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171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生酮饮食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生酮饮食(KD)在难治性癫癎患儿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KD治疗的难治性癫癎患儿22例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期为12周.男16例,女6例.22例患儿中,婴儿痉挛症13例,Lennox-Gastaut综合征4例,Dravet综合征2例,未分类者3例.按照Johns Hopkins方案的改良方法 配制KD.每天监测尿酮体确保酮症状态;记录发作频率和形式以确定起效时间,通过Engel分级评估疗效,KD引入前、引入第4周、引入第12周行血液生化检查并判断KD对难治性癫癎患儿血糖和血脂的影响,监测并处理患儿不良反应.结果 所有病例至少予KD治疗2周,19例至少完成4周,10例至少完成12周.16例患儿出现癫癎缓解,均于3周内(1~15 d)起效,第1周尤为明显.8例发作曾完全控制,均于5周内(1~32 d)发生.达Ⅰ、Ⅱ级疗效者分别占36.4%(8/22例)、22.7%(5/22例).性别、年龄、治疗前病程、病因和不同分型对疗效无明显影响.尽管血糖于KD引入第4周时较基础值明显升高,但仍维持在正常范围;三酰甘油和胆周醇于KD引入第12周时较基础值明显升高,超过或接近正常值高限.不良反应主要为可耐受的消化道症状和代谢紊乱.结论 KD具有起效迅速、有效率高、不良反应轻微等特点,是一种可行的抗癫癎方式.  相似文献   
92.
内质网应激反应介导反复高热惊厥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凋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反复高热惊厥(FS)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及内质网分子伴侣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和内质网促凋亡因子半胱氨酸蛋白酶-12(Caspase-12)表达的改变,探讨内质网应激反应在热性惊厥后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8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反复FS组,每组40只.采用反复热水浴诱导大鼠FS,隔日诱导1次,共10次.应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TUNEL)检测凋亡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蛋白印记(Western blot)和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反复FS后3、6、12、24,48 h和对照组大鼠海马内GRP78及Caspase-12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反复FS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反复FS组大鼠TUNEL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加,于惊厥后24 h达高峰.Hoechst染色可见其凋亡细胞的核浓缩和核碎裂.Western blot显示反复FS组大鼠3、6、12 h海马内GRP78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表达高峰在FS后6 h.GRP78 mRNA的表达时相改变和高峰出现时间与蛋白表达类似.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其GRF78蛋白广泛分布于海马内各个区,与对照组分布相同.FS后12、24和48 hCaspase-12活性片段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多,24 h达峰值.12,24、48 h Caspase-12 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4 h达高峰.免疫荧光双标记显示Caspase-12活性片段阳性细胞大多为神经元,并与TUNEL染色共定位,表现为核浓缩和核碎裂.结论 Caspase-12介导的内质网应激凋亡途径参与了反复FS导致的神经元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93.
目的 研究1例因常染色体SURFl基因新突变所致Leigh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的特点。方法 提取患儿外周血白细胞DNA,先进行线粒体基因热点突变的筛查,然后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SURFl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序列,进行正反向序列测定以检测突变。103名无关健康个体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患儿从1岁2个月起出现进行性运动智力倒退,无力,喂养困难,2岁3个月时死于呼吸衰竭。其兄临床经过类似,2岁时死亡。线粒体基因筛查排除8993C〉T、3243A〉G、8344A〉G突变。SURFl基因序列测定显示该患者存在复合杂合性缺失,分别为外显子7第622位缺失A(622delA)和第653~654位缺失CT(653-654delCT)。结论 SURF1基因参与调控细胞色素C氧化酶复合物的组装,而细胞色素C氧化酶复合物缺陷是导致Leigh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发现了SURFl基因622delA以及653-654delCT两个杂合性缺失为2个新突变,明确了患者的病因,并进一步充实了人类Leigh综合征致病基因库,将有助于今后Leigh综合征家系的遗传咨询。  相似文献   
94.
甲基丙二酸尿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致多系统损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甲基丙二酸尿症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甲基丙二酸尿症中的特殊类型,对5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本症的临床表现、生化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进行尿有机酸分析,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确诊后给予钴胺素、左旋肉碱、甜菜碱等药物治疗,予以长期随访。结果 5例患儿(男2例,女3例)起病年龄3个月~13岁。4例表现为进行性智力运动障碍伴蛋白尿、血尿,1例因肌肉酸痛就诊,伴抽搐2例,伴周围神经损害2例,肝功异常2例。5例患儿尿甲基丙二酸为29.4~805.9mg/g肌酐(正常对照为0.2~3.6mg/g肌酐),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42.5~215.22μmol/L(正常对照5~15μmol/L),均明显增高,血浆游离肉碱浓度下降。经维生素B12左旋肉碱治疗后,患儿尿甲基丙二酸浓度明显下降,经甜菜碱治疗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逐渐降低。结论 甲基丙二酸尿症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导致多系统损害,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对不明原因的脑病、周围神经病、肾损害等多脏器损害患者,应尽早进行尿有机酸分析等特殊检查,对于甲基丙二酸尿症患者应进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测定。  相似文献   
95.
