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ast cell,MC)在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患儿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以20例HSPN患儿肾活检石蜡切片组织作为研究对象,5例肾肿瘤病人行肾切除的远离肿瘤部位的肾石蜡切片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肾组织中的β-类胰蛋白酶(肥大细胞活化的标志物)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 TGF-β1)进行检测,用甲苯胺蓝组织化学法计数组织切片中的MC,并与HSPN患儿肾组织病理积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肾组织中MC、β-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率、TGF-β1的表达水平积分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肾组织中MC、β-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率及TGF-β1的表达水平积分与肾小球病理积分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 =0.940,0.920,0.937,P <0.05)、与肾小管间质病理积分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0.903,0.859,0.948,P <0.05)、与肾间质纤维化积分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r =0.790,0.766,0.858,P<0.05);③MC与β-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率、MC与TGF-β1表达水平积分、β-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率与TGF-β1表达水平积分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0.941,0.942,0.897,P<0.05)。结论 MC肾组织浸润与小儿HSPN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可能机制为MC及其分泌的β-类胰蛋白酶、TGF-β1共同参与小儿HSPN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2):125-128]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细胞病理学分析在儿童难治性肺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5年1月-2015年12月因难治性肺炎在江西省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102例患儿及35例对照组因支气管异物取出术后1周在江西省儿童医院呼吸科复查支气管镜儿童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使用液基细胞学沉降法进行病理分析。结果102例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位数71%;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中位数0.45%;巨噬细胞百分比中位数32.5%;肥大细胞百分比中位数1.0%;淋巴细胞百分比中位数22.5%;找到菌丝1例(霉菌性肺炎);支气管异物1例,其嗜酸性粒细胞为15%。35例(其中包括1例为102例难治性肺炎组中的支气管异物患儿)对照组儿童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位数2.0%;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中位数0.0%;巨噬细胞百分比中位数92.5%;肥大细胞百分比中位数0.5%;淋巴细胞百分比中位数6.5%;其中难治性肺炎组与对照组相比: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有显著差异(P0.05);而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病理学分析有助于临床进一步明确儿童难治性肺炎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4.
无痛纤维支气管镜对喘息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无痛纤维支气管镜对喘息性疾病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喘息性疾病的病因诊断率。方法对在本院住院的喘息≥4周或1 a内因反复喘息≥3次、年龄为2个月~14岁经常规治疗无效或效果欠佳的54例患儿进行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喘息性疾病的病因。结果直视镜下支气管内膜感染15例(占28.0%),6个月以上各年龄段均有分布;支气管异物13例,其中>1~3岁8例;气管支气管软化9例,其中6个月以内7例;呼吸道狭窄9例,其中右耳廓畸形合并气管下段狭窄1例,鸡胸、多指畸形合并右气管狭窄及弯曲畸形1例;呼吸道畸形5例;支气管内膜结核、声门下乳头状瘤、声门部血管瘤各1例。结论对于喘息性疾病患儿在常规治疗欠佳的情况下,应尽早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以排除支气管先天畸形、异物、肿瘤等,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儿科有些患儿反复咳嗽喘息,迁延不愈,而常规胸片,甚至肺部薄层CT,以及血、痰检查均难以明确病因,从而导致治疗效果差,给患儿带来痛苦,给患儿家属及社会造成沉重经济负担,如何对这些患儿进行更好地诊治是儿科呼吸科临床医师一道难题.电子支气管镜(bronchovideoscope)最早应用于临床是上世纪80年代,在儿科中的应用起步较晚,但发展却越来越快,为儿科诊治呼吸道疾病提供了新的手段[1].现就我院2007年4月至2009年3月间共354例患儿支气管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支气管镜对儿科呼吸道疾病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细菌培养在小儿肺部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1年2月因肺部感染住院的80例患儿的痰和BALF进行普通细菌培养,并对两种标本的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80例患儿BALF细菌培养中检出草绿色链球菌72例次(90%),奈瑟氏菌41例次(51%),肺炎链球菌11例次(14%),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次(4%),大肠杆菌3例次(4%)。与痰培养结果比较,BALF中检出草绿色链球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ALF培养中肺炎链球菌阳性率(14%)明显高于痰培养(4%)(P<0.05),且只有BALF培养中检出了大肠杆菌。结论:BALF细菌培养对小儿肺部感染的病原菌明确具有一定作用。由于BALF细菌培养直接取材于病变部位,能为临床提供相对可靠的诊治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电子支气管镜在小儿气道发育异常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本院住院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先天性喉喘鸣、喉炎病儿,年龄在2个月-10岁,经常规治疗无效或者效果欠佳,进行无痛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并将47例气道发育异常患儿的检查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拓宽临床思维。结果直视镜下气道狭窄13例,气道畸形(偏离正常解剖位置)12例,气管支气管软化症9例,会厌软骨软化5例;腺样体肥大6例,血管瘤及气管食管瘘各1例。结论对于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婴幼儿喘息、喉炎、喉喘鸣患儿在常规治疗欠佳的情况下,应尽早进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除外气道发育异常,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