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回顾性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术中发生的17例冠状动脉穿孔的处理,籍以提高对合并假性动脉瘤的认识。方法 602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术中共有17例患者(0.28%)在介入治疗时出现冠状动脉穿孔。结果 17例冠状动脉穿孔发生后,13例采用即刻球囊间歇低压(1~2atm)封堵法治疗,其中4例在球囊封堵过程中出现假性动脉瘤,4例中1例24小时后自行封闭,2例安装带膜支架治愈,1例当时未发现和处理,30分钟后发生心包填塞,呼吸心跳骤停。最终17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冠状动脉穿孔发生后立即用球囊间歇低压封堵法治疗,发现或怀疑有假性动脉瘤时应植入带膜支架,只要发现及时,处理措施得当,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甲基莲心碱对人脐静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表型调节的影响。方法以0.1,0.5,1.0,5.0μmol·L-1甲基莲心碱处理平滑肌细胞,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观察甲基莲心碱对人脐静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收缩型平滑肌细胞特异性标志物SM1,calponin 1和α-actin蛋白的表达。结果甲基莲心碱(0.1~5.0μmol·L-1)处理12,24,48 h后,人脐静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具有剂量依赖关系和时间依赖关系。在缺乏甲基莲心碱的干预下,血管平滑肌细胞SM1,calponin 1和α-actin蛋白表达减少,在用0.5,5.0μmol·L-1甲基莲心碱处理48 h后,可显著逆转SM1,calponin 1和α-actin蛋白表达的减少,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甲基莲心碱具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表型转化的作用,可用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再狭窄。 相似文献
33.
无创性肢体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验证在远距离预处理中抑制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结扎冠脉左前降支使心脏局部缺血30 min,然后再灌注120 min形成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应用远距离预处理、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抑制剂(钌红)、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激动剂(精胺、SB202190)进行干预.远距离预处理采用右股动脉结扎5 min,再灌注5 min,反复3个循环实现.再灌注过程中测量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浆乳酸脱氢酶水平,结束后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远距离预处理使再灌注后心肌梗死面积缩小[(20.4±2.5)%比(51.0±6.0)%],乳酸脱氢酶的释放减少[(271±9)U/L比(339±39)U/L];而在远距离预处理前给予精胺或SB202190干预后梗死面积、乳酸脱氢酶降幅均减小,分别为[(40.8±9.2)%,(383±43)U/L;(44.3±6.8)%,(356±26)U/L].结论 远距离预处理通过抑制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的开放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对缺血心肌的损伤,起到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左前降支心肌桥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右心室的关系.方法 178例临床疑诊冠心病者行16层CT冠状动脉造影.测量左前降支壁冠状动脉的长度、深度及其与右心室的间距,记录壁冠状动脉的行程,分析其壁冠状动脉的深度及走行方向与右心室的关系.结果 40例心肌桥中,位于左前降支44处.壁冠状动脉至右心室间距<1.0 mm组中,壁冠状动脉深度≥1.0 mm、<1.0 mm的比例分别为63.16%,36.84%;壁冠状动脉至右心室间距≥1.0 mm组,壁冠状动脉深度≥1.0 mm、<1.0 mm的比例分别为32%,68%.2组中壁冠状动脉深度有显著差异.11处(57.89%,11/19)壁冠状动脉走行向右心室偏曲,且与右心室间距<1.0 mm.结论 左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壁冠状动脉至右心室间距取决于其壁冠状动脉的深度及其走行方向.MSCT可以定量评价心肌桥的形态特征,对其手术和介入治疗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与微量白蛋白尿(UM)的关系。方法选择未经药物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24h平均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患者106例,并按照左心室舒张功能是否正常分为舒张功能正常组40例及舒张功能障碍组66例,比较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射血分数(EF)、舒张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d)、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UM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结果舒张功能障碍组SBP、DBP、LVPWd、LVSd、UM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T-proBNP无明显差异(P>0.05)。UM是心脏舒张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患者,UM在NT-proBNP升高前已明显升高,UM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早期标志物。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心肺运动试验中的氧摄取动力学、无氧阈及心肺储备功能指标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8例胸痛患者行心肺运动试验,彩色心超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冠心病造影,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成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进行组间二氧化碳呼吸当量、氧摄取动力学及无氧阈、LVEF等的比较。结果: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冠心病组中的VO2peak[(20.67±6.01)vs(26.63±4.51)ml/kg/min,P0.001]、VCO2[(1.34±0.52)vs(1.72±0.49)l/min,P0.01]、AT[(1.21±0.36)vs(1.48±0.32)l/min,P0.01]、O2pulse peak[(10.39±3.04)vs(12.33±2.53)ml/beat,P0.01]、VT[(1.37±0.43)vs(1.56±0.32)L,P0.05]、VE/VCO2@AT[(31.18±4.79)vs(28.88±4.04),P0.05]都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冠心病与非冠心病患者在VO2peak、AT、O2pulse peak等心肺运动的相关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7.
