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皮肤病学   1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应用"数学模型"预测皮肌炎患者合并恶性肿瘤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1个数学模型,预测临床皮肌炎患者合并恶性肿瘤情况。方法:22例皮肌炎合并恶性肿瘤患者作为一组,43例皮肌炎不合并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另一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建立判别函数。结果:典型皮疹、皮肤异色症、吞咽困难、VCA-IgA等4个旨标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4个指标建立的函数,阳性预测值为61.97%,阴性预测值为100%,预测准确率为86.47%。结论:本判别函数数学模型简单,在理论上可较准确的判断皮肌炎合并恶性肿瘤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正患者,男,58岁,农民。主诉:右小腿进行性溃烂伴疼痛6月。现病史:患者6月前因外伤致右胫前皮肤溃烂、渗血、渗液,伴疼痛,在当地治疗后无效。3月前皮损进行性加深、扩大,于外院行"右胫前溃疡切除+右大腿取皮植皮+负压引流术",术后坏死组织病理提示"真菌感染",予"氟康唑0.15 g每日1次"等治疗,疗效欠佳,植皮区迅速溃烂、渗出,伴恶臭。为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门诊拟"慢性溃疡查因:深部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13.
13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住院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方法 对 131例住院死亡的SLE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死率为 5 6 % ,男女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儿童SLE患者存活期较成年人短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诊断后 2年内死亡的SLE患者明显多于其他存活期组 (P <0 0 1)。死于SLE本身者占 5 5 0 % ,顺序依次为慢性肾衰、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心衰、血管受累及狼疮肺 ,死于感染者占 33 6 %。结论 SLE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SLE本身 ,其次是感染 ,死亡多发生在诊断后的 2年内。  相似文献   
14.
林欢儿  罗益金 《河北中医》2004,26(7):501-501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病因复杂,治疗方法多样。临床上部分青年女性只于经前期发生痤疮,经后消退,呈周期性发作。根据经前期痤疮的特点,2003-01~2004—01,我们运用清肝活血颗粒剂治疗经前期痤疮8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血清中IgM抗体所识别的皮肤抗原成分.方法:该研究共纳入10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15例天疱疮患者(包括7例红斑/落叶型和8例寻常型).首先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受试患者皮肤中所沉积的免疫球蛋白或补体,再通过免疫印迹方法分析患者血清中的IgM抗体所识别的皮肤抗原成分.结果:在10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皮肤中,C3、IgG、IgM单独沉积的例数分别是4例、2例、1例,IgG和C3共同沉积的2例,IgG、C3和IgA三者共同沉积的1例;在15例天疱疮患者中,C3、IgG单独沉积的例数分别是4例和2例,IgG和C3共同沉积的6例,IgM和C3共同沉积的3例.免疫印迹研究发现9例(9/10)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11例(11/15)天疱疮患者血清中的IgM抗体可以识别皮肤中分子量约80 kD的蛋白质.结论:IgM在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的皮肤中沉积的几率很低,但大多数患者血清中的IgM抗体都能够识别分子量约80 kD的皮肤抗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1%盐酸布替萘芬凝胶治疗体股癣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4例患者入选,采用随机、双盲、阳性药(1%盐酸特比萘芬凝胶)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根据临床症状改善及病原学检查、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治愈率及安全性。结果试验组、对照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95.7%、97.9%(P>0.05);真菌学清除率分别为95.7%、100%(P>0.05);总治愈率分别为91.5%和97.9%(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5.7%和100%(P> 0.05)。个别患者发生与研究药物可能有关的不良反应,表现为红斑、瘙痒,不影响治疗,均自行缓解。结论 1%盐酸布替萘芬凝胶治疗体股癣疗效肯定,耐受性好,安全性高,其临床疗效、真菌学疗效和安全性与1%盐酸特比萘芬凝胶相似。  相似文献   
17.
苦兰方干扰素凝胶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苦兰方外洗联合干扰素凝胶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105例外阴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采用CO2激光、干扰素凝胶外用、联合中药苦兰方外洗;对照组35例除不用中药外洗外,其它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近期痊愈率分别为81.43%和57.14%、总有效率分别为95.71%和74.29%,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近期痊愈的复发率6.78%明显低于对照组42.85%(P<0.05)。结论苦兰方外洗联合干扰素凝胶外用能显著提高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苦兰方具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可能与其能有效清除潜伏的HPV,治疗亚临床感染,提高细胞的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与正常对照者血清中硫化氢(H_2S)浓度的差异,分析H_2S浓度与病情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的相关性。方法:73例SLE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于早晨空腹采集静脉血4 mL,分离并收集血清,用亚甲基蓝法检测血清中H_2S浓度,用酶循环法检测Hcy浓度。统计比较不同病情SLE患者与对照者血清中H_2S浓度是否具有差异,分析SLE患者血清H_2S浓度与Hcy浓度的相关性。结果:病情无活动的SLE患者血清中H_2S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t=0.83,P0.05);病情中度、重度活动的SLE患者血清中H_2S水平低于对照组、病情无活动和轻度活动者(t值分别为7.59、5.59、4.11,P值均0.01);SLE患者血清中H_2S水平与Hcy浓度呈负相关(r=-0.75,P0.01)。结论:血清中H_2S水平与SLE患者病情密切相关,可能在SLE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TGF-β1在SLE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25例初发未治疗的SLE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CD25+、CD4+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占CD4+ T 细胞的百分比,ELISA检测血清中TGF-β1含量。【结果】 SLE患者PBMC中CD4+CD25+ T细胞、CD4+CD25+Foxp3+ T细胞占CD4+ T细胞百分比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减少(分别为7.9 ± 2.2 vs 12.5 ± 5.3和2.1 ± 1.1 vs 4.0 ± 1.8,P < 0.05)。SLE患者血清中TGF-β1含量(pg/mL)低于健康对照组(214 ± 48 vs 419 ± 85,P < 0.05)。SLE患者PBMC中CD4+CD25+ T细胞?CD4+CD25+Foxp3+ T细胞占CD4+ T细胞的百分比以及血清TGF-β1的含量均与病情活动指数(DAI)成负相关(r分别 = -0.68?-0.56?-0.53, P < 0.05),但各型T细胞占CD4+ T细胞的百分比与血清TGF-β1的含量之间相关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Treg与TGF-β1参与SLE的发病,两者均可作为病情活动的观察指标。且血清TGF-β1的含量与Treg占CD4+ T细胞的百分比在SLE中的下降趋势一致,提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推测是TGF-β1的不足导致Treg的生成减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对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症的认识,探讨其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例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症患者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及治疗方法。结果:本例为19岁的男性患者,因四肢多发性红棕色角化性丘疹8年就诊。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显著角化过度,棘层萎缩变薄,真皮乳头层有致密的淋巴细胞带状浸润。免疫组化检查示:真皮浸润的淋巴细胞绝大部分是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明显多于CD8+T淋巴细胞。患者经异维A酸VI服及外用治疗1月后,皮损变平,目前该患者还在随访中。结论: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症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角化性皮肤病,CD4+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HLP的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异维A酸口服及外用治疗该病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