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症状,也是儿科门诊特别是急诊最常见的主诉,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热时如何使用解热镇痛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发热儿童何时使用解热镇痛药,如何正确使用,在一些疾病或状态下如何使用,解热镇痛药的不良反应及处理等。为了规范解热镇痛药在发热患儿中的合理使用,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等学术机构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了本专家共识(解热镇痛药无效的发热,不在本文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96.
线粒体胃肠肌病二例的临床与病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报道2例以胃肠道功能异常和肌无力为主要表现的线粒体病,探讨本病的诊断规律。方法 2例男性患者分别为13岁和6岁,在6岁和4岁5个月时起反复出现胃肠道症状和持续性肌无力,无眼外肌瘫痪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头颅CT和MRI检查无异常,对2例患者进行肌肉活检和线粒体基因检查。结果 肌肉活检证实2例患者的骨骼肌存在大量典型的不整红边纤维和琥珀酸脱氢酶深染的肌纤维,肌纤维内糖原和脂肪滴增多。电镜检查显示肌纤维内出现大量巨大线粒体,部分线粒体内出现环状排列的嵴或类结晶包涵体,肌纤维内糖原和脂肪滴增多。基因检查示2例患者分别存在线粒体基因3243点突变和3271点突变。结论 胃肠道功能异常和肌无力可以作为主要临床症状组合出现在线粒体病中,由于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同于以前报道的线粒体脑肌病,应诊断为线粒体胃肠肌病,可能属于线粒体病一个新的临床病理亚型。在寻找儿童慢性胃肠功能异常的病因时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97.
秦炯 《现代养生》2013,(20):8-9
癫痫是一种慢性脑部疾患,从婴儿期至老年期均可发病。目前癫痫的患病率为5%。~10%,儿童阶段是癫痫的高发期。对于癫痫病的治疗,社会上还存在不少不正确的认识,甚至认为是不治之症。但是,如果能规范治疗,大约七成患儿可以彻底治愈。为促进对癫痫患者科学合理的治疗,争取获得满意的预后,增加社会对本病的认知度,中国抗癫痫协会已连续7年倡导"国际癫痫关爱日"活动。今年国际癫痫关爱日的主题是"实现梦想,根治癫痫,从‘遵医嘱,记日志’开始"。作为癫痫患儿的家长,尤其要坚持为患儿记录发病、用药的详细情况。  相似文献   
98.
2010年全国小儿神经高级研讨会暨北大国际小儿神经论坛于2010年11月19-22日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召开.会议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联合主办,北京中健正大医学技术中心承办.会议就临床常见、疑难疾病的诊疗问题进行讲座、指南解读,组织相关专题研讨.主要议题包括抗癫药物的儿科适应证及热性惊厥、癫持续状态、化脓性脑膜炎、脑卒中、智力障碍/发育迟缓等常见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思路/流程、治疗策略/路径等.  相似文献   
99.
Leigh综合征患儿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突变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国人Leigh综合征患儿的发病机制,并对已知的部分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突变进行分析。方法对1992-2006年收集的来自我国28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的145例Leigh综合征患儿进行病因学分析。在排除SURF1基因和线粒体基因T8993G、T8993C、A8344G、A3243G四个位点突变后,对80例患儿的丙酮酸脱氢酶E1α亚单位基因(PDHA1)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9个线粒体DNA突变位点(G13513A、A13084T、T10158C、C11777A、T10191C、T14487C、T12706C、9537insC和T9176G)进行突变筛查。另对23例A3243G线粒体DNA突变阳性的患儿进行SURF1基因的分析。结果80例患儿中仅1例携带PDHA1基因突变,为214位点C〉T转换,导致PDHA1蛋白第27位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半胱氨酸。而64例患儿其他9个线粒体DNA突变位点筛查均为阴性。在23例携带线粒体DNAA3243G突变的患儿中,6例携带SURF1基因G604C杂合性变异。结论由于Leigh综合征病因复杂多样,使突变分析难于获得阳性结果。为缩小突变筛查的范围,明确Leigh综合征患儿的病因,亟待建立适用于临床检测应用的线粒体呼吸链酶学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0.
患儿女,9岁,因"进行性行走姿势异常8年,行走困难6年"入院.患儿1岁开始走路时发现行走姿势异常,腹部前凸,未予诊治.6年前(3~4岁)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伴肢体无力,行走时双下肢屈曲,双足内旋,以右侧明显,易摔跤.渐加重,在1年内发展至小能独走,经按摩康复治疗后好转,能独走最多约3m.但病情仍进行性加重,近半年不能独走,能独坐,双上肢不能持萤,但日常生活不受影响.患儿姿势异常于立位时明显,睡眠时不能完全消失,平卧位腰部不能接触床面,双下肢不能伸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