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7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86篇
耳鼻咽喉   49篇
儿科学   26篇
妇产科学   176篇
基础医学   101篇
口腔科学   19篇
临床医学   465篇
内科学   111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5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858篇
预防医学   359篇
眼科学   35篇
药学   335篇
  3篇
中国医学   236篇
肿瘤学   101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正目前我国原发性高血压(PH)患者的发病率较高且呈逐年递增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1]。PH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发病与环境因素及多个基因关系密切[2,3]。PH患者易出现重要脏器功能及结构受损,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现象,而肾功能受损及心功能降低是慢性高血压者的常见合并症,及早诊断并干预此类患者可有效改善其预后情况[4,5]。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分析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与肾小球滤  相似文献   
72.
目的回顾性分析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细菌性感染病原菌谱及耐药性分析,为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10 917例急性腹泻患者进行细菌培养、菌株鉴定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病例临床资料统计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总送检10 917份可疑腹泻患者标本,细菌培养阳性1 792份,阳性率为16.42%;共检出1 792株病原菌,以福氏志贺菌为主,共336株占18.78%;福氏志贺菌、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副溶血弧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耐药率均为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泰利霉素、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利奈唑胺、莫西沙星、替考拉宁、替加环素、环丙沙星耐药率均为0。结论感染性腹泻病仍缺乏有效的预防控制手段,对于不同类型的腹泻进行必要的病原学检测及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与合理使用,控制和消除细菌耐药性产生。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联合益生菌对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本院失代偿肝硬化患者78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9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用谷氨酰胺联合益生菌治疗,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每次750 mg;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每次250 mg,两药均每天3次,连用4周。治疗前后,测定2组的肠黏膜通透性指标、肝功能指标、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分别是0.09±0.06,0.12±0.08,这2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8水平分别是(15.02±3.69),(18.45±4.10)ng·L-1,这2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分别是(24.61±14.29),(36.82±15.67)U·L-1,上述3个指标在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改善率分别为71.80%,9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的ADR发生率分别为15.38%(6例/39例),20.51%(8例/39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谷氨酰胺联合益生菌对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效果确切,有助于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和提高肝功能;且不增加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血栓通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CI)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87例CI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血栓通治疗。对比两组神经功能评分、炎性因子及血脂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MES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1β、CRP、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C、LD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HDL-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TC、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栓通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可显著减轻CI患者炎性因子表达,调节血脂,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异型淋巴细胞增多[1]。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儿科收治的IM住院患儿222例,通过治疗及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索开展临床护理路径在骨伤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体会。方法:将收治的100例骨伤科患者,随机分为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观察组和传统护理模式的对照组,通过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观察患者对疾病了解率、不良情绪的改善及临床疗效比较。结论:不同模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临床疗效率92%,对照组临床疗效为82.00%。两组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77.
78.
目的 分析细节护理应用在ICU重症肺炎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20年2月—2023年2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0例重症肺炎患者为例,将其设置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细节护理,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临床症状包括喘息消退、肺部湿啰音消失以及退热时间均值均比对照组短,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之后两组FVC、FEV1和FEV1/FVC水平均比护理前有所提高,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支气管扩张、肺气肿、感染性休克等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重症医学科的重症肺炎患者采取细节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比较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颏下动脉穿支皮瓣在咽喉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27例行带蒂颏下动脉穿支皮瓣一期修复的口咽癌(10例)和下咽癌(17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23例,女4例,年龄40~70岁。口咽癌中扁桃体癌5例,其中4例行颈-口联合入路扁桃体癌扩大切除术,1例行下颌骨裂开扁桃体癌切除术,舌根癌5例均行经颈外舌骨入路舌根癌切除术;下咽癌中梨状窝癌16例,均行保留喉功能的部分下咽部分喉切除术,咽后壁癌1例行部分下咽切除术。分析颏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咽癌及下咽癌缺损的预后、吞咽功能和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7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66个月,中位时间13个月。1例下咽癌患者因局部复发死亡,1例下咽癌患者因食管癌死亡,1例下咽癌患者舌根复发带瘤生存,余24例患者随访期间无复发和远处转移。估算2年生存率为92.9%,3年生存率为88.9%。术后并发症方面皮瓣坏死1例次,咽瘘1例次,皮下脂肪液化和积液2例次,淋巴瘘1例次。25例患者术后成功拔除气管套管,拔管率为92.6%,其中下咽癌拔管率为16/17,口咽癌拔管率为9/10。25例成功拔除鼻饲管,完全经口进食率为92.6%。结论:颏下动脉穿支皮瓣制备成功率高,修复口咽和下咽癌术后缺损能够很好的恢复吞咽和喉功能。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究小剂量阿司匹林辅助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头晕的疗效及对血清内皮素-1(ET-1)、白介素-1β(IL-1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8例脑血管痉挛性头痛头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治疗)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辅助治疗)各34例,比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ET-1]、神经功能[NSE、钙结合蛋白(S100β)]、血清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的变化情况,比较治疗4周期间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VEGF、ET-1、NSE、S-100β、hs-CRP、TNF-α、IL-1β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同一时间对照组,上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期间,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无差异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辅助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头晕效果显著,有助于促进患者血管内皮及神经功能改善,同时可发挥抗炎作用,且可确保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