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1篇
神经病学   35篇
综合类   1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对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进行分析,以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实质。方法:来源于1983-07-01/2003-06-01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和住院诊断为抑郁症,无严重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疾病,既往至少有一次躁狂发作的患者235例。359名对照组为患者的朋友、同事及领居,与研究对象无血缘关系。以双相抑郁症患者为先证者,采用自行编制的精神病家系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及一级亲属所有成员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发作特点及次数、自杀情况),由两名主治医师或以上的研究人员对每一家系进行调查。由两名研究人员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发作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双相抑郁标准对每一患者进行再诊断。对所有先证者及一级亲属中有自杀行为者进行面检(面检率>95%);对无自杀行为的一级亲属则进行信函调查(54%)及面检(46%)。已死亡及不能进行面检者的资料由一两名一级亲属提供有关情况填写调查表。观察双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用医学遗传数学方法中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完成家系调查的共209例,其中可纳入分析的共184例(男68例,女116例),对照组共359名(男134名,女225名)。经分离分析表明本组双相抑郁症自杀行为不符合单基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不符合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亦不符合性连锁遗传;双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50.15±9.7)%;一级亲属自杀行为预期发病率为1.38%,实际发病率为1.27%,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u=0.3056,P>0.05)。结论:双相抑郁症自杀行为遗传方式符合多基因遗传。根据多基因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应注意对有自杀行为的双相抑郁症患者及其亲属加以监测,以防止自杀的发生。  相似文献   
32.
目的了解无锡市各类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应用标准化工具,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无锡市5000户(城乡各2500户)15岁及以上人群11940人进行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结果各类精神障碍总患病率17.25/1000,现患病率15.24/1000,其中精神分裂症最高,为4.02/1000,其次是精神发育迟滞2.76/1000,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2.01/1000,阿尔茨海默病1.93/1000,酒精依赖1.09/1000,情感性精神障碍0.92/1000。男性总患病率19.89/1000,女性14.65/1000,差异有显著性(χ2=4.843,P<0.05)。精神分裂症现患病率城区(4.86/1000)高于农村(3.34/1000),但差异无显著性。药物依赖城市(1.12/1000)高于农村(0.00/1000),差异有显著性(χ2=7.382,P<0.01)。精神发育迟滞城市(1.12/1000)低于农村(4.10/10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9.514,P<0.01)。结论精神障碍是一类常见病,其总患病率有增高趋势,严重影响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应列为社区医疗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硫化氢(H2S)、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FA)和维生素B6(VitB6)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检测6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浆H2S、Hcy、FA及VitB6水平.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H2S水平与Hcy、FA和VitB6水平的相关性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单纯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其他类型精神分裂症的异同.方法对35例单纯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5例其他类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做修订韦氏记忆量表(WMS-RC)评定记忆功能,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估执行功能,并进行比较.结果单纯型精神分裂症患者韦氏记忆量表测验总记忆商数为(100.00±15.40)分,其他类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总记忆商数为(79.46±15.70)分,两者差异存在显著性(P <0.01);但两组的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成绩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单纯型精神分裂症记忆功能损害相对其他类型较轻.  相似文献   
35.
早发型和晚发型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效应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早发型和晚发型情感性障碍间是否存在遗传效应的差异,对同时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情感性障碍诊断标准的180例患者,以30岁为界,划分为早发组(113例)和晚发组(67例)。所得资料行单因素分析,用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率的估算。结果显示,早发组有精神疾病家族史多,一级亲属中情感性障碍的发病风险率高,一级亲属的加权平均遗传率高,脑部CT显示有器质性改变者少,与晚发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提示二者存在着遗传异质性。  相似文献   
36.
躁郁症情绪障碍的遗传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躁狂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已有数十年之久,但许多资料仅支持遗传因素在躁狂抑郁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遗传方式尚未定论,遗传主要表现在哪一类症状上亦无报道。本文分析了100例有家族史的躁狂抑郁症,用医学遗传学的数学方式对其情绪障碍的遗传模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7.
本文用前瞻性方法收集资料,研究132例Ⅰ型、Ⅱ型精神分裂症的性别差异,结果是不论Ⅰ型还是Ⅱ型男性发病的年龄、初次住院年龄均早于女性,在以五岁分年龄组中,30岁前发病、住院的Ⅱ型男性多于女性,24岁前发病、住院的Ⅱ型女性多于这一年龄层的Ⅰ型女性,提示精神分裂症Ⅰ型、Ⅱ型之间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晚发型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方式。方法对67例30岁以后首次发病的情感性障碍家系采用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加权平均遗传率为530%±116%,预期发病率为146%,与实际发病率127%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提示晚发型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方式。  相似文献   
39.
儿童多动症父母育龄及胎次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父母育龄及胎次对儿童多动症有否效应未见报道,敌我们对此进行研究一现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2对象册究对象为镇江市精神病防治中心门诊诊断为)L重多功症的病员共42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4例年龄6~12岁,平均年龄9.2±1.6岁。其表现符合下列标准:(1)注意障碍和多动性行为障碍为主要表现。(2)继发于注意障碍的学习困难;(3)症状在学龄前或学龄早期即已出现持续至少六个月;(4)无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候病及严重躯体疾病。12方法详细了解病员父母年龄母孕期‘情况、胎次7多动症克族文。用Haldane和Smith法[1]对本组资料进行父母育…  相似文献   
40.
为了解早发型与晚发型情感性精神障碍之间父母育龄及胎次效应有否差异,用Haldame和Smith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晚发型无父母育龄及胎次效应,早发型父母育龄及胎次效应。这种效应为父母年龄越大、胎次越高,易患情感性精神障碍。提示早发型与晚发型情感精神障碍之间具有遗传异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