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45篇 |
免费 | 372篇 |
国内免费 | 17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篇 |
儿科学 | 97篇 |
妇产科学 | 59篇 |
基础医学 | 195篇 |
口腔科学 | 52篇 |
临床医学 | 857篇 |
内科学 | 448篇 |
皮肤病学 | 139篇 |
神经病学 | 86篇 |
特种医学 | 22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613篇 |
综合类 | 1694篇 |
预防医学 | 592篇 |
眼科学 | 50篇 |
药学 | 672篇 |
6篇 | |
中国医学 | 619篇 |
肿瘤学 | 17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1篇 |
2023年 | 183篇 |
2022年 | 230篇 |
2021年 | 272篇 |
2020年 | 238篇 |
2019年 | 201篇 |
2018年 | 177篇 |
2017年 | 116篇 |
2016年 | 146篇 |
2015年 | 137篇 |
2014年 | 295篇 |
2013年 | 264篇 |
2012年 | 302篇 |
2011年 | 330篇 |
2010年 | 355篇 |
2009年 | 305篇 |
2008年 | 340篇 |
2007年 | 295篇 |
2006年 | 243篇 |
2005年 | 264篇 |
2004年 | 245篇 |
2003年 | 221篇 |
2002年 | 205篇 |
2001年 | 178篇 |
2000年 | 131篇 |
1999年 | 121篇 |
1998年 | 104篇 |
1997年 | 76篇 |
1996年 | 61篇 |
1995年 | 82篇 |
1994年 | 74篇 |
1993年 | 41篇 |
1992年 | 54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17篇 |
1981年 | 5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7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4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从病因、病机,分期立法,依法辨治,随证施治,遣方用药等方面介绍了周郁鸿教授临床诊治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的经验,并附典型病案以验证。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束缚应激对D-氨基半乳糖联合脂多糖(D–galactosamine and lipopolysaccharide combination,D+L)诱导的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正常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应激对照组(str)、模型组(D+L)、束缚应激组(D+L+str).con组小鼠常规饲养;str组小鼠给予定时定量的束缚应激;D+L组小鼠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和脂多糖的混合溶液, 1次/2天;D+L+str 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D+L混合液后,给予与str组相同的束缚应激. 第8周,各组小鼠取血检测血清AST、ALT,肝脏固定后HE及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结构、细胞形态及纤维化程度. 结果 第8周D+L+str组与D+L组小鼠相比,血清ALT和AST显著降低(P<0.01),AST/ALT显著增高(P<0.01);HE及Masson染色显示,D+L组小鼠肝小叶结构紊乱,出现结节性增生及大量上皮细胞核浓缩、溶解、坏死,枯否氏细胞浸润,而D+L+str组未见明显病理变化;纤维化程度评分显示, D+L+str组与D+L组小鼠相比,病理评分与纤维显色吸光度值均显著降低(P<0.05). 结论 束缚应激对D+L诱导的小鼠肝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94.
一起食源性停乳链球菌类马亚型暴发感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一起食源性停乳链球菌类马亚型(streptococcus dysgalactiae subspecies equisimilis,SDSE) 暴发感染,为快速诊治SDSE 感染暴发积累经验。 方法 采集和分析驻京某部队2012 年9 月30 日- 10 月1 日暴发呼吸道感染70 例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对比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和统计学分析。 结果 70 例患者中,表现为发热66 例(94.29%),咽痛62 例(88.57%)、扁桃体化脓36 例(51.43%)。其中38 例(54.29%) 咽拭子病原学培养结果为SDSE。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ropenia leukocyte percent,N%)、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 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 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食源性SDSE 致人群呼吸道暴发感染比较罕见,病原学分离鉴定是关键,血常规和IL-6 检测是较好的辅助检查和病情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评价利福布汀和莫西沙星联合化疗方案对耐多药肺结核(MDR-PTB)的疗效。方法:将41例MDR-PT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1例,采用以莫西沙星(M)、利福布汀(B)为主,联合力克肺疾(D)、丙硫异烟胺(Th)、阿米卡星(A)、乙胺丁醇(E)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以左氧氟沙星(V)、利福喷汀(L)为主,联合D、Th、A、E治疗;疗程均为18个月。结果:治疗组痰菌阴转率为85.7%(18/21),对照组痰菌阴转率为55.0%(11/2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病灶显吸率分别为47.6%(10/21)、25.0%(5/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病灶有效率分别为81.0%(17/21)、50.0%(1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空洞闭合率分别为38.5%(5/13)、27.3%(3/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间副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福布汀联合莫西沙星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具有促进痰菌阴转、病灶吸收和空洞闭合的作用,其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目的 探讨硒代半胱氨酸tRNA特异性真核延伸因子(EEFSEC)对人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采用qRT-PCR法检测人正常前列腺细胞系RWPE1和人前列腺癌细胞系22Rv1、LNcap、Vcap、PC-3细胞中EEFSEC mRNA的表达;收集前列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前列腺癌组织中EEFSEC的蛋白表达情况。慢病毒感染22Rv1 细胞,Western blot检测敲低效率;XTT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用来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qRT-PCR检测敲低EEFSEC后周期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EEFSEC在前列腺癌中高表达(P<0.05);且EEFSEC高表达导致前列腺癌患者不良预后;感染敲低EEFSEC的慢病毒后,可明显降低22Rv1细胞中EEFSEC的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敲低EEFSEC可显著抑制22Rv1细胞的增殖(P<0.001),迁移(P<0.001)和侵袭能力(P<0.001);敲低EEFSEC细胞周期主要阻滞在G0/G1期,qRT-PCR实验显示敲低EEFSEC可明显下调C-myc和CCNB1的表达,上调p15的表达。结论 敲低EEFSEC可能通过降低C-myc表达来抑制前列腺癌细胞22Rv1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999.
�����������Գ�����81��������� 总被引:99,自引:0,他引:99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 分析81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 81例均经胃肠减压,应用生长抑素,肠外营养等支持疗法,平均治愈时间为14.5d,无一例再手术。结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生5 ̄7d,可表现为典型的肠梗阻体征,多由小肠无菌性炎症致广泛肠粘连引起,多数病例采用保守疗法可治愈。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对脑尿钠肽和血清肌酐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心血管中心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6例,实验组46例,两组均予以卧床休息、吸氧、抗凝、抗心律失常等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多巴胺治疗,若升压不理想,病情无好转甚至恶化者改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IABP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血脑纳肽(BNP)、血肌酐(Cr)、血浆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两组住院病死率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1)治疗后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均有所改善,且实验组血流动力学参数较对照组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BNP、Cr、血浆白蛋白、Hs-CRP均有所改善,且实验组BNP、Cr、Hs-CRP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浆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住院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有所提升,但实验组治疗后24h及出院时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ABP能够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降低血脑BNP、Cr、水平,有效纠正心力衰竭,提高由于心肌梗死导致心力衰竭的存活率,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