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37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对比分析数字乳腺X线摄影(DM)、自动乳腺全容积扫描(ABVS)及高频超声(HUS)3种影像检查方法对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为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1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影像资料完整,均通过DM,ABVS及HUS检查,并由两位及两位以上主治医师共同影像诊断,并对其进行乳腺BI-RADS分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DM,HUS,ABVS 3种影像检查方法对DCIS的检出率分别为80.0%,82.0%,82.5%,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ABVS和HUS对微小癌的检出率高于DM,DM对钙化型DCIS的敏感性高于HUS和ABVS,但对导管型钙化的敏感度及检出率低于ABVS,ABVS对于直径<10mm的肿块型DCIS的检出率高于HUS、明显高于DM,且ABVS和DM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直径10~20mm,>20mm的肿块型DCIS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DM,HUS及ABVS均可用于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检出。DM对单纯钙化型导管内原位癌的检出率及敏感度高于HUS和ABVS,但ABVS的冠状面三维重建对导管型钙化较敏感,HUS及ABVS对单纯肿块型(直径<10mm)及微小癌的检出率要高于DM,且ABVS要高于HUS。在临床工作中ABVS不适于单独用于疾病诊断,最好将ABVS和HUS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62.
螺旋CT对胰腺钩突位置的界定及其径线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胰腺钩突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非胰腺疾病患者120例,在螺旋CT横断面、冠状面界定胰腺钩突的上下、左右界线,测量钩突的上下、左右、前后径;观察正常胰腺钩突的边缘、形态及与肠系膜上血管的关系。结果:钩突大小、形态在不同个体间差异较大,钩突尖端到达肠系膜上动脉后方者较少,没有超越其左缘者。胰腺钩突的上下径为(2.6688&#177;0.7337)cm,左右径为(2.2550&#177;0.3854)cm,前后径为(1.6292&#177;0.3102)cm。不同年龄、性别患者3种径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螺旋CT对正常胰腺钩突进行了界定、测量,在胰腺钩突肿瘤的术前诊断、评估及手术治疗方面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3.
目的 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颅内肿瘤与邻近白质纤维束的关系.方法 对60例颅内肿瘤(脑膜瘤20例、胶质瘤20例、转移瘤20例)进行常规MR检查及DTI检查,使用纤维束跟踪软件重建得到病灶周围纤维束,判断肿瘤引起的白质纤维束的改变.结果 白质纤维束与肿瘤的空间关系分为:脑膜瘤周边白质纤维束移位12例,水肿5例,水肿移位3例;胶质瘤周边白质纤维束移位8例,水肿3例,水肿移位1例,破坏浸润8例;转移瘤周边白质纤维束移位7例,水肿9例,水肿移位4例.结论 肿瘤对周围白质纤维束的影响分为4种基本类型:破坏、浸润、水肿、移位.其中破坏浸润多见于高级别胶质瘤,水肿见于各种肿瘤的瘤周水肿区,移位多见于脑膜瘤、转移瘤和低级别胶质瘤.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MVD、微血管相关指标及bFGF在BPH和PCa中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和MSCT多期扫描强化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35例BPH和27例PCa患者术前均行MSCT扫描,绘制BPH和PCa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计算曲线升段的斜率(S);所有标本行CD34、bFGF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时间-密度曲线分三种类型,在两组病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PH和PCa组织中MVD分别为11.00±4.14和32.11±13.19,BPH微血管平均直径等指标比PCa的相应指标要大(P<0.01)。bFGF在PCa中的表达高于在BPH中的表达(P<0.01)。斜率(S)与MVD、bFGF及MVD与bFGF有相关性(P<0.05);在前列腺癌中,斜率(S)与PCa的Gleason分级、肿瘤分化程度有相关性(P<0.05)。MVD与Gleason分级、肿瘤分化程度分级之间有相关性(P<0.01)。结论:bFGF及MVD在PCa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在BPH中的表达。MSCT多期扫描强化特征能够显示BPH、PCa的血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增生及癌组织中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及微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65.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时心肌桥的检出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患者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中心肌桥(MB)的发生率、特征,评价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临床确诊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而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182例,男128例,女54例。根据左前降支心肌桥的有无,将所有病例分为2组:心肌桥组和无心肌桥组。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显示心肌桥厚度及壁冠状动脉发生部位、长度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182例患者中,检出率为26.4%(48/182),其中左前降支中段最多见(61%)。心肌桥对左前降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利用双源CT可以无创、可靠、准确地检测心肌桥,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无关联。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非肿块型浸润性乳腺癌MRI影像学表现与分子分型的关系。方法 选取并分析187例非肿块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MR图像,分析病灶的强化方式、分布、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腋窝肿大淋巴结及表观扩散系数(ADC)与分子分型的关联。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用方差分析分析不同分子分型ADC值差异;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分子分型非肿块样强化病变强化方式、分布、TIC、腋窝肿大淋巴结组间差异。结果 非肿块样强化病变不同分子分型间强化方式、分布、腋窝肿大淋巴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C与非肿块型浸润性乳腺癌分子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方差分析对不同分子分型ADC值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94,P=0.597),按α=0.05水准不拒绝H0,尚不能认为各分子分型间ADC值存在不同。结论 非肿块型浸润性乳腺癌的MRI征象与分子分型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