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7篇
药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通过不同诊断者(初诊医师和盲诊医师)及不同诊断方式[免散瞳数码眼底彩色照相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双向评估社区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探讨和摸索社区筛查DR的最优方式。方法横断面研究。横向实验由2名眼底病专业医师分别对932张免散瞳眼底彩色照片(后文简称照片)进行视网膜病变程度诊断分级,评估初诊(筛查现场拍照后立即进行诊断分级)和盲诊(在完全不了解患者视敏度和眼部条件的情况下仅依据照片进行诊断分级)的诊断一致性;纵向实验由同一名眼底病专业医师分别对239张照片和239份FFA结果进行诊断分级,评估2种诊断方式的一致性。在诊断有或无DR的一致性方面,作为二分类数据,采用kappa检验进行评价;在DR不同分级诊断的一致性方面,作为多分类数据,采用Kendall检验进行评价。结果横向实验中,初诊和盲诊在诊断有或无DR方面的Kappa值均为0.473。两者的DR不同分级诊断Kendall值为0.530,具有中度一致性。无明显视网膜病变671眼(72.0%),有视网膜病变261眼(28.0%)。纵向实验中,照片和FFA在诊断有或无DR方面的kappa值均为0.694。两者的DR不同分级诊断Kendall值为0.721,具有显著一致性。无明显视网膜病变92眼(38.5%),有视网膜病变147眼(61.5%)。结论由2名眼底病专业医师分别采用初诊和盲诊的方法对免散瞳数码眼底彩色照片进行疾病程度诊断分级的筛查模式,可以作为社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的优化筛查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12.
背景: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控制、延缓近视发展得到证实,使得佩戴者日益增多。对临床佩戴情况进行分析,为开展该项新技术医疗机构提供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佩戴的有效性、安全性、依从性和佩戴情况。 方法: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为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材料制作,佩带者27例48眼,男14例、女13例,年龄6~42岁、平均(13.3±4.3)岁。筛选佩戴者、选择适应证、眼部情况检查、数据获取、镜片试戴、镜片订制、戴镜宣教、定期复查。 结果与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17例29眼(68.9%)佩戴后7 d达到矫正视力,日戴型10例19眼佩戴后的矫正视力均达到佩戴之前矫正视力、47.3%提高1行以上;11.4%只眼出现角膜染色;应到复诊的次数111例次、未按时复诊次数15例次(占13%);83.3%一次成功佩戴;出现更换镜片14眼次、其中技术需要更换镜片8眼次、佩戴者损害镜片6眼次;佩戴者主要以18岁以下的学生为主;29.1%的学生能自行摘戴和护理、平均年龄为(12.4±2.1)岁。结果提示在医疗机构的监控下,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佩戴安全、有效、依从性好,佩戴人群以学生为主。 关键词: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有效性;安全性;依从性;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5.03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某院接收的短期大规模白内障防盲手术的手术效果.总结了一些白内障防盲手术的体会.[方法]资料来自2009年4月~2009年7月某院接受的江西省"微笑·光明"行动的1 242例(1 242眼)白内障防盲手术.小切口非超乳组有490例(490眼),超乳组752例(752眼).分析两组手术效果和手术并发症.[结果]小切口非超乳纽脱盲率为91.63%(449眼),脱残率为63.88%(313眼);超乳组脱盲率为96.14%(723眼),脱残率为84.31%(634眼).总脱盲率为94.36%(1 172眼),脱残率为76.25%(947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2,P(0.05).[结论]短期大规模白内障防盲手术取得了良好复明效果,但良好的组织及加强术后用药指导和随访对保证医疗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表麻下颞侧切口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表麻下经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效果。方法 表麻下在颞侧角膜缘做一深0.3mm,长3.2mm,宽1.75mm的隧道,对309例(318眼)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植入可折叠人工晶状体,随访3~22个月,平均16.3个月,记录手术时间,观察术后视力,人工晶状体位置。术后并发症。结果 手术时间3~5分钟,平均4.2分钟,术后1天,1周,1个月和3个月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212眼(66.67%),261眼(82.08%),295眼(92.77%)和289眼(90.88%)。术后晶体偏心3眼(0.94%),术后并发症角膜水肿48眼(15.09%),后囊混浊38眼(11.95%)。结论 表麻下经颞侧透明角膜切口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手术时间短,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16.
