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Bamford分型(OCSP)各亚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分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52例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OCSP分型和颈动脉斑块彩超检查结果。结果颈动脉斑块彩超检出率69.08%,其中不稳定斑块31.43%,105例颈动脉斑块检出者中脑梗死类型主要为腔隙性梗死(LACI)61.9%。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对颈动脉彩超有斑块检出者应尽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2.
TCD评估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TCD评估大脑中动脉(MCA)区脑梗死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对35例经头颅磁共振证实的MCA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和30例健康对照组行TCD检查。结果病例组患侧MCA流速低于健侧,两侧MCA流速比值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病例组患侧与健侧大脑前动脉(ACA)流速比值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病例组双侧大脑后动脉(PCA)流速比值跟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所有病例组患侧MCA脉动指数减低(P<0.001)。结论TCD提供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部分反映MCA病变后的侧支循环情况,MCA区脑梗死后侧支循环代偿以ACA为主。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及相关性,探讨两指标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分别用免疫比浊法和ELISA法测定5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38名健康对照组血清hs-CRP、LDL-C水平,进行对照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血清hs-CRP、LDL-C 水平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且缺血性脑卒中组hs-CRP与LDL-L呈正相关(r=0.46437,P<0.05).结论 脂质过氧化和炎症反应可能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联合检测LDL-C和hs-CRP的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其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93例确诊的ACI患者均接受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测量左右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测量结果分为有CAS斑块组(60例)和无CAS斑块组(33例);将患者CAS程度分为0~4级。采用循环酶法检测两组ACI患者血浆Hcy水平,对血浆Hcy水平与CAS的斑块及其硬化程度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老年ACI患者有CAS斑块组血浆Hcy浓度[18.83(15.20~24.03)μmol/L]明显高于无CAS斑块组[12.30(9.70~15.10)μmol/L](P<0.05);且有CAS斑块组高Hcy血症发生率(36.67%)较无CAS斑块组(12.12%)显著增高(P<0.05)。CAS程度:0级组、1级组分别与3级组,0级组、1级组、2级组分别与4级组的血浆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5)。结论老年ACI患者中,CAS斑块形成可能与血浆Hcy水平升高有关;CAS程度愈高,其相关性愈大。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联合检测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04例脑梗死患者,设106例对照组,测定血清LP-PLA2和CRP水平,分别比较两组间二者水平的差异;脑梗死组完成颈动脉彩超和头颅MRI检查,依据颈动脉彩超结果 ,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依据头颅MRI结果,分为小面积梗死组、中面积梗死组、大面积梗死组,比较不同性质斑块组间、不同面积梗死组间LP-PLA2和CRP水平的差异;最后研究脑梗死组LP-PLA2水平和CR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LP-PLA2和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血清LP-PLA2和CRP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脑梗死患者面积越大,LP-PLA2和CRP水平越高(P<0.01),且脑梗死患者LP-PLA2和CRP水平呈正相关(r=0.334,P=0.001).结论 联合检测LP-PLA2和CRP水平有助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和梗死面积的判断.  相似文献   
26.
目的应用MRI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成像。方法应用动脉内膜损伤和高胆固醇饮食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采用多种序列对实验动物动脉血管进行成像,并与病理相对照。结果成功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MR图像T1WI、T2WI、PDWI表现为兔动脉管壁增厚,斑块呈等信号、高信号或低信号,与病理切片检测结果符合率较高;MR能够发现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并可协助分析其成分。结论 MR可以检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斑块,亦可能对斑块定性分析有帮助。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不伴高血压病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 CMB)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7月在苏州市立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1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压水平均正常,收集患者基本资料。依据头颅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SWI),分成CMB组35例和非CMB组66例,先对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进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患者发生CMB的独立危险因素。对35例CMB患者按CMB部位分为单纯脑叶组19例,单纯深部组11例,比较两组危险因素的差异。并依据TOAST分型,比较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型脑梗死患者和小动脉闭塞(small-artery occlusion, SAO)型脑梗死患者发生CMB的差异。结果 CMB组与非CMB组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两组年龄、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  相似文献   
28.
多发性硬化(MS)是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的自身免疫性脱髓鞘性疾病。至今对其反复复发缓解的机制所知甚少。我们通过检测MS患者不同时期的系列血清标本对神经髓鞘类抗原的特异性识别反应谱,以探索MS患者的抗原表位扩展(epilope spreading)及与病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区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状况对病情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65例MCA供血区域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 d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法MRA)检查;分别在发病3 d内、3个月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MCA区脑梗死患者TCD检查显示:40例患者有大脑前动脉(ACA)代偿,9例患者有大脑后动脉(PCA)代偿,13例患者既有ACA又有PCA代偿;Tof法MRA检查显示:24例患者有同侧PCA优势(DIPCA)现象.既有ACA又有PCA代偿的患者发病3 d内、3个月时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ACA代偿患者与PCA代偿患者,而ACA代偿患者又显著低于PCA代偿患者(均P<0.01).有DIPCA现象的患者发病3 d内、3个月时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无DIPCA现象的患者(均P<0.05).结论 MCA区脑梗死患者中,侧支循环状况好的患者病情相对轻,预后较好.前循环代偿较后循环代偿、有后循环代偿较无后循环代偿患者的病情轻、预后好.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比较神经髓鞘和脱脂神经髓鞘诱导多发性硬化(MS)T淋巴细胞系(TCL)对11种神经髓鞘成份的增殖反应。方法 以2种人神经髓鞘在体外二次致敏,诱导MS-TCL和正常人TCL,用MBP、PLP及其合成多肽等抗原检测PTL的增殖反应。结果 与非脱脂TCL相比,脱脂髓鞘使MS组的免疫反应性显著改变。尤其对PLP6种多肽反应性的改变有统计学差异,总平均阳性孔比较P<0.001(3.41±4.83 vs 5.49±5.31)。结论 髓鞘脱脂使MS组增殖反应显著增加,二组的差别更明显。提示在髓鞘脱脂方面MS和正常人反应的异质性,此点对理解MS的病理机制可能很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