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32.
目的 观察康复医学科住院脑出血(ICH)患者并发肺部感染(LI)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ICH患者118例,结合临床表现和肺部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LI63例,随后将118例患者分为LI组(63例)和非LI组(55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瘫痪侧别、ICH部位及类型、并发症情况(有无气管切开、尿路感染等)、认知及意识障碍情况、吞咽障碍情况、瘫痪上下肢运动功能等临床资料,并在入院第2日清晨完善血白蛋白、钠、钾、钙、镁等检查。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ICH并发LI的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程、瘫痪侧别、出血部位及类型、气管切开、尿路感染、认知障碍、吞咽障碍、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血白蛋白、钠、钙、镁可能与ICH患者LI发生有关(P<0.05);回归分析显示右侧瘫痪[OR(95%CI)=10.013(1.757,57.052), P=0.009]、双侧瘫痪[OR(95%CI)=17.170(1.092,269.844),P=0.043]、蛛网膜下腔出血[OR(95%CI)=41.817(1.208,1447.233), P=0.039]、尿路感染[OR(95%CI)=35.274(3.606,345.048), P=0.002]、血镁[OR(95%CI)= 0.000(0.000,0.143), P=0.018]与ICH并发LI有关。 结论 右侧瘫痪和双侧瘫痪、蛛网膜下腔出血、尿路感染是ICH患者并发LI的独立危险因素,血镁水平正常范围内偏高则可减少LI的发生。  相似文献   
33.
基于传统互模糊熵,结合分数阶微积分提出分数阶互模糊熵(C-FFuzzyEn),并基于该算法分析混沌耦合系统的同步性,进行健康对照者和癫痫患者不同脑区脑电信号的耦合性对比。结果表明,与传统互模糊熵相比,C-FFuzzyEn提高了不同耦合度模型的区分能力;与健康对照者相比,癫痫患者在癫痫发作时不同通道脑电信号之间C-FFuzzyEn较小,与癫痫发作时各神经元同步放电现象相吻合;相比互模糊熵,C-FFuzzyEn区分健康对照者与癫痫患者脑区之间脑电信号同步性的效果更好。C-FFuzzyEn可应用于脑电信号等神经电生理信号的同步性分析。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膝部损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对股四头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3例单侧膝部损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膝屈曲30°,记录最大伸展等长收缩(MIVC)时的力矩,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和股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结果 在患侧膝屈曲30°膝最大伸展MIVC时的力矩,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和股直肌的平均肌电值(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均低于健侧(P<0.01);健侧股外侧肌的AEMG、MPF大于股内侧肌、股直肌(P<0.01或P<0.05), 股直肌大于股内侧肌(P<0.05);患侧股直肌的AEMG、MPF大于股外侧肌、股内侧肌(P<0.01或P<0.05);股外侧肌大于股内侧肌(P<0.05).结论 sEMG能够定量评价膝部损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肌肉功能.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患肢肌力及股四头肌受累肌肉活动水平显著降低,股直肌可能受影响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上肢位及椅子高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下肢负重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分别在双手叉握(GA)及双手交叉胸前(CA)两种上肢位及两种不同高度的椅子(高椅及标准椅)上完成坐-站转移测试,采用AL-080型步态与平衡功能训练评估系统对受试者完成坐-站转移的时间、双下肢负重、双下肢负重不对称性(IOA)及人体重心点(COG)在冠状面上的摆动幅度(COGX)进行测量,探讨其不同差异。结果:姿势GA时,除坐-站转移所需的时间外,健足平均负重、患足平均负重、IOA及COGX与姿势CA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椅子上完成坐-站转移时,与标准椅子相比较,健足平均负重、患足平均负重及IOA无明显差异,而坐-站转移所需时间以及COGX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脑卒中偏瘫与右侧偏瘫相比较,坐-站转移所需时间、患侧下肢负重、健侧下肢负重、IOA及COGX均无差异(P〈0.05)。结论:不同上肢位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的下肢负重及稳定性;椅子高度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早期坐-站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44例亚急性不能独立完成坐-站转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2例,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辅助下坐-站转移训练;观察组患者采用患足置后下辅助坐-站转移训练。训练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AL-080平衡功能评估系统测试2组患者训练前后坐位静态下压力中心点的轨迹长(SLsi)、坐位稳定极限下压力中心点的最大面积(SAsi)、训练后独立完成坐-站转移时间(T)、双下肢负重差异(ALD)、足底压力峰值(Fmax)以及站立静态下压力中心点的轨迹长(SLst)、站立稳定极限下压力中心点的最大面积(SAst)。结果:训练2周后,2组SLsi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SAsi及BBS评分均较训练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 观察组完成坐-站转移所需的时间、健侧下肢负重及AL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侧下肢负重、Fmax及动态SAst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SLs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坐-站转移训练能更好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提高,且采用患足置后下坐-站转移训练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7.