刘维锋  石安娜  金昱  石浔  曾瑛 《眼科新进展》2011,31(10):957-960
目的分析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图像特征,并观察单次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CNV的临床效果。方法确诊病理性近视CNV患者12例13眼,进行单次PDT治疗,随访1~24个月,平均7.7个月,观察PDT前后症状、视力以及CNV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眼底照像的变化,探讨CNV的形态学特征及PDT治疗效果。结果 60.0%眼视物变形症状减轻或消失。末次随访时84.6%眼保持PDT前裸眼视力或不同程度提高。OCT将CNV分为类圆形、纺锤形、不规则形及色素上皮下型;结果示8眼类圆形CNV经过PDT治疗后6眼(占总数的46.2%)CNV瘢痕形成、2眼(占总数的15.4%)无改善,其他型CNV5眼(占总数的38.5%,包括纺锤形、不规则形及色素上皮下型)经过PDT后CNV消退。眼底血管造影示92.3%眼荧光素渗漏减弱或消退,7.7%眼荧光素渗漏未见减弱。眼底照像可见69.2%眼有Fuch斑;30.8%眼有灰色、扁平、较小病灶,相应处CNV形成;30.8%可见黄斑新鲜出血。结论 OCT对病理性近视CNV形态分型、观察具有重要意义;单次PDT具有抑制或消退CNV的作用和稳定视力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生物羊膜在眼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庆华  石浔 《江西医药》2009,44(4):374-377
羊膜来源于胚胎.是一种透明、无神经、血管和淋巴管且具有韧性的组织。20世纪初,临床上最早应用羊膜于烧伤和溃疡面的修复。只是当时应用的并不是单纯的羊膜.而是含有羊膜的胎膜。随后,羊膜逐渐应用于脑外、腹腔外、妇产科,直至20世纪40年代DeRoth将羊膜用于结膜缺损的治疗,开启了羊膜应用于眼科的历史。但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羊膜在眼科的应用发展缓慢.当Kim和Tsen将保存的羊膜成功用于角膜表面的重建后.羊膜在眼科的应用才加速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8.
用QZS-Ⅲ型自动视野计阈值检查法与投影视野计检查法检查可疑青光眼52例(104眼),并就其检出效果作对照分析。自动视野计检出86眼有视野改变,其中青光眼早期视野改变75眼,非青光眼视野改变(生理盲点扩大)11眼,未查出视野改变为18眼;投影视野计检查仅32眼查出青光眼早期视野改变,未查出视野改变72眼。根据临床观察并结合患眼压、房角、激发试验和视乳头的情况,自动视野计检查组有34眼诊断为青光眼,而投影视野计检查组有14眼诊断为青光眼,两比较有显性差异。说明自动视野计敏锐度强,可及时为可疑青光眼和早期青光眼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单纯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患者视盘区域、眼球壁等形态学改变,探讨用于评价高度近视眼的可测量指标。方法 收集18~45岁高度近视患者29例52眼,采用深度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DRI-OCT Atlantis等影像设备检测相关数据,将患眼分成单纯高度近视组和病理性近视组。对比两组视盘、近视弧、脉络膜萎缩弧形态;不同区域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脉络膜、巩膜的厚度等形态特征。结果 本研究中单纯高度近视组27眼,病理性近视组25眼。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病理性近视组比单纯高度近视组的屈光度更大、眼轴更长、最佳矫正视力更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单纯高度近视组、病理性近视组患者的视盘水平长度分别为(1440±419)μm和(1228±331)μm;垂直长度分别为(1906±430)μm和(2085±304)μm;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视盘椭圆指数分别为0.78±0.16、0.63±0.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视盘椭圆指数0.8以上为正常分类(8眼因视盘界限难以确定未纳入该项分析),单纯高度近视组中视盘正常形态13眼、异常12眼,病理性近视组视盘正常形态3眼、异常16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单侧弧和环形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两组单纯近视弧和色素上皮脉络膜萎缩区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网膜厚度:单纯高度近视组和病理性近视组患者视网膜厚度中心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近视组患者的其余各区域视网膜厚度均比单纯高度近视组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神经纤维厚度:两组颞侧区域神经纤维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近视组的其余各区域神经纤维厚度均比单纯高度近视组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病理性近视组患者各区域脉络膜厚度比单纯高度近视组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单纯高度近视组均未完整显示全层巩膜厚度;病理性近视组19眼可显示全层巩膜厚度。结论 单纯高度近视进展为病理性近视时,主要表现为近视加深、眼轴变长、最佳矫正视力下降,脉络膜萎缩弧增加,视网膜厚度、神经纤维厚度大部分区域更薄;脉络膜厚度普遍变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黄斑裂孔3D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形态学图像和视力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39眼患者(其中黄斑全层裂孔17眼、板层裂孔10眼、假性黄斑孔12眼)3D频域OCT图像,分析黄斑裂孔大小、深度、位置及其周围视网膜厚度变化与视力的关系.结果 全层黄斑裂孔、板层黄斑裂孔患者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P=0.109);全层黄斑裂孔表面积<0.25 μm2组视力好于0.25~0.78 μm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4,P=0.001);全层黄斑裂孔视力与裂孔面积、裂孔基底宽度成负相关(r=-0.604,P=0.01;r=-0.518,P=0.03),与裂孔位置无相关性(r=0.157.P=0.54);板层黄斑裂孔视力与裂孔面积、基底宽度、位置无相关性(P=0.28、0.18、0.36,均>0.05).2组裂孔表面宽度、基底宽度、表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裂孔深度、裂孔底至RPE外界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全层黄斑裂孔、板层黄斑裂孔1 mm中心环、1~3环内4个象限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组与假性黄斑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6 mm环内4个象限视网膜厚度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全层黄斑裂孔表面积大小明显影响视力,视力与裂孔大小、基底宽度相关;板层黄斑裂孔视力与裂孔形态无相关性.全层和板层裂孔除裂孔深度、裂孔底至视网膜色素上皮外界厚度外,其他形态学比较无差异性,两者3 mm内区域视网膜厚度变化不同,3 mm外区域视网膜厚度变化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