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0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1.
盛逸澜  瞿强  冉军  祁奇  温子星  余波 《中国康复》2019,34(4):199-202
目的:评价肌内效贴中较常用的功能矫正贴扎技术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行功能的即刻效果。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试验贴扎组(KT组)、安慰贴扎组(PT组)、空白贴扎组(ZT组)各20例。KT组使用肌内效贴布实施足下垂功能矫正贴扎技术,PT组使用相同品牌、规格、颜色的肌内效贴布施行安慰性贴扎,ZT组不实施任何贴扎。KT组、PT组患者贴扎前后分别进行评估,ZT组患者间隔20min进行2次评估,评估指标采用10m步行测试(10MWT)、TUG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及Berg平衡量表(BBS)等。结果:3组患者行功能矫正贴扎后,KT组10m步行及TUGT所需的时间较贴扎前及PT组和ZT组均明显减少(P0.05),PT组和ZT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贴扎前后及组间的BBS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矫正贴扎技术能即刻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行功能,在平衡能力的改善及长期疗效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贴扎方式下肌内效贴的回缩力特征,及贴扎后对健康成人受试者皮下间隙的即刻影响。方法:按测试及干预要求制备肌内效贴(kinesio taping,KT)及具相同颜色、形状及大小的无弹性安慰贴布(placebo taping,PT)。采用济南蓝光XLW型电子拉力机分析施加不同拉力各形状贴布的力学特征。同时选取40例健康成年人,随机配对分为肌内效贴组(KT试验组)与安慰贴扎(PT对照组)各20例。对健康受试者前臂施以不同拉力、回缩方向的Y形贴扎,采用美国通用公司logiq 9型彩超比较贴扎处理前、贴扎后即刻的皮下间隙(subcutaneous space,SS)。结果:1肌内效贴布在施加一定范围的拉力下,回缩力具有等比上升的趋势,但接近极限拉力,会影响其材质的正常特性。贴布长度变长后其整体回缩力反而有所降低。2特定拉力下试验组方法的组内前后比较SS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各方法前后比较未见显著差异,与试验组组间比较,SS值也有显著差异(P0.01)。试验组拉力增加到100%时,SS组内前后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在相同拉力条件下,贴扎方向并没有明显影响SS。结论:肌内效贴材料的回缩力与外在拉力、贴布形状及长度有关。特定的拉力大小下,肌内效贴可影响局部贴扎处的皮下间隙,但力学因素可能大于方向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周肌肉振动治疗结合常规康复方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振动与常规康复结合组(试验组,20例)、振动组(对照组A组,20例)、常规组(对照组B组,20例),肌肉振动治疗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治疗师进行,每次用时20 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持续治疗3周。干预前后采用肩-手综合征评分标准对患手及腕关节疼痛、肿胀及患侧肱骨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同时采用手及腕部Fugl—Meyer评分法(0—24分)对患手及腕功能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前各组基线值无显著意义差别(P0.05)。三组SHS疼痛、肿胀得分均有所降低(P0.05),Fugl-Meyer评分提高(P0.05)。组内对比,干预后结合组及振动组肱骨外展及肱骨外旋得分有所降低(P0.05),常规组无明显变化(P0.05)。三组组间比较,干预后结合组SHS疼痛、肿胀,肱骨外展及肱骨外旋得分较常规组低(P0.05);FuglMeyer评分(FMA)较两对照组高(P0.05);结合组疼痛、肿胀得分较振动组低(P0.05);结合组肱骨外旋及外展得分与振动组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对照组SHS疼痛、肿胀、肱骨外展、肱骨外旋及Fugl-Meyer评分得分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过程中不良反应轻微而且短暂。结论:肌肉振动治疗结合常规康复可以更加有效地减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肿胀、疼痛症状,促进手及腕部功能恢复;肌肉振动治疗可以扩大肱骨外展及外旋活动度;肌肉振动治疗的可接受性强,刺激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作者通过对4年中上海市昆明中小学初二学生体质指数(BMI)的测定,旨在对青少年肥胖症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996年度总例数315例,其中男生158例,女生157例,年龄14~15岁;1997年度总例数770例,其中男生380例,女生390例,年龄14~15岁;1998年度总例数496例,其中男生251例,女生245例,年龄14~15岁;1999年度总例数445例,其中男生220例,女生225例,年龄14~15岁。1.2方法采用TG-120型测量仪对每个对象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并运用BMI=…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太极拳锻炼对老年女性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对96例老年女性随即分为太极拳锻炼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进行win-pod静态平衡及星状图动态平衡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太极拳组在睁眼测试中的轨迹长、外周面积两项指标上小于对照组(P〈0.05),在闭眼测试中的各项指标均小于对照组(P〈0.05);太极拳组在正左、左后、正后、正右、右前等指标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太极拳锻炼可以提高老年女性的静、动态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肌内效布贴扎辅助理疗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肿胀和疼痛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共40例,按身高体重指数(BMI)及损伤程度1∶1配对,随机分为以肌内效布贴扎(以自然拉力的爪形贴布为主)+局部常规理疗组(以冷疗及无热量超短波为主,以下称治疗组)和局部常规理疗组(对照组),每组各20例。