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7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2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目的:了解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用药剂量与血浓的相关性及其性别差异.方法: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察氯氮平用药剂量与血清氯氮平浓度的相关性.比较不同性别患者的氯氮平剂量、血浓及浓度剂量比的差异.结果:氯氮平血清浓度与剂量呈正相关(r=0.33,n=3 172,P<0.01),浓度剂量比变异系数达77%;女性患者的浓度剂量比显著高于男性(P<0.01),女性用药剂量低于男性,但血浓显著高于男性(P<0.01);使用常规剂量的患者中约半数血浓低于300ng/ml.结论:氯氮平血清浓度个体差异大,女性患者血浓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血浆、红细胞内浓度与临床效应的关系.方法59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病人,氯氮平150~600mg·d-1治疗8周.采用常用量表评定临床效应,同时测定血浆、红细胞内氯氮平和去甲氯氮平浓度.结果①血浆、红细胞之间的氯氮平及其代谢物浓度呈正相关(P<0.001),氯氮平、去甲氯氮平红细胞/血浆浓度比值分别为26.7%±5.5%、50.5%±10.5%.②血浆、红细胞内氯氮平浓度与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指标均不相关(P>0.05).③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未能找出血浆和红细胞内最低有效阈浓度(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均<0.5,P>0.05).④有效组在入组前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总分和思维障碍因子分、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一般情况量表分方面显著高于无效组(P<0.05).结论①氯氮平及其代谢产物在红细胞内浓度与血浆浓度相关良好,比例稳定.②血浆和红细胞内氯氮平最低有效阈浓度未能找到,患者对氯氮平的疗效是影响阈浓度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健康受试者对开郁宁片的耐受性。方法:28例健康男、女受试者随机分为6组参加了单次给药耐受性试验,各组剂量分别为150、300、500、750、1000、1250mg。12例男、女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参加了为期7d的连续给药耐受性试验,两组日剂量分别为1000、1250mg。观察受试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的变化。结果:试验中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在观察剂量范围内,与试验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包括:血压升高、血压降低、头晕、头痛、困倦思睡、面部发热、口干、手指发麻、恶心腹痛、腹泻、便秘、转氨酶升高、心电图异常。这些不良事件均为轻度,可耐受,停药后自行恢复。结论:健康受试者服用开郁宁片日剂量150~1250mg,可安全耐受。  相似文献   
14.
利培酮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内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利培酮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内分泌的影响。方法 对58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利培酮治疗至少6个月后,检测性激素水平及利培酮血药浓度。并与30名健康女性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研究组催乳素(PRL)、睾酮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雌二醇、孕酮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溢乳组PRL水平显著高于无溢乳组(P<0.01),ROC曲线显示,当PRL≥98.0μg/L时溢乳的危险性升高。结论 ①利培酮治疗后可见血催乳素、睾酮水平升高,雌二醇、孕酮水平降低;②催乳素≥98.0μg/L时发生溢乳的危险性升高。探讨利培酮对神经内分泌的影响还需进一步做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氯氮平浓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氯氮平浓度北京安定医院100088秦英绂,翟屹民,张素琴,李文标,郭桂欣氯氮平(clozapine)属苯二氮杂类抗精神病药物,在人体内吸收迅速,分布广泛,消除半衰期为6~30h[1]其剂量与血药浓度直接相关,而氯氮平血药浓度与...  相似文献   
17.
