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1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两种股骨扭转角测量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CT法及裸骨投照测量法(以下简称“裸骨法”)测量股骨扭转角的比较,探讨CT测量扭转角的可靠性。方法分别采用CT法及裸骨法测量80个股骨标本股骨扭转角,对测定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作左右两侧比较。结果采用CT法测量的扭转角为11.04°±8.24°(-6.1°~34.0°);裸骨法测量的扭转角为11.27°±8.01°(-5.5°~34.2°)。两者间的扭转角度相差0.23°±1.64°(-4.4°~3.4°),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配对样本t检验)。左右两侧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独立样本t检验)。结论CT测量法是临床测定股骨扭转角确实可靠的方法,临床上健侧的扭转角可作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2.
目的:了解慢性腰痛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软组织张力特性的差异,观察分析软组织张力特征与腰痛症状与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慢性腰痛患者及正常人各30例,通过软组织张力测试仪检测入选者两侧竖脊肌及多裂肌体表投影区的软组织张力值,同时测评受试者VAS疼痛积分、RMDQ积分。对比软组织张力指标在正常人和慢性腰痛患者之间,以及腰痛患者患侧与健侧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腰痛健侧与正常组间软组织张力各指标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腰痛组症状明显侧与对侧,以及症状明显侧与正常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痛组软组织张力特征与VAS及RMDQ分值之间缺乏相关性证据。结论:腰部软组织张力测试可能将慢性腰痛和正常人区分开来,亦可能将慢性腰痛患者症状明显侧与对侧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33.
目的:为加强对胆心综合症的认识,防止将该症误症为心绞痛。方法:对22例曾被误症为心绞痛的胆心综合症的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变化及过程,发病诱因,治疗用药等特点进行临床总结分析。结果:提示胆心综合症临床表现有(1)胸痛时间较长,均超过半小时以上;(2)心电图的变化随疼痛的消失而恢复;(3)常伴恶性、呕吐,右上腹压痛等症状;(4)B超可提供确诊资料。结论:根据以上特点,可将胆心综合症与心绞痛鉴别,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34.
体感温度对中药熏蒸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熏蒸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多种骨伤科疾病.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的熏蒸温度对于患者的耐受程度及最终疗效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35.
(1)促进对骨科疾病及临床前亚健康状态的认识和系统及时的治疗; (2)研究、制定中医骨伤科辩证框架; (3)有利于临床疗效的判定,使诊疗和研究工作更规范、科学; (4)使中医骨科对疾病的独特诊疗方法和认识为国内外同仁认识和接受。就制定适合中医骨科特色的生存质量量表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36.
本研究探讨了五输穴按向心方向排列走行和《灵枢·经脉》所载的十二经脉按半向心、半离心方向走向之间的悖论。首先论述了古代医家对此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针对经脉全向心循行和半向心、半离心循行之间的悖论尚不存在一种完美的解释。因为两种经络循行体系各有独特的临床指导价值。两种循行体系都是传统中医思想的有效传承媒介,不宜整合兼并。针灸从业者应同时学习两种体系,以对传统针灸理论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7.
西比灵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治疗眩晕症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西比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较之单用西比灵治疗眩晕症两者的疗效比较。方法:观察治疗组60例,采用西比灵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16ml加入10%葡萄糖或低份子右旋糖酐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0d为1疗程,可连续疗程。对照组50例单用西比灵10ml每晚1次口服。结果:治疗组60例临床治愈32例,占53.3%;好转25例,占41.7%;总有效率95%。对照组50例,临床治愈15例,占30%;好转23例,占46%;总有效率76%。两组比较经秩和检验H=8.00,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西比灵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眩晕症优于单用西比灵口服。  相似文献   
38.
老年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方法,判断三种不同的方法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150例65岁以上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88例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26例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加硫酸钙骨粉注射植骨固定,36例行切开复位背侧斜T型钢板内固定,随访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8~26个月随访,平均1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按Anderson功能评价标准进行评定,石膏外固定组功能优良率为76.1%,外固定架固定组为92.3%,斜T型钢板内固定组为80.6%。外固定架固定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病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加硫酸钙骨粉注射植骨固定能提供有效的固定,操作简单,创伤小,是值得推荐的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9.
