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2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研究细胞调控蛋白p27及其相关分子JABl在肝细胞肝癌(H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60例HCC及癌旁组织,10例肝血管瘤旁肝组织病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p27及JABl的表达。结果p27主要在癌旁高表达,而JABl蛋白在大部分HC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对应癌旁组织。JABl在HCC中表达高于癌旁和血管瘤旁肝组织。p27在正常组织和癌旁组织的表达高于HCC组织。结论JABl蛋白表达与p27呈负相关;JABl可能是通过作用于p27,使其表达及代谢发生异常,导致细胞周期失控参与了HCC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临床危险因素,为肝癌术前预测、诊断治疗以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确诊为肝癌患者的临床、影像以及病例资料,依据术后病理报告有无微血管侵犯分为MVI阳性组(42例)和MVI阴性组(123例)。比较分析两组间年龄、性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水平(AFP>400 ng/mL、AFP≤400 ng/mL)、肝功能指标、肿瘤大小(>5 cm、≤5 cm)、肿瘤数目、包膜是否完整、有无瘤内动脉形成、肿瘤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瘤内组织坏死以及肿瘤分化程度与MVI形成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VI阳性组与MVI阴性组相比,AFP水平、白蛋白水平、肿瘤最大直径、存在瘤内动脉以及瘤内坏死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间AFP水平、肿瘤最大直径、存在瘤内动脉以及瘤内坏死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FP水平、肿瘤最大直径、存在瘤内动脉以及瘤内坏死是MV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3.
目前胰管结石形成的机制尚不明确。胰腺纤维化是形成胰管结石的诱因,胰管结石形成又加重了胰腺慢性炎症。胰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体外震波碎石和手术治疗等。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一院近年来将气压弹道碎石技术应用在3例胰管结石,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4.
对10例肝胆胰术后出血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其中9例行超选择动脉栓塞,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颗粒剂6例、弹簧圈3例,栓塞的同时动脉灌注立止血2~4kU;1例仅局部行动脉灌注立止血4ku。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单纯假性动脉瘤形成3例,造影剂外溢6例,未发现明显出血部位1例。介入治疗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出血停止,随访1个月无再出血。超选择血管栓塞治疗肝胆胰术后出血安全、有效,仅灌注立止血也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精准理念在腹腔镜脾脏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本文回顾分析20例腹腔镜脾脏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精准理念在其中的应用.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取得良好效果.其中行腹腔镜二级脾蒂离断脾切除术11例,腹腔镜半脾切除术3例,腹腔镜脾上极切除术2例,腹腔镜脾下极切除术4例.患者术中出血约100~550 mL,平均约200 mL,无术中大出血;患者住院天数6~9 d,平均(7.6±2.3)d;术后腹引管拔除时间3~5d,平均(2.2±1.6)d.术后无出血、胰瘘、腹腔感染及脾热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精准理念下的腹腔镜脾脏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6.
宋研  祁付珍 《中国基层医药》2014,(24):3719-3721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Glisson蒂横断式左半肝切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4月实施的4例行完全腹腔镜下Glisson蒂横断式左半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在完全腹腔镜下完成Glisson蒂横断式左半肝切除。手术时间2—4h,术后住院时间6~7d,均痊愈出院,患者术后均无胆汁漏、出血、腹膜炎、肠梗阻等并发症,术后肝功能恢复良好。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完全腹腔镜下Glisson蒂横断式左半肝切除是安全可行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与栓塞(TACE)及门静脉栓塞(PVE)诱导肝叶代偿性增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15例不能切除的晚期肝癌患者,采用碘化油、明胶海绵等栓塞剂经导管行肝右动脉栓塞后2周再行门静脉右支栓塞。PVE术前、术后用CT测量左侧肝叶的体积,观察手术成功率及术后不良反应、肝功能改变、二期手术切除率等指标。结果患者均成功施行TACE及PVE。PVE术前左侧肝叶的体积为(390±116)cm3,术后1周、2周、4周分别为(456±127)cm3、(506±138)cm3、(595±124)cm3,术前、术后肝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E后2~4周,7例(47%)顺利实行肝癌二期切除术。PVE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经济实用的碘化油、明胶海绵等栓塞剂经导管TACE及PVE,诱导肝叶代偿性增生在临床上是可行的、有效的,可增加手术切除率及安全性。对于未行手术切除的患者联合栓塞后有利于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术中~(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术后吉西他滨单药化疗在局限性不可切除胰腺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在我院经剖腹探查证实为局限性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32例,术中采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术后吉西他滨单药1000 mg/m~2每周1次化疗,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术后3个月CT评价近期疗效: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7例,稳定7例,进展6例,近期总有效率59.37%(19/32).中位生存期为8个月,6、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2.88%、17.70%.主要的毒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其中Ⅲ、Ⅳ度发生率为25.00%(8/32).结论 术中~(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术后吉西他滨单药化疗对局限性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是有效、较安全的方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意外胆囊癌发现的方法及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8年5月手术治疗96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以胆囊良性病变手术而存术中、术后经病理确诊的胆囊癌28例为意外胆囊癌(A组).术前拟诊且经病理学证实胆囊癌68例为预期胆囊癌(B组)。[结果]意外胆囊癌组中Nevin分期Ⅰ、Ⅱ期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预期胆囊癌组(χ^2=20.08,P〈0.05):意外胆囊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高于预期胆囊癌患者:存Nevin分期相同情况下两组生存情况无显著性差异:意外胆囊癌组中再次手术者的生存时间显著高于单纯胆囊切除者(χ^2=4.99,P〈0.05):[结论]意外胆囊癌病期较预期胆囊癌的病期早,对意外胆囊癌应行标准胆囊癌根治术.仅行单纯胆囊切除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30.
肝门淋巴结清扫术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肝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转移规律以及肝门淋巴结清扫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1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在肝脏切除前常规进行肝门区域淋巴结清扫;对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部位、术前术后诊断符合率以及对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113例中18例(15.93%)患者有淋巴结转移,其中肝细胞肝癌10例,胆管细胞癌7例,混合型肝癌1例。术中门静脉、胆总管及肝动脉周围的淋巴结均被清扫,清扫的淋巴结平均数为(3.8±1.6)个。有肝门淋巴结转移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3个月,而无肝门淋巴结转移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两者2年生存率分别为17.12%和49.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淋巴结状态是肿瘤患者1个重要的预后因素,显著影响患者生存率。肝门淋巴结清扫是安全的,对没有慢性肝病的胆管细胞性肝癌患者应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