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高香草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枢多巴胺代谢产物血浆高香草酸 (pHVA)的影响。方法  30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 (患者组 )纳入研究 ,利培酮治疗平均剂量为 (3 2± 1 1)mg/d ,共观察 6周。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评定疗效 ,以高效液相库仑阵列电化学检测法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 pHVA含量。 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 ,检测pHVA水平。 结果  (1)患者组治疗前 pHVA含量 [(7 9± 4 0 ) μg /L]与对照组含量 [(8 8± 4 1) μg /L]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患者组治疗后 pHVA含量 [(5 3± 2 7) μg/L]明显低于治疗前 (P <0 0 1) ;(2 )治疗前患者组 pHVA与PANSS阳性症状评分 [(2 0 7± 4 1)分 ]存在正相关 (r =0 39,P <0 0 0 1) ,与基线PANSS阴性症状评分 [(19 7± 5 1)分 ]存在负相关 (r =- 0 35 ,P <0 0 1) ;(3)基础pHVA含量及其治疗前后差值[(2 6± 1 3) μg/L]与PANSS阳性症状评分减分值 [(10 8± 4 1)分 ]均分别呈正相关 (r =0 4 8,P <0 0 1;r=0 6 0 ,P <0 0 0 1)。结论 患者组治疗前pHVA可部分反映精神分裂症症状 (尤其是阳性症状 )的严重程度 ,基础 pHVA含量及治疗前后pHVA水平的变化与利培酮治疗阳性症状的疗效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可同时测定人血清中利培酮、9-羟利培酮、氯氮平、去甲氯氮平和瑞波西汀5种药物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并将该方法用于临床急性精神药物中毒患者的血液样本分析。方法以乙醚为溶剂进行一步液液萃取,待测物与内标帕罗西汀在Inertsil ODS-3柱,乙腈∶甲醇∶正丁胺∶冰醋酸∶去离子水(20∶2.87∶1.07∶1∶34.29)条件下可以基线分离。线性范围100~1 600 ng/mL,最低检测限25μg/L(S/N=10)。结果本方法批内精密度为3.1%~15.6%,批间精密度为5.7%~18.4%;批内准确度为0.1%~8.7%,批间准确度为0.3%~13.3%。常见精神科药物不干扰待测药物和内标。结论本方法简单、特异性好,可应用于急诊患者药物中毒检测。  相似文献   
19.
利培酮血药浓度与临床效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利培酮、9-羟利培酮血清浓度与临床效应的关系.方法:5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利培酮治疗,于第2、4、6周末评定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RSESE)和静坐不能量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库仑阵列电化学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9-羟利培酮、活性部分浓度与日剂量存在正相关;血药浓度与PANSS减分率无相关性;出现锥体外系(EPS)反应组的9-羟利培酮、活性部分浓度显著高于未出现组.采用ROC曲线分析,9-羟利培酮浓度24.8 μg/ml,活性部分浓度26.1μg/ml可作为预测锥体外系反应的阈浓度.结论:增加利培酮日剂量会提高血药浓度,但不一定增加疗效;其活性部分的浓度高至一定程度时,出现锥体外系反应的可能性增加.  相似文献   
20.
利培酮的内分泌副作用对女性患者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利培酮治疗后神经内分泌副作用对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利培酮治疗的女性患者(18~43岁)58例,首次抗精神病药治疗前月经规律,利培酮单一治疗至少6个月,测血清催乳素、皮质醇、雌二醇、睾酮、促甲状腺素水平及基础体温,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结果:利培酮治疗后58例中,14例月经规律,23例月经不规律,21例闭经。44例有溢乳。研究组53例雌二醇≤50.0ng/L。研究组催乳素(中位数98.0μg/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中位数9.3μg/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U=17.0,P&;lt;0.01);睾酮水平(μg/L)研究组(1.1&;#177;0.4)显著高于对照组(0.5&;#177;0.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32,P&;lt;0.01)。两组间皮质醇、促甲状腺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按月经情况分组比较,月经规律组、不规律组与闭经组3组间HAMD量表的绝望感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3.71,P&;lt;0.05)。3组GQOLI-74的睡眠与精力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3.968,P&;lt;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各激素水平与各临床量表的焦虑,抑郁因子间均无显著关(r=-0.132~0.258,P&;gt;0.05)。结论:利培酮治疗后出现的内分泌副作用可能对患者情绪、生活质量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