目的 分析恢复期脑出血(ICH)患者住院期间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恢复期ICH患者126例,入院时完善血常规、凝血象、D-二聚体及瘫痪侧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根据下肢静脉彩超表现,将其分为伴DVT组(21例)和不伴DVT组(105例)。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ICH并发DVT的影响因素,将多因素分析有意义的计量指标利用ROC曲线进行效能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年龄、ICH治疗方式、留置尿管、异物置入、下肢肌张力、D-二聚体(D-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下肢肌张力升高[OR(95% CI)=7.564(1.313~43.571),P=0.024]、D-D[OR(95% CI)=1.805(1.151~2.828),P=0.010]与恢复期ICH患者DVT的发生有关;ROC曲线分析表明,恢复期ICH发生DVT时,D-D的曲线下面积为0.768(P<0.05),相对应的95% CI为0.684~0.839。D-D的最佳截断值为0.68时,对恢复期ICH发生DVT的诊断灵敏度为95.24%,特异度为48.08%。结论 下肢肌张力升高是恢复期ICH患者发生DVT的保护性因素;D-D则是恢复期ICH患者并发DVT的危险因素,且对其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不同足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稳定性及下肢负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6例(实验组)和健康人36例(对照组),2组受试者均需在双足(BF)踝背屈10°、BF踝背屈10°时患足置后(PFP)或非优势足置后(UFDP)、BF踝背屈10°时健足置后(NPFP)或优势足置后(DFP)3种足位下完成坐-站转移测试,采用AL-080型步态与平衡功能训练评估系统对受试者完成坐-站转移的时间、双下肢负重差异(ALD)、人体重心点(COG)在冠状面上的摆动幅度(COGX)进行测量,探讨其不同差异。 结果BF踝背屈10°时,除坐-站转移所需的时间外,健足平均负重[(59.12±2.71)%]、患足平均负重[(40.88±2.71)%]、ALD[(18.24±5.41)%]及COGX[(3.58±0.76)cm]与PF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PFP时,上述所有指标与PF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F踝背屈10°时各指标比较,除坐-站转移所需时间外,剩余指标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UDEP比较,BF踝背屈10°时所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高或降低(P<0.05),DFP时,除坐-站转移所需时间外,剩余指标与UDFP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种足位下所有指标与实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FP时(r=0.753、P=0.00)、BF踝背屈10°时(r=0.798、P=0.00)、NPFP时(r=0.814、P=0.00)ALD与COGX之间呈高度正相关性,对照组UDFP时(r=0.764、P=0.00)、BF踝背屈10°时(r=0.824、P=0.00)、DFP时(r=0.838、P=0.00)ALD与COGX之间亦呈高度正相关性。 结论不同足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稳定性及下肢负重的影响较大,患者双下肢负重的对称性越高,其姿势稳定性越好。  相似文献   
39.
吞咽与吞咽障碍的表面肌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吞咽是由大脑皮质及皮质下中枢控制,多对神经和多组肌肉共同参与的一种复杂反射。表面肌电(sEMG)在一定程度上能实时反映吞咽及吞咽障碍的神经肌肉功能状态,可用于吞咽与吞咽障碍的检测及康复疗效评定。  相似文献   
40.
表面肌电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功能评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检测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4例,按照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为轻度疼痛组(A组)和中重度疼痛组(B组),分别采集两组患者在完成自身重量的腰部竖脊肌等长负荷测试和踝跖屈最大角度自身重量的腓肠肌等长负荷测试时健、患侧L5~S1水平竖脊肌和腓肠肌内侧头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平均肌电值(AEMG)和中位频率的斜率(MFs)。结果两组患者患侧腰部竖脊肌和腓肠肌内侧头AEMG较健侧均有降低(P<0.05),患侧MFs绝对值较健侧升高(P<0.05); 组间比较,B组患侧两组肌肉MFs绝对值均较A组增大 (P<0.05);B组健/患侧肌肉AEMG比均大于A组(P<0.05),但MFs比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表面肌电图可以作为一种无创检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和下肢神经肌肉功能状态的工具;踝跖屈最大角度自身重量的腓肠肌等长负荷测试可以作为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神经肌肉功能状态的方法之一;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主观疼痛感程度不同时,双侧腰部竖脊肌和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的失衡程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