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药学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措施执行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措施依从性,总结二级预防失败患者药物治疗不当的原因和教训。方法登记2008年5月至2011年6月因再发脑梗死入院患者,按改良TOAST分型进行基线资料以及二级预防执行情况分析,从抗血小板药物使用、血压控制、他汀药物使用情况、糖尿病、吸烟等5个方面调查二级预防措施长期执行情况。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638例,其中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106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最主要的病因类型(78.3%),其两次卒中事件时间间隔小于小血管病变(P<0.05)。二级预防措施执行情况分析显示69.4%患者未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54.5%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达标,87.7%高脂血症患者未达到血脂控制目标,76.5%糖尿病患者血糖不达标,86.7%吸烟患者未戒除吸烟。结论二级预防各项措施与指南之间均存在较大差距,迫切需要在基层医务人员和患者中强化二级预防的教育。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颅内盗血的临床特点、机制及检查手段。方法 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颅MRI+MRA,TCD,颈部血管彩超,DSA检查比较。结果 3例患者均发现:①轻活动状态下起病;②体征,症状相对较轻,临床预后相对好;③头颅MRI分水岭区病灶多斑块,串珠样;④血管检查显示责任血管与责任病灶不一致;⑤临床治疗保证灌注压是关键。结论在脑血管狭窄中出现与病变血管不一致的临床表现,要考虑颅内盗血现象,且DSA检查是最直观可靠的手段;预后良好,但慎用扩血管药物。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后1周内每日间血压变异性与6个月时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登记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监测入院后7d内每日清晨血压并计算血压变异性参数.随访6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进行转归评价,转归良好定义为mRS评分0~2分.比较转归良好组与转归不良组的临床特征、血压和每日间血压变异性参数.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每日间血压变异性参数与6个月时转归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169例患者,其中89例(52.7%)转归不良.转归不良组每日间平均收缩压[(147.1±15.9)mmHg对(139.6±19.0)mmHg;t2.666,P=0.008;1 mmHg=0.133 kPa]、收缩压标准差[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16.5(13.7 ~19.4)mmHg对13.4(10.7 ~ 18.3)mmHg;Z=2.909,P=0.004]和收缩压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47.0(38.0 ~56.0)mmHg对37.0(29.0 ~49.0)mmHg;Z=3.634,P<0.001]均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日间收缩压极差值增大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后6个月时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028,95%可信区间1.007~1.050;P =0.008).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每日间血压变异性高与转归不良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特征。方法29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按出血后手术时间分为6—24h组、24~48h组及〉48h组,将手术中引流的血肿周围脑组织行白细胞共同抗原(LCA)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免疫组化染色,并与对照组(非脑病尸检患者6例)进行比较。结果脑出血组脑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染色可见LCA、ICAM-1免疫阳性微血管及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表达量显著提高(均P〈0.01);各时段组间LC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AM-1的表达24~48h组及〉48h组显著高于6—24h组(均P〈0.01),24~48h组与〉48h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周围脑组织存在急性炎症反应;ICAM-1的表达在出血后48h内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35.
目的 评价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 使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92例,按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经皮空心钉内固定7例.切开复位内固定85例;其中,动力髋螺钉(DHS)38例,股骨近端外侧加压锁定板29例,Gamma钉等髓内固定12例,人工股骨头置换6例.随访8个月~4年半,92例患者中.优56例,良26例,可7例,骨不连1例.髋内翻2例;总优良率89.13%.结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粉碎程度及骨折类型差异较大,选用正确的手术方式及术后护理是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曲唑酮对改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情绪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57例拟行DSA患者分为两组:干预组(n=28)及对照组(n=29)。所有患者围手术期进行汉密顿焦虑量表及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记录围手术期患者心率、血压指标和手术时间,使用修改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价术前一夜的睡眠情况。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焦虑评分有减少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行DSA后干预组患者收缩压较对照组降低[(133.0±17.8)mmHg vs(142.2±13.1)mm-Hg,P=0.031],舒张压较对照组降低[(74.7±8.1)mmHg vs(81.7±10.3)mmHg,P=0.006];干预组DSA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29.4±7.8)min vs(31.9±7.5)min,P=0.022]。结论 DSA术前服用曲唑酮可降低患者的围手术期血压升高并缩短手术时间,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围手术期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37.
石铸  马江川  陈江  李立  陈刚  周华 《骨科》2012,3(1):35-38
目的分析比较改良式张力带内固定与镍钛聚髌器手术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髌骨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改良式张力带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镍钛聚髌器固定手术治疗。对两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优良率为95.24%;对照组优良率92.86%。临床疗效两者无明显差异,两组术后平均下床时间、术后平均正常行走时间、膝关节达90°平均时间、临床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手术时间和二次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费用-效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式张力带内固定手术治疗髌骨骨折手术简单、操作安全、固定牢靠、创伤小、费用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索TX小鼠适合的干细胞移植前的放疗剂量,为细胞移植治疗用于WD动物模型提供优良的预处理方案。方法雌性7~8周龄TX小鼠分组接受8Gy、7Gy、6Gy和5Gyγ射线放疗,后接受DL雄性小鼠骨髓干细胞移植,移植后追踪12周考察受体鼠的一般情况,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肝功能、血清铜蓝蛋白和供体细胞在受体鼠肝脏存活情况。结果8Gy组和7Gy组100%、6Gy组50%动物于移植后2周内死亡;5Gy组动物12周内完全存活,且GVHD反应轻微,移植后12周时肝功能和铜蓝蛋白较6Gy组改善更明显;从供体细胞在受体鼠肝脏中的存活情况来分析,5Gy和6Gy组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X小鼠模型用于细胞移植研究的适合预处理放疗剂量是5Gy。  相似文献   
39.
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的临床和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的临床和MRI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2例中,1例严重的肾病综合征,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均急性起病,以头痛、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头颅MRI检查均显示以大脑半球顶枕部白质为主的片状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FLAIR高信号病变,额叶也有相同性质的小片状病灶受累。4周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复查头颅MRI原有病灶明显减小或消失。结论: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是一种预后良好的疾病,结合病史和MRI特征可以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0.
Wilson病ATP7B基因铜离子结合区缺失突变体构建及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构建ATP7B基因铜离子结合区缺失突变体,研究其在Tx小鼠肝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方法】利用长片断PCR和质粒重组技术构建不同铜离子结合区的缺失体,脂质体介导转染Tx小鼠肝脏细胞,然后进行高铜、低铜孵育,观察ATP7B突变蛋白在细胞内的定向移动及对铜离子转运功能的影响。【结果】ATP7B基因1-4铜离子结合区逐个缺失后,ATP7B蛋白定向移动减慢至消失;5-6铜离子结合区缺失,细胞铜转运功能停滞。【结论】ATP7B基因6个铜离子结合区功能不同,其中1-4结合区主要根据铜浓度诱导ATP7B蛋白细胞内定向移动,而5-6结合区则直接参与铜离子细胞外转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