周:(378.892±13.086),(225.212±1.884)μkat/g,P<0.01]。③钙含量: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周:(5.592±0.110),(0.913±0.064)mg/g;4周:(8.654±0.177),(1.702±0.071)mg/g;8周:(25.326±0.287),(5.980±0.145)mg/g,P<0.01]。结论:原核表达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具有良好的增高牙槽嵴、促进拔牙创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 分析青少年在正畸治疗中牙龈蛋白R(gingipain R,Rgp)变化对牙龈炎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青少年牙龈健康者60名,分别取矫治器戴入前与矫治器戴入后第2个月的龈沟液,应用16S rDNA PCR技术检测各样本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及Rgp,同时记录牙龈指数,用x2检验比较牙龈卟啉单胞菌、Rgp各组间检出率,分析牙龈卟啉单胞菌、Rgp的检出率与牙龈指数之间相关性.结果 矫治器戴入前与戴入后第2个月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1.67%和56.67%,两者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Rgp检出率分别为15.79%和44.12%,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矫治器戴入后牙龈炎症指数Ⅰ级与戴入前牙龈炎症指数0级检出率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青少年在正畸治疗中,矫治器的戴入使得牙龈卟啉单胞菌及Rgp检出率明显增加,易出现牙龈炎性反应,提示口腔卫生宣教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8.
目的:分析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及牙龈蛋白酶K(Kgp)对青少年牙龈健康的影响。方法???收集12~17岁青少年牙龈正常组(50例)、牙龈炎症指数Ⅰ级组(25例)和牙龈炎症指数Ⅱ级组(32例)的3组龈沟液标本,应用16S?rDNA?PCR技术检测各样本中的P. gingivalis及Kgp。3组P. gingivalis和Kgp阳性检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gingivalis和Kgp的相对含量与牙龈炎症指数之间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P. gingivalis在牙龈炎症指数Ⅰ级组的检出率大于牙龈正常组,牙龈炎症指数Ⅱ级组的检出率大于牙龈炎症指数Ⅰ级组和牙龈正常组,牙龈炎症指数Ⅰ级组、Ⅱ级组与牙龈正常组间有明显差异(P<0.01),牙龈炎症指数Ⅰ级组与Ⅱ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gp在牙龈炎症指数Ⅰ级组的检出率大于牙龈正常组,牙龈炎症指数Ⅱ级组的检出率大于牙龈炎症指数Ⅰ级组和牙龈正常组,牙龈炎症指数Ⅰ级组与牙龈正常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龈炎症指数Ⅱ级组与牙龈正常组间有明显差异(P<0.01)。P. gingivalis和Kgp的检出率随着牙龈炎症指数的增加而升高。结论???P. gingivalis和Kgp与青少年牙龈健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9.
本文采用鲎试剂显色技术 ,定量检测急、慢性牙髓炎症状态下的牙髓腔内细菌内毒素含量 ,与正常组进行比较 ,分析内毒素含量与牙髓炎症状态下的临床表现间的关系。  作者单位 :2 5 0 0 31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 (肖水清、张锦心 ) ;山东大学口腔医院 (汪竹平、王铎、王青 )  一、材料和方法1.标本选择要求及分类 :自临床随机收集年龄在 18~60岁之间因龋齿而导致牙髓炎症的前牙 ,依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急性牙髓炎和慢性牙髓炎两组 ,牙髓炎患牙标本 4 5例 ,其中急性牙髓炎 (A组 ) 2 3例 ,慢性牙髓炎 (B组 ) 2 2例 ,同时选取 16例正畸治疗拔除…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