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分析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临床转归中的应用。方法入选110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入院次日测定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数值,以7天内发生脑梗死为终点事件,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与患者临床转归的关系,并分析研究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进展为脑梗死患者的梗死体积的关系。结果不同临床转归的TIA患者其Hs-CRP存在差异(P〈0.05),对进展为脑梗死的患者来说,不同梗死体积的患者Hs-CRP水平存在差异(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可以作为评价TIA临床转归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动静脉联合溶拴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1例发病在6h内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静脉联合动脉溶裣组(组Ⅰ)共46例;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组(组Ⅱ)35例.联合组先静脉滴注尿激醇1万U/kg,再选择病变动脉给尿激酶0.5万U/kg#动脉组单纯病变动脉灌注尿激酶1万U/kg.术前及术后24h、3d、30d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评价神经缺损功能和Barthei指数(B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溶栓24h、3d后ESS评分组Ⅰ为83±24、88±26;组Ⅱ为 77±29,81±24溶栓后3d、,30dBl指数评分组Ⅰ为71.5±25.9,82.5±27组Ⅱ为61.5±22.3,72.0±31.6,治疗后有效率;组Ⅰ为86.7%,组Ⅱ为77.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分别有3例和2例患者溶检后CT显示颅内出血征象.无明显差异.结论 起病6h内,动静脉联合溶栓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溶橙疗效,安全性与动脉溶栓相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IVCF)置入术后下腔静脉血栓形成(inferior vena cava thrombosis,IVCT)的临床表现、诊治及预防。方法滤器相关IVCT病人29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29例病人分成两组,腔内组13例,采用腔内治疗;抗凝组16例,采用抗凝治疗,比较两组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结果出院后第6个月抗凝组轻度PTS发生率为6.25%,腔内组为0;出院后第18个月抗凝组中度PTS发生率为18.75%,腔内组为10.00%;出院后第24个月抗凝组重度PTS发生率为12.50%,腔内组为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单纯抗凝治疗滤器相关IVCT的患者其轻度PTS、中度PTS、重度PTS发生的时间一般为出院后6个月、18个月、24个月。结论滤器相关IVCT的临床表现多样,但以双下肢肿胀最多见;腔内治疗优于单纯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测定在患者临床转归中的应用.方法:对100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行ABCD2评分,并测定患者的血清Hcy水平,以患者第7天发生脑梗死为终点事件,分析Hcy与患者ABCD2评分危险度分型的关系,并分析研究患者血清Hcy水平与患者临床转归的关系.结果:不同危险度分型的TIA患者其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不同临床转归患者的Hcy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TIA患者的Hcy水平与其ABCD2危险度分型有关,并与患者不同临床转归存在一定的联系,测定患者Hcy水平,可帮助临床医师评估TIA患者的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合并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IVCS合并下肢静脉曲张患者91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49例同期行髂静脉狭窄及曲张静脉手术(一站式杂交手术组),42例先行髂静脉成形术,二期行曲张静脉手术(分期手术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髂静脉一期通畅率、溃疡愈合率及肿胀缓解率)、经济负担(住院天数、总费用)及安全性(并发症)。 结果:两组患者的12个月髂静脉一期通畅率(100% vs. 100%)、溃疡愈合率(100% vs. 100%)及肿胀缓解率(87.50% vs. 88.8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站式杂交手术组患者的住院总费用[(3.77±0.32)万元vs.(4.37±0.20)万元]和住院天数[(13.50±2.30)d vs.(16.61±3.28)d]均低于分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2、-4.62,P均<0.01);两组的并发症主要为腹股沟区出血及皮下大面积淤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2%(3/49)vs. 4.76%(2/42),P>0.05)],予以相应处理后均好转;两组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及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 结论:IVCS合并下肢静脉曲张行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近期疗效好,具有微创、住院时间短、总费用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开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3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胆管癌术后复发11例,胃癌术后转移8例,胰头癌9例,乳腺癌术后转移1例,肝癌8例,采用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引流(PTCD)术(21例),裸金属内支架置入术(17例),2周后区域动脉灌注化疗或栓塞治疗37例,9例胰头癌患者结合聚焦超声放疗.结果 38例患者经皮肝穿技术成功率100%,PTCD或内支架置入2周后,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396.7±278.1 )μmol/L vs(52.3±71.6)μmol/L,P<0.01)],肝功明显改善.1例胃癌术后患者两天内死于内出血,其他3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生存9个月,最长21个月.半年内,17枚支架中4例出现阻塞,25根(4例患者放置2根)引流管中因脱出或不通畅更换5条.结论 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减轻痛苦的姑息手段,引流通畅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自发性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acute spontaneous isolated visceral artery dissection,AVAD)的发病特点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AVAD病人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及随访结果。结果 25例AVAD病人(男性100%),平均年龄54.5岁(28~74岁)。初始行腔内治疗(裸支架置入术)的病人1例;开放手术治疗1例;初始接受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病人共23例,其中16例病人保守治疗1周后腹痛症状明显改善,保守治疗有效率为70%(16/23)。随访期间有5例病人出现夹层进展,转行腔内治疗,1例病人因长期反复的慢性腹痛转行腔内治疗,1例病人发现夹层动脉瘤转为腔内治疗。5例病人在随访期间经历了短期的餐后腹胀情况,后渐缓解。其余病人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症状复发,CT血管造影(CTA)随访结果示76%(19/25)病人夹层假腔血栓化,真腔血供改善。结论抗栓药物的非手术治疗应是AVAD的一线治疗方案,当怀疑肠缺血或夹层病变进展时,腔内治疗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弥漫性腹膜炎出现时,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术在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聚乙烯醇(PVA)颗粒及碘化油对29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实行部分脾栓塞术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随访术后疗效、患者血象变化及对患者的影响.结果 29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均成功实施了部分脾脏栓塞术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消除了脾亢症状,白细胞和血小板术后24 h即有明显提高(P<0.05),延长了生存时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6~21个月,脾功能亢进症状未见复发.结论部分性脾栓塞术简便、微创、安全,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疗效好.  相似文献   
19.
介入治疗髂静脉狭窄术中应用三维静脉造影影像融合导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随着血管外科的微创化及精准化,可融合多幅三维图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CT、MRI等多模态影像融合导航技术应运而生。常见影像融合导航包括神经外科术中颅内动脉三维造影导航[1]、腹主动脉瘤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DSA融合导航及介入治疗肝恶性肿瘤术中动脉三维造影导航等,其主要三维模型为动脉CTA或三维动脉造影[2],  相似文献   
20.
经皮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2月至2003年10月,我院应用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26例,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