38.
目的:观察心肺运动试验中的氧摄取动力学、无氧阈及心肺储备功能指标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8例胸痛患者行心肺运动试验,彩色心超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冠心病造影,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成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进行组间二氧化碳呼吸当量、氧摄取动力学及无氧阈、LVEF等的比较。结果: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冠心病组中的VO2peak[(20.67±6.01)vs.(26.63±4.51)mL.kg-1.min-1,P0.001]、VCO2[(1.34±0.52)vs.(1.72±0.49)L/min,P0.01]、AT[(1.21±0.36)vs.(1.48±0.32)L/min,P0.01]、O2pulsepeak[(10.39±3.04)vs.(12.33±2.53)mL/beat,P0.01]、VT[(1.37±0.43)vs.(1.56±0.32)L,P0.05]、VE/VCO2@AT[(31.18±4.79)vs.(28.88±4.04),P0.05]都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冠心病与非冠心病患者在VO2peak、AT、O2pulsepeak等心肺运动的相关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心肌桥病变介入治疗的再狭窄率及其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有症状的单纯心肌桥改变且收缩期严重狭窄(≥95%)者17例作治疗组(A组),对照组选择单纯前降支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狭窄(≥70%)者54例(B组),两组均应用普通冠脉支架介入治疗。结果两组介入手术均成功,两组支架植入后的血管内径及支架长度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A组6个月内8例(47%)出现再狭窄,B组8例再狭窄(14.8%),A组和B组的再狭窄率有显著差别(P<0.05);两组中再狭窄病人均再次接受治疗。平均随访20月,A组8例中7例未再发生支架内狭窄及心绞痛事件,1例再次支架内狭窄,B组再次介入治疗的6例中1例再次支架内狭窄。结论心肌桥病变的介入治疗远期疗效尚好,但远期支架内再狭窄率较高,需再次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8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患者分别首选床边指压法(50例)和凝血酶注射法(28例)治疗。所有患者均使用GE LOGIQ9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确诊,凝血酶注射法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栓塞治疗。结果指压法组50例患者中41例通过持续手指压迫治疗有效消除血管杂音和动脉瘤搏动,6例出现迷走神经反射,4例因不耐受再次压迫改用彩色多普勒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法治愈,5例股动脉压迫治疗无效后改用凝血酶注射法治疗。凝血酶注射法组28例首选超声引导下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栓塞治疗的患者全部治愈,其中25例一次栓塞成功,2例经两次栓塞成功,1例出现血管迷走性晕厥;12例患者注射凝血酶后有体温轻度升高,自行好转;无动脉栓塞及静脉血栓形成、无凝血酶过敏表现、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与指压法比较,超声引导下瘤腔内注射凝血酶的治疗方法有效性显著提高而不耐受性显著降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