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7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114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21.
正确把握肝癌围手术期肝脏储备功能已成为肝外科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肝脏能量代谢,药物代谢、蛋白质代谢、氧代谢和肝有效血流量、功能肝切除率、肝纤维化率、肝细胞膜糖蛋白受体量等方面介绍了评价肝储备功能的一些新方法,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从各个侧面反映出肝脏功能的储备量,比 Child 氏分级法更精确,具有临床实用性,使肝癌围手术期处理具有预见性。  相似文献   
22.
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最理想的方法,但由于供体的短缺和其剧烈的排斥反应及因此而导致的远远低于实质脏器移植的成功率,使小肠移植的临床开展受到极大的限制。1小肠移植的发展和现状小肠移植的实验研究早在1902年即已开始,而首例临床小肠移植于1964年由Detterling等开展,至  相似文献   
23.
目的:建立大鼠胰膀胱引流式单纯胰腺移植的动物模型。方法:22只脲链霉素诱导的糖尿病SD大鼠行单纯胰腺移植,正常22只SD大鼠为供体;血管吻合采用供胰腹腹主动脉(含脾动脉)和门静脉袢(含脾静脉)与受体腹主动脉及左肾静脉分别行端侧和端端吻合(袖套式);外分泌系统采用胰膀胱引流式。于术前2d和术后1,3,7,14,30d监测受体体重、进食量、饮水量和空腹血糖,并分析失败原因。结果:供体平均手术时间(33.7±9.5)min,受体平均手术时间(49.4±13.4)min,移植物均无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44.4±15.8)min。除12例于1个月内死亡或胰腺失去功能外,均成活1个月以上。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尿路并发症(7例,31.8%)。成功的单纯胰腺移植后受体第1日血糖即下降后基本稳定。结论:成功的单纯胰腺移植均可有效地恢复糖尿病大鼠内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24.
再次胆肠吻合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次胆道手术后胆肠吻合术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经治的10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取得的临床经验。结果 102例中男性4l例,女性6l例,年龄在17—77岁,平均年龄47岁。胆囊切除术后胆肠吻合术24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后胆肠吻合术39例,二次胆肠吻合术33例,三次胆肠吻合术6例。多次手术后需要再次行胆肠吻合术的原因主要为胆道狭窄和结石,主要表现为腹痛及黄疸,二次及三次胆肠吻合术病人多为中年人,再次手术的原因多数与首次手术不当有关。全部病例经过积极的术前准备施行了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部分病例加行肝方叶或肝左外叶切除术,术后部分病例出现了切口感染、肺炎、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但均获得了成功救治。结论 明确既往手术史,应用CT、MRCP、PTC、ERCP、B超等手段明确肝内外胆道影像,纠正肝功能及出凝血功能是术前处理的要点;沿肝脏脏面解剖游离出胆管,切开肝纤维板或切除肝方叶显露及整形二、三级胆管,形成尽可能大的吻合口,清除肝内结石或切除充满结石的肝脏左外叶是术中处理的要点;调控好肝脏及出凝血功能,通畅胆道引流,防治各种感染是术后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黏膜地址素细胞黏附分子(MAdCAM-1)在大鼠小肠移植早期移植肠及其肠系膜淋巴结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用近交系F344/N和BN大鼠建立全小肠异位移植模型后分3组:第1组,非手术对照组(F344/N);第2组,同基因移植组(F344/N→F344/N);第3组,异基因移植组(BN→F344/N)。术后1、3、5、7d取各组移植肠及其肠系膜淋巴结检测MAdCAM-1表达的分布及变化,同期进行移植肠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同基因移植组各检测时点的肠黏膜组织表现与正常小肠的组织学特征基本相同;异基因移植组肠黏膜组织表现符合轻-中-重度排斥反应的渐进过程,2周后移植肠绒毛变的低平,散在黏膜上皮脱落,移植肠相关肠系膜淋巴结萎缩明显。MAdCAM-1在急性排斥反应期,高表达于移植肠固有层及其肠系膜淋巴结,特别是高表达于肠黏膜固有层中的扁平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同基因移植组术后MAdCAM-1的表达在1—7d均无明显量的变化;而异基因移植组MAdCAM-1在移植肠中的表达呈上升趋势,而在其肠系膜淋巴结中的表达呈下降趋势。结论 MAdCAM-1与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进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术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52例胃癌患者进行磁共振DWI检查.对应术中标记的淋巴结,分别测量淋巴结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短径,并与术后病理结果相对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ADC值及短径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DWI检测到转移性淋巴结180枚,非转移性淋巴结57枚,均为高信号。DWI上转移性淋巴结ADC值明显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1.059±0.196)×10^-3mm2/s比(1.402±0.285)×10^-3mm2/s,P=0.000];以1.189×10^-3mm2/s作为ADC值评估转移性淋巴结的最佳阈值,其敏感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78.9%、72.8%和0.840,其对术前N分期诊断的总体准确率为75.0%(39/52)。DWI上转移性淋巴结短径明显长于非转移性淋巴结[(8.08±3.99)mm比(6.75±2.70)mm,P=0.005];以5.05mm作为淋巴结短径评估转移性淋巴结的最佳阈值时,其敏感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88.3%、29.8%和0.602,其对术前N分期诊断的总体准确率为67.3%(35/52)。结论磁共振DWI对胃癌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以ADC值及淋巴结短径作为诊断标准可用于术前N分期的诊断。  相似文献   
27.
本文对小肠移植的发展、适应症、手术方式以及免疫抑制剂的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8.
胰高血糖素负荷试验在肝储备功能检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分了解肝病患者潜在的肝脏功能,对肝脏外科具有十分得要的意义。胰高血糖素负荷试验后,通过检测血液内c-AMP的应答反应能定是反映肝脏储备功能,并且方法简单,创伤小,副作用少,研究结果表明它比不常规肝功能试验灵敏,准确,特异性高。  相似文献   
29.
管文贤  窦科峰  李开宗 《医学争鸣》2000,21(10):I224-I224
0 引言  1989- 0 7全球首例活体肝部分移植术成功以来 ,这一手术先后在 3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 ,至 1996 - 0 8全球累计总例数已愈 70 0例 ,我院于 1997- 0 6 - 30在日本京都大学Tanaka Koichi教授的指导下 ,成功地开展了 1例活体肝部分移植术 ,至今患者已健康生存 1.5 a,现就其术后中长期管理结合文献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病例 患者为 10岁女性 ,诊断为先天性弥漫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复发性胆管炎、肝硬变症 ,1997- 0 6 - 30在全麻下行活体肝部分移植术 ,供体为患儿 40多岁的父亲 ,手术顺利 ,术后早期临床资料已作过报告 [1 ] …  相似文献   
30.
辅助性原位活体肝部分移植一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应用辅助性原位活体肝部分移植治疗Willson's病的可行性。方法:受体女性,20岁,O型血,因肝豆状核变性而接受辅助性原位活体肝部分移植。供体男性,21岁,A型血。手术切除受体病肝左外叶260g,取供体左外叶肝脏295g原位移植于受体。因供受体血型不同,术前行血浆置换,术后以FK506,激素,环磷酰胺联合免疫抑制治疗。结果;受体术后15d出现肝动脉血塞形成,予以溶栓治疗后出现腹腔内出血,术后17d开腹止血,清除血肿,术后发生腹水,肺不张,胆瘘等,均治愈。至今患者已生存1年3个月,并恢复正常生活,铜蓝蛋白水平正常。移植肝脏体系明显增大,手足震颤明显减轻。结论:辅助性原位活体肝部分移植是治疗Willson's病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