跟骨骨折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 6 2例共 70个跟骨骨折治疗做回顾性分析 ,将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组进行疗效比较。方法 手术包括撬拔法、单纯切开复位骨胶填充和外固定、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和双端螺纹松质骨螺丝钉 (ModifiedHerbertscrew)内固定。 1 1例复位后植骨。平均随访时间 3年 (2 4~ 6 0个月 )。结果 按MarylandFootScore跟骨骨折评分系统进行评价 ,手术组优良率为86 1 % ,疗效明显优于非手术组 70 % (P <0 0 5 )。结论 对跟骨骨折Essex LoprestiⅡ型和Ⅲ型 ,应积极采用开放复位和内固定治疗。双端螺纹松质骨螺丝钉多用于Ⅱ型 ,而跟骨钢板多用于Ⅲ型。骨折治疗的关键是尽可能恢复跟距关节面的相适应性和跟骨的正常解剖形态。植骨则有利于防止术后关节面再塌陷  相似文献   
40.
目的:运用表面肌电检测腰背肌筋膜痛患者腰部核心肌群,通过中位频率及中位频率斜率的分析,判断其肌纤维类型分布规律。方法: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10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男45例,女55例;年龄29~76岁,平均48.5岁;左侧腰背疼痛(左侧疼痛组)40例,右侧腰背疼痛(右侧疼痛组)60例;病程6个月。另有40例腰部无疼痛健康人为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9~76岁,平均47.3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背部酸痛及背部肌肉僵硬,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腰背肌筋膜炎。使用表面肌电测量3组人群的腰部核心肌肉(多裂肌、髂肋肌、最长肌)在腰背肌等长收缩试验过程中的肌电信号特征,如中位频率及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结果:3组多裂肌的中位频率,对照组左侧(133.88±26.61)μV,右侧(131.39±29.81)μV;左侧疼痛组左侧(117.29±10.93)μV,右侧(133.70±17.81)μV;右侧疼痛组左侧(131.36±17.37)μV,右侧(118.28±13.57)μV。3组髂肋肌的中位频率,对照组左侧(106.94±28.01)μV,右侧(114.68±18.96)μV;左侧疼痛组左侧(93.95±11.17)μV,右侧(107.60±27.86)μV;右侧疼痛组左侧(105.93±15.52)μV,右侧(97.27±19.27)μV。3组最长肌的中位频率,对照组左侧(109.24±26.20)μV,右侧(112.58±17.70)μV;左侧疼痛组左侧(95.58±10.83)μV,右侧(108.79±26.39)μV;右侧疼痛组左侧(106.50±17.98)μV,右侧(98.20±11.16)μV。3组多裂肌的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对照组左侧0.221±0.109,右侧0.259±0.169;左侧疼痛组左侧0.318±0.184,右侧0.210±0.159;右侧疼痛组左侧0.258±0.169,右侧0.386±0.166。3组髂肋肌的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对照组左侧0.241±0.158,右侧0.238±0.128;左侧疼痛组左侧0.330±0.208,右侧0.252±0.171;右侧疼痛组左侧0.249±0.150,右侧0.343±0.144。3组最长肌的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对照组左侧0.244±0.252,右侧0.210±0.128;左侧疼痛组左侧0.348±0.255,右侧0.241±0.224;右侧疼痛组左侧0.239±0.155,右侧0.334±0.233。对照组左右侧腰多裂肌、髂肋肌、最长肌的中位频率和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痛组疼痛侧多裂肌、髂肋肌、最长肌的中位频率值小于非疼痛侧(P0.05),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大于非疼痛侧(P0.05)。结论:慢性腰背筋膜痛患者疼痛侧的腰部肌肉耐疲劳程度下降,肌纤维类型百分比转变为以Ⅱ型肌纤维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