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8篇
基础医学   60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高校的任务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近年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多次重申,高等院校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创造知识和物化知识的基地。因此,针对国家赋于高校新的功能,高校教师只有认清科技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才能为完成高校的光荣使命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2.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间充质干细胞,观察采用不同的换液频度与细胞增殖和生长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6-03/11在辽宁医学院解剖学实验室完成。①选取正常健康产妇顺产或剖宫产的新生儿脐带,由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②根据更换细胞培养液时间的不同,分为接种后每24h,48h,72h更换培养液组。③无菌条件下将脐带用预热的磷酸盐缓冲液充分洗涤去血渍,从脐静脉一端插入留置针,用预热的磷酸盐缓冲液冲净静脉腔血,止血钳夹闭另一端,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细胞,取消化30min的细胞悬液进行贴壁培养,以1×108L-1密度接种于24孔培养板中,每孔的细胞数和培养液量相同,按实验设计分组的时间方法更换培养液。④各组自培养24h开始,每天分别取各组细胞4孔,以噻唑蓝比色法测定生长曲线。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分离的细胞进行表面抗原鉴定。结果:①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原代培养1周,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传代培养2h细胞开始贴壁变形,24h基本完成贴壁,48h可见部分已贴壁的细胞开始分裂增殖,细胞形态多样,呈椭圆形、梭形、三角形等。5~7d贴壁细胞可见多核的成纤维细胞样。在细胞生长增生过程中,接种后每24h更换培养液组细胞增殖明显,生长状态均最好;接种后每48h更换培养液组次之;接种后每72h更换培养液组细胞增殖较慢,细胞生长状态也较差。②生长曲线:接种后每24h更换培养液组的细胞生长增殖较快,比接种后每48h及72h更换培养液组达到的同样细胞数平均提前2~3d(P<0.05);接种后每48h及72h更换培养液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特性:免疫细胞化学分析显示CD166呈阳性,vWF呈阴性。结论:胶原酶消化法体外分离获得的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细胞数量高、活性佳。更换培养液的频度不同,细胞的增殖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时间不同,接种后每24h更换培养液更有利于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生长和纯化。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去透明带方法的选择对小鼠早期胚胎体外培养的影响。方法用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与人绒毛促性腺激素(hCG)对小鼠进行超数排卵后,取单细胞阶段受精卵,将其分为酸性台式液去透明带组(台式液组)、0.5%链霉蛋白酶去透明带组(链霉蛋白酶组)以及未去透明带组。体外培养,分别观察三组单细胞受精卵分裂为2-细胞受精卵的卵裂率。结果台式液组、链霉蛋白酶组与未去透明带组的第一次卵裂率分别为65.1%、66.7%、66.1%,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50〉P〉0.900)。结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用酸性台式液去透明带与0.5%链霉蛋白酶去透明带后受精卵均能进行正常分裂,此两种处理方法对受精卵早期发育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地黄多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样细胞过程中对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以大鼠BMSCs为研究对象,取P3~P5代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与地黄多糖诱导组(RGP组),诱导后连续培养7d。以免疫细胞化学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诱导后0、1、3、7d各时点Notch1、Jagged1蛋白和Notch1胞内段NICD蛋白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Notch信号通路相关分子mRNA。结果 免疫荧光法检测显示,RGP组与CON组比较各时点Notch1蛋白表达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时间变化Notch1蛋白表达阳性率逐渐降低;Jagged1蛋白阳性细胞率从诱导结束0d到诱导后1d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1d到7d显著下降,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ON组与RGP组各时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与免疫荧光检测结果相似。Real-time PCR检测显示,RGP组Notch1 mRNA随时间变化表达下降,Presenilin1表达先降低后略有回升,Hes1表达下降,Mash1表达升高,Jagged1表达先升高后降低,各时点与CO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地黄多糖在诱导BMSCs向神经样细胞分化过程中抑制Notch1蛋白的表达,并影响Notc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65.
