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9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24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26篇
基础医学   65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210篇
内科学   82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3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288篇
预防医学   125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113篇
  1篇
中国医学   98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18 毫秒
991.
制酸药物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已经临床肯定,而高压氧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作用到目前为止研究较少,我们1996~1998年观察了高压氧对消化性溃疡38例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病例选择有反酸、嗳气及规律性季节性上腹部疼痛,经胃镜检查证实有胃及...  相似文献   
992.
分析近红外自体荧光显影技术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手术中辨认甲状旁腺的确切性及实用性。报告1例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术中甲状旁腺显露后进行甲状旁腺自体荧光显像,并在4枚甲状旁腺切除后对术区进行甲状旁腺自体荧光显像搜寻有无遗漏甲状旁腺,标本离体后再次行甲状旁腺自体荧光显像了解该系统是否受血流灌注影响,最后所有标本切除后送冰冻病检进行确认。结果显示,术中使用近红外自体荧光显影技术探测到有明显自体荧光的4枚甲状旁腺后经病理证实确为增生的甲状旁腺组织,另1枚荧光强度相对偏低的可疑甲状旁腺组织病理回报为甲状腺组织,术后即时检测甲状旁腺激素明显降低。结果表明,在体甲状旁腺在近红外光谱中呈现较强的自体荧光特征,该特征可用于术中与周围甲状腺及脂肪组织的肉眼识别,从而协助临床医师在术中快速的辨认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增生甲状旁腺组织。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分析p16基因和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在人肝癌细胞中表达的改变。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40例肝细胞癌和癌旁组织进行检测。结果:肝组织中的p16蛋白和Rb蛋白的异常表达分别为94.44%(34/36)和45.71%(16/35)。p16蛋白阴性或弱阳性而Rb呈强阳性者13例(13/34,38.23%),两者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p16和Rb蛋白均异常者15例(15/34,44.11%),表明Rb蛋白表达的调节除p16外,还有其他途径。二者的异常表达与肝癌的恶性程度无相关关系。结论:细胞调节因子p16和Rb基因的异常表达,均参与肝细胞癌的发生。以p16蛋白表达的改变为主。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对人乙型肝炎病毒 (HBV)和 (或 )黄曲霉毒素B1(AFB1)引起的树鼠句肝脏病变进行动态比较观察。方法 :成年树鼠句按不同处理分为A(HBV AFB1)、B(HBV)、C(AFB1)、D(空白对照 ) 4组。全部动物定期肝活检 ,并于 16 0周结束实验时处死所有存活者。各次活检及尸检肝组织均作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 ,部分同时作HBsAg及HBxAg免疫组织化学、HBV DNA原位杂交 ,以及PAS、网状纤维染色等检查。结果 :肝组织的炎症及肝细胞增生性改变以A组最明显 ,B组病变发生虽早但发展较慢 ,C组病变发生较迟 ,但发展较快。肝细胞癌 (HCC)仅见于A、C组 ,其发生率及平均发生时间在A、C组分别为 6 7% (14/2 1)和 30 % (3/ 10 ) ,以及 12 0周和 15 3周 (P <0 0 1)。B组虽无HCC发生但可见较大增生或结节形成。D组无明显增生灶或结节。HBV感染标志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在A、B组大多数动物的肝组织中检出 ,其阳性检出率波动于 5 0 %~ 90 %。结论 :树鼠句模型适用于对人类肝炎、肝癌等病变的研究。HBV和AFB1具有协同致肝癌作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分析北京市2006年将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Group A and C 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MPSV-AC)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前后北京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特征及脑膜炎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血清群变迁变化趋势,评价加强免疫接种程序(第1剂3岁、第2剂9岁)疫苗控制疾病效果,为优化疫苗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0—2022年北京市流脑报告病例、2014—2020年国家监测点健康人群Nm带菌率调查数据,分析发病时间趋势、年龄分布特征及Nm血清群变迁情况。结果 将MPSV-AC纳入免疫规划后,发病率由2004年的1.49/10万下降至2007年的0.21/10万,2008—2010年由0.13/10万下降至0.06/10万,2011年以后为0~0.03/10万。MPSV-AC纳入免疫规划前6年高发年龄人群为1、0和15~<20岁年龄组,年均发病率分别为5.08/10万、2.78/10万和1.66/10万。纳入免疫规划后5年全年龄组发病率显著下降,0、1~<6和6~&l...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基于时机理论(TIR)的居家护理对中青年脑卒中病人自我护理及其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09例中青年脑卒中病人及其家庭照顾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5例和对照组54例,试验组在常规护理与随访的基础上采取以时机理论为基础的居家护理;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护理与随访,分别于病人干预前、出院时、出院3个月及6个月应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和家属照顾者照顾能力测量表(FCTI)评价两组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及其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能力。[结果]干预后试验组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在各测量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试验组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在各测量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以时机理论为基础的居家护理,能更有效地提高中青年脑卒中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及其家庭照顾者的照顾能力。  相似文献   
997.
50例脑瘫患儿前庭功能训练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0例构音障碍的脑瘫患儿进行语言训练及简易旋转椅上行旋转、荡秋千等前庭功能康复训练,提出康复训练中重视患儿和家长的心理指导,训练过程中随时进行病情观察、处理.2个月后进行构音功能评定,34例有效,有效率达68%.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3D腹腔镜在悬吊式经脐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为53例患者行腹腔镜悬吊式经脐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25例行3D腹腔镜手术(3D组),28例行2D腹腔镜手术(2D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53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悬吊式经脐全子宫切除术,无一例中转开腹。3D组手术时间[(91.32±14.42)min vs.(103.79±13.23)min]较2D组短(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64.80±8.35)ml vs.(64.57±9.34)ml]、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16.92±3.75)h vs.(17.79±4.13)h]、术后住院时间[(5.16±0.85)d vs.(5.21±0.83)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悬吊式经脐全子宫切除术中,3D腹腔镜提供了三维立体的高清视野及深度的感知,定位更加精确,术者能更好的观察到精细的解剖结构,与2D腹腔镜相比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讨抗凋亡蛋白BAG—1在子宫内膜癌(EC)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分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AG-1在EC组织(n=38)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n=20)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EC组BAG-1表达强于对照组(P〈0.01)。在EC组内,中低分化癌BAG-1表达强于高分化癌(P〈0.05)。结论 抗凋亡蛋白BAG-1在子宫内膜癌中高表达,BAG—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相关。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原发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白天和夜间服用左旋氨氯地平降压疗效的差异。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12年11月浙江省安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原发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白天服药组和夜间服药组,各80例,两组均服用左旋氨氯地平。白天服药组于7:00-9:00服药,夜间服药组于19:00-21:00服药。1年后比较两组血压水平和血压达标情况。结果①治疗后白天服药组和夜间服药组的诊室收缩压(SBP)分别为(133.5±7.1)mmHg和(133.7±7.3)mmHg,两组诊室SBP治疗后均下降(P〈0.05),组间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夜间服药组治疗前后的24hSBP分别为(134.8±8.4)mmHg和(129.7±7.9)mmHg,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白天服药组治疗前后的夜SBP分别为(131.7±7.8)mmHg和(125.2±7.1)mmHg,夜间服药组为(132.2±8.1)mmHg和(123.9±7.4)mmHg,治疗后两组夜SBP均有所下降(P〈0.05),但夜间服药组下降更加明显(P〈0.01)。③白天服药组和夜间服药组夜血压达标例数分别为22例(27.5%)和51例(63.8%),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时间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均能有效地降低诊室SBP,但夜间服药能更有效地纠正夜间高血压,提高夜间血压达标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