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7篇 |
免费 | 35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10篇 |
口腔科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58篇 |
内科学 | 24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23篇 |
综合类 | 60篇 |
预防医学 | 63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18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25篇 |
肿瘤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精索静脉曲张是男性不育的首要病因,本课题利用蛋白组学技术筛选精索静脉曲张大鼠睾丸中表达变化显著蛋白,探索精索静脉曲张引起不育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精索静脉曲张实验组。实验组大鼠施行左肾静脉部分结扎术来诱导产生精索静脉曲张,对照组行假手术作为阴性对照。30d后,收集全部大鼠的左侧睾丸。采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Tunel)法检测两组大鼠生精细胞凋亡情况,进而比较两组生精细胞的凋亡指数。利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2-DE)寻找两组大鼠睾丸中表达有显著性差异的蛋白质点,然后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鉴定(MALDI-TOFMS)。结果双向凝胶电泳结果显示21个蛋白质点在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精索静脉曲张大鼠睾丸中有8个蛋白质点表达上升、13个下降,这些蛋白功能涉及蛋白质合成、加工、降解,基因表达调控,信号转导,能量代谢,凋亡,自由基代谢等。Tunel证实实验组大鼠睾丸中生精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本实验筛选出14—3—3e、hnRNPF以及LZTFL1三种蛋白与凋亡相关。结论蛋白组学筛选出精索静脉曲张大鼠睾丸差异表达蛋白,并进一步证实精索静脉曲张促进睾丸生精细胞凋亡,其中相关凋亡蛋白对揭示精索静脉曲张引起男性不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2.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25(OH)维生素D[25(OH)D]水平与病死率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7月该院血液净化中心MHD患者156例,检测患者血25(OH)D水平,根据患者血25(OH)D水平分为3组,分别为缺乏组49例、不足组69例和正常组38例。随访时间为40个月,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结果随访40个月后,156例中死亡26例(16.7%),因心血管疾病死亡13例。缺乏组死亡15例(30.6%),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9例;不足组死亡8例(11.6%),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3例;正常组死亡3例(7.9%),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1例。缺乏组全因病死率及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分别与不足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25(OH)D≤15 ng/mL是全因和心血管疾病病死率的危险因素(P<0.05)。Cox回归分析未矫正(RR=4.43,95% CI:1.28~15.32,P<0.05)和矫正(RR=4.92,95% CI:1.23~19.66,P<0.05)年龄、性别等因素后结果均显示25(O H )D≤15 ng/m L是全因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未矫正时25(O H )D≤15 ng/mL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危险因素(RR=8.12,95% CI:1.04~64.15,P=0.047)。结论 MHD患者25(OH)D水平普遍偏低,25(OH)D≤15 ng/mL为MHD患者全因和心血管疾病病死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3.
穴位和非穴位氧分压和钙离子浓度在体实时监测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比较穴位与非穴位中氧分压和钙离子浓度的差异。方法:利用自制的传感针,在体监测8只山羊的大肠俞、肝俞和关元俞及其对应的非穴位点的钙离子浓度;并监测肝俞和后三里及其对应非穴位点的氧分压。用方差分析方法对穴位和非穴位钙离子浓度和氧分压的差异和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穴位的钙离子浓度和氧分压在整个监测过程中都高于非穴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传统的针灸穴位具有高氧分压和高钙离子浓度特性。 相似文献
64.
65.
目的:探讨自杀未遂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父母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招募76例自杀未遂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父母作为研究组,招募与研究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职业状况相匹配的76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估两组的生活质量,采用Zarit照料者负担量表(ZBI)和家属疾... 相似文献
66.
目的 应用256排螺旋CT行上腹部血管造影,描述右半肝门静脉与肝静脉的CT表现、两者解剖关系和肝分段的再定义,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收集100例受检者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图像,观察三维重建后右半肝门静脉分支、肝静脉属支的分布情况,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门静脉分布情况:S5段分为4型,A型66%,B型10%,C型8%,D型16%;S6段分为6型,A型56%,B型15%,C型4%,D型17%,E型4%,F型4%;S7段分为3型,A型73%,B型23%,C型4%;S8段分为5型,A型67%,B型3%,C型2%,D型8%,E型20%。肝静脉分布情况:肝左静脉、肝中静脉、肝右静脉分别汇入下腔静脉有45%,肝左静脉与肝中静脉形成共干汇入下腔静脉有55%;36%出现肝右下后静脉,11%肝右静脉细小,由发达的肝中静脉代偿性引流右半肝;15%肝中静脉主干位于门静脉主干分叉处上方,41%肝中静脉位于Rex-Cantlie线右侧。肝静脉与门静脉解剖关系分为4型,以A型最多,占64%,D型最少,占3%。结论 右半肝肝静脉和门静脉解剖形态复杂多样,门静脉主干变异时肝静脉与门静脉空间分布也随之发... 相似文献
67.
摘要:目的 了解渭南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确定可能受污染的食品种类,为保证本市居民食品安全,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与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控制体系下,2011-2012年共采集11类共528份食品样品,对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O157:H7出血性大肠埃希菌、阪崎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及蜡样芽胞杆菌进行监测分析。结果 528份样品中共检出食源性致病菌36株,总检出率为6.82%;其中致病菌中蜡样芽胞杆菌的检出率最高(4.46%),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3.97%),阪崎肠杆菌(1.92%),单增李斯特氏菌(1.58%),沙门菌(0.81%);志贺氏菌和O157未检出;各致病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620,P<0.05)。不同类别食品中糕点及饼干类食品致病菌的检出率最高(20.00%),其次是凉拌菜(11.11%);不同采样场所中采自超市的食品中致病菌检出率最高(8.24%),其次是餐饮行业(8.00%)。结论 渭南市市售食品存在一定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提示有关部门应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8.
69.
目的了解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治疗丙型肝炎病毒(HCV)1b型感染透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收集3例使用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抗病毒治疗的HCV 1b型感染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例血液透析及1例腹膜透析患者采用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抗病毒治疗,均获得持续病毒应答(SVR12),达到临床治愈标准。1例患者用药4周后出现明显血红蛋白下降,但在治疗12周时改善。1例患者新增疲乏表现,治疗结束后症状消失。治疗中3例患者均未因并发症而停药。结论使用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治疗合并HCV 1b型感染的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患者均有效,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临床表现及诊疗经验。方法 对三门峡市中心医院2015年—2021年,收治的6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中3例女性,3例男性,年龄为12岁~73岁,其中1例伴妊娠发病,1例儿童发病,4例成年人无诱因发病。1例治愈后复发,1例死亡,其余4例治愈出院。6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诊疗中,共进行血浆置换48次。实验室检查的血色素(Hb)、血小板计数(Plat)、乳酸脱氢酶(LDH)、破碎红细胞百分比,在疾病治疗前后变化明显,具有疗效评估价值。结论 重视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早期诊断,及时进行血浆置换,降低输血不良反应风险,治疗效果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