分别于入选时和治疗1、3及5天后测量两组患者踝关节周长、疼痛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进行踝关节损伤后下肢功能自我功能评定(Self Assessed Function for Lower Quarter,SAF)量表评分,同时对肌内效布贴扎的过敏性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一般情况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天、第3天,治疗组踝关节周长较对照组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天:38.31±1.24 cm,39.80±0.84 cm,t=4.449,P<0.01;第3天:37.22±1.17,38.83±1.02,t=4.638,P<0.01),治疗第5天,两组患者周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差异。治疗第1天、第3天,治疗组主观疼痛度较对照组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天:3.35±0.49,4.13±0.54,t=4.783,P<0.01;第3天:2.25±0.64,3.06±0.60,t=4.129,P<0.01),治疗第5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天、第3天,治疗组SAF功能评定评分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第5天治疗组(87.52±6.30)与对照组(81.75±9.94)比较有显着性差异(t=2.193,P<0.05)。治疗组无过敏事件发生。结论:肌内效布贴扎结合常规理疗能快速改善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肿胀、疼痛等症状,改善踝关节功能评定得分,其机制尚待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不同内固定方法对髌骨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3种内固定方法对髌骨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对收治的髌骨分离骨折手术患者分为钢丝环扎组、钢丝张力带组及可吸收线张力带组。每组各30例,进行术后早期规范的膝关节功能康复训练,并对术后2,3,6个月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做出对比评定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术后两三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ROM)比较,钢丝张力带组、可吸收线张力带组明显优于钢丝环扎组;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远期评定可吸收线张力带组优于钢丝张力带组及钢丝环扎组。结论:钢丝张力带、吸收线张力带组由于内固定稳固,术后可早期的膝关节持续被动运动,更符合现代骨科功能康复的治疗理念,吸收线张力带组在术后被动运动训练时无膝关节皮肤异物刺激感,故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共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2组均给予冲击波治疗,观察组加用肌内效贴治疗。分别进行疼痛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活动度(ROM)测量,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3、5次后,2组VAS评分均逐渐下降(P0.01)。治疗1次和3次后,观察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0.05);治疗第5次后,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肩关节各方向ROM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冲击波可改善肩关节周围炎症状,肌内效贴在疗程初、中期可缓解患者疼痛不适,但其提高治疗有效率的长期效应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娱乐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抑郁状况及生活质量的疗效.方法 共选取在我院治疗的脑卒中后遗症期伴抑郁患者103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干预及基础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娱乐康复治疗.分别于入选时、康复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随访时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其抑郁程度;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评定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入选时各项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HAMD、SWLS评分均较入选时明显改善,6个月后随访时发现其改善幅度稍减缓,但仍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并且治疗组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MA评分组内及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随访时,发现两组患者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娱乐康复治疗可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近、远期抑郁状况,提高生活满意度,至于其能否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防治措施。方法按三年内是否复发将106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分为两组:复发组(研究组)46例和对照组60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脑卒中复发相关因素。结果吸烟、酗酒、抑郁、焦虑及高血压是脑卒中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OR〉1)。规律的作息、积极接受健康教育、进行康复训练及良好的用药依从性等是脑卒中复发的主要保护因素(OR〈1)。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纳入因素是康复训练、健康教育的参与程度,高血压,规律作息,规律用药(用药依从性)(P〈0.05)。结论应当对导致脑卒中复发的不良个人生活方式、社会因素及病理生理因素进行干预。调动患者和医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以社区为基础,以“三级防治”为指导思想的脑卒中防治中来。脑卒中的复发可以最大程度得到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