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观察并探讨中药复方对冠心病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选择实验用大鼠30只作为本次实验对象,将大鼠随机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与对照组3组,每组10只。观察1组作为中药组,观察2组为贝复济组,对照组为空白组。作大鼠心肌缺血实验模型,术后分别给药,观察3组大鼠EC、CD、VEGF及bFGF表达。结果:观察1组、观察2组大鼠CD与EC分布且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1组与观察2组VEGF及bFGF反应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复方可促进冠心病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培哚普利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影响。方法将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予以硝酸酯类药物、抗凝等常规治疗,治疗组除予以上述药物外,还给予培哚普利4 mg,每日1次口服连续治疗56 d。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4 d、28 d、56 d分别抽取静脉血,用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含量。结果对照组hs-CRP在治疗后血清hs-CRP含量较治疗前无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hs-CRP在治疗后血清hs-CRP含量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1)。结论培哚普利能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清B型尿钠肽(BNP)含量的影响。方法将78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利尿剂及硝酸酯类药物等常规治疗,治疗组除予以上述药物外,还给予芪苈强心胶囊1.2 g每日3次,连续治疗90 d,90 d后检测血浆B型钠尿肽、LVEDd及LVEF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LVEDd、LVEF、BNP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苈强心胶囊能明显降低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血清BNP水平,改善心功能,改善心室重构,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探讨动员骨髓干细胞后CD34 细胞在急性心肌梗死微环境周边区中的表达。方法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通过心肌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评价动员的骨髓干细胞对心肌梗死后24h、7d及14d的治疗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结果24h及7d动员组检测CD34 阳性心肌细胞(个/HP)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为(2.90±0.87比1.10±0.88;8.30±1.83比1.40±0.51,P<0.05),且动员组CD34 细胞数7d与24h比较(个/HP)(8.30±1.83比2.90±0.87,P<0.05)明显增加;7d时,动员组与对照组缺血周边区均有B r-dU免疫阳性细胞,与对照组比(个/HP),B rdU标记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7.90±1.37比1.30±0.67,P<0.05);14d时,对照组可见大量心肌瘢痕组织;而动员组瘢痕组织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部分血管壁上可见小核深染的细胞附着,并沿血管壁移行,14d时CD34 细胞均变为阴性反应。结论动员的骨髓干细胞对大鼠缺血心肌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在心肌微环境中,动员的骨髓干细胞(包括CD34 细胞)有向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27.
应用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方法治疗1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结果显示丙氨酸转氨酶(ALT)、过氧化脂质(LPO)降低,P<0.01;而总超氧化物歧化萌(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增高,同时50%~60%的病人HBeAg、HBVDNA转阴,且与患者临床症状好转相符合。结果还显示T淋巴细胞亚群CD8(Ts/Tc)、大颗粒淋巴细胞(LGL)提高(P<0.05~0.01),然而TH亚群变动不显著(P>0.05),提示ILIB具有免疫调节及抗病毒感染的作用。文中还讨论了ILI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应的机理,为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8.
目的对比观察乌拉地尔与硝普钠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并早期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方法53例CHF 心功能Ⅲ-Ⅳ级并早期肾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27例为乌拉地尔组,B组26倒为硝普钠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两组分别连续静脉泵入乌拉地尔2-12ug/(kg·min)或硝普钠0.5-2ug/(kg·min),5-7天。观察用药前后的心率(HR)、血压(BP)、左室射血分数(EF),肌酐(Cr)、尿素氮(BUN)的变化。结果纠正心衰A组总有效率96.2%,,B组总有效率100%,两组间疗效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后第24小时A组较B组心率下降明显(P<0.01),但治疗5-7天后两组心率、血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5-7天后两组EF均较基线明显升高(P<0.01),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BUN、Cr均有下降趋势,但仅A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而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A组较B组BUN、Cr明显降低(P<0.05)。结论微量泵持续泵入乌拉地尔或硝普钠治疗cHF疗效均显著且作用平稳;乌拉地尔对肾功能改善作用优于硝普钠,而且乌拉地尔副作用小,更安全。 相似文献
29.
华法林对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华法林用于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符合本研究标准的138例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华法林组(治疗组)69例,男41例,女28例,以华法林3mg作为起始剂量,按研究设计在不同时点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阿司匹林组(对照组)69例,阿司匹林300mg/d,晚饭后即刻服用,每月随访1次。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7~15d(平均10.0±4.8d)国际标准化比值达到1.5~3.0,其比值在1.8~2.5占91.3%。治疗组发生出血2例(2.9%),脑梗死2例(2.9%),上腹不适2例(2.9%)。对照组发生出血2例(2.9%),脑梗死11例(16.2%),上腹不适10例(14.5%)。治疗组脑梗死、上腹不适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能降低中风及上腹部不适的发生率,既有效又安全。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范围.方法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69例,观察华法林达标时间、维持剂量、安全的INR范围及不良反应.结果华法林达标时间及维持剂量虽有个体差异,但多数(88%)患者在15~30 d内以1.5~2.25 mg/d的量使INR稳定于1.8~2.5,出血发生率最低.结论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时,使INR稳定于1.8~2.5既有效又安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