通过研究年龄对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成骨分化的影响,从而为临床寻找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不同年龄段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培养,并保留贴壁细胞传代,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检测其增殖活性,诱导后茜素红染色,钙离子浓度测定。结果显示,传代细胞的增殖速度比原代细胞快,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诱导条件下,各年龄组均出现矿化结节,但钙离子浓度随年龄增加而降低。本实验提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但各年龄段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过体外增殖、诱导后均可满足临床应用中不同患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g1(ginsenoside Rg1)对缺氧复氧BMS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 方法 实验分为BMSCs正常对照组、BMSCs缺氧复氧组(Model组)、人参皂苷Rg1 1×10-7、1×10-6 、1×10-5 mol/L处理组、尼莫地平2.5×10-7 mol/L处理组(阳性对照组)。各组分别于缺氧复氧12h前加入完全培养基(正常对照组、Model组)、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g1各处理组)、尼莫地平(阳性对照组)。建立缺氧复氧BMSCs模型。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的细胞凋亡率,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技术定性定量检测各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Bcl-2、Bax的表达情况。 结果 TUNEL结果显示,BMSCs正常对照组未见明显凋亡细胞,Model组可见明显的凋亡细胞,与Model组比较,其余各处理组凋亡细胞数量均减少,以人参皂苷Rg1(1×10-5mol/L)组最为明显。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结果显示,BMSCs正常对照组可见少量的PCNA 、bcl-2、bax表达;Model组的PCNA 、bcl-2的表达减少,但bax的表达显著增高,bcl-2/bax比值降低;与Model组比较,人参皂苷Rg1各组PCNA 、bcl-2表达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高,而bax表达呈现相反的趋势,bcl-2/bax比值增高,以Rg1 (1×10-5 mol/L)组最为明显。 结论 人参皂苷Rg1预处理对缺氧复氧BMSCs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bax的表达,上调PCNA 、bcl-2的表达,抑制BMSCs凋亡和促进BMSCs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67.
背景:在构建种子细胞与载体材料的复合体时,种子细胞的接种密度是影响复合体成骨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关于种子细胞的接种密度认识尚不统一.目的:构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基质明胶复合体,观察构建复合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最适接种密度.方法:体外单层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不同的细胞密度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到异种骨基质明胶上,构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基质明胶复合体,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在骨基质明胶中的黏附生长情况.制备SD大鼠双侧桡骨骨干5 m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成4组,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基质明胶复合体修复骨缺损,所用的接种细胞密度分别为1×108 L-1、5×108L-1、1×109L-1、5×109L-1.各组于第2,4,8,12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大鼠的术肢活动情况,X射线放射学、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测方法,对骨缺损的修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4种细胞密度与骨基质明胶复合培养24 h,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基质明胶上的黏附率随着细胞接种密度的增高而增高,当密度为1×109L-1时,黏附率最高为(76.00±2.94)%,继续增加细胞密度其黏附率反呈下降趋势.复合培养7 d,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材料上均有细胞黏附生长.X射线放射学评分显示,同一组别8,12周评分均高于2周评分(P<0.01):第4,8,12周1×109L-1组与5×109L-1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均高于其余两组(P<0.01).组织学评分结果表明,同一组别8,12周评分均高于2周评分(P<0.01).结果提示,在构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基质明胶复合体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密度维持在1×109L-1最佳.  相似文献   
68.
目的 采用两种方法制备饲养层细胞,对比观察培养效果,求得最佳培养方法,以期实现其有效利用。方法 取大鼠胚胎分离成纤维细胞,分别采用细胞悬液法和胰酶消化植块培养法对其进行培养。在生长细胞形态,活细胞百分率等方面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胰酶消化植块培养法在细胞获得量、细胞活力和贴壁细胞的形态上均优于常规的细胞悬液法,且操作简单,速度快。结论 胰酶消化植块培养法是一种能够获得高成活率、高收获量、细胞形态和生长状况良好的体细胞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69.
人体解剖学小班授课的优缺点初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人体解剖学作为医学基础课程中的主要课程,是一门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学科。人体解剖学存在着丰富的教学内容、庞大的专业名词与有限的教学时数之间的矛盾、教师高效率教学与学生低效率学习理解之间的矛盾、社会对人才能力高要求与学生被动学习方式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阻碍了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根本提高。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的需要,解剖教研室积极探索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即小班授课,边理论边实践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方式在2003年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生中率先执行,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合格率由总体平均的75%提高到84%,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小班授课的优缺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0.
转基因技术常用的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外源基因通过一定载体转入靶细胞内的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 (GenetransferorGenetrans form )。近十余年来 ,人们广泛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进行转基因工作 ,旨在进一步解释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 ,探讨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新途径。转基因技术一般包括①目的基因获得 ;②将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内 ;③检测目的基因在靶细胞内表达水平三个重要环节[1] 。因此 ,如何判断外源基因是否导入靶细胞内 ,靶细胞的表达产物是否具有生物效应是转基因技术的重要一环。本文仅就目前常用的有关转基因技术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