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 探讨胎儿超声征象与胎儿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接受超声产前筛查并在本院行羊水穿刺或脐静脉穿刺的1287例孕妇的超声表现及染色体结果,分析单个软标记异常、多个软标记异常、单个结构畸形、多个结构畸形或结构畸形合并软标记异常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性。结果在1287例孕妇中,超声异常改变403例(单个软标记异常239例,两个及多个软标记异常67例,单个结构畸形46例,多个结构畸形17例,结构畸形+软标记异常34例),染色体异常46例(单个软标记异常者9例,多个软标记异常者5例,单个结构畸形者4例,多个结构畸形或结构畸形合并软标记异常者12例,超声表现正常者16例)。单个软标记、多个软标记、单个结构畸形、多个结构畸形或结构畸形合并软标记异常与染色体异常均有相关性。就发生率而言,单个软标记异常239例,染色体异常9例,占3.77%;两个及多个软标记异常67例,其中染色体异常5例,占7.46%,单个软标记与多个软标记引起染色体异常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个结构畸形与多个结构畸形或结构畸形合并软标记异常引起染色体异常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体异常的胎儿涉及的软标记及结构畸形有:颈项透明层厚度(NT)增厚、侧脑室增宽、肾盂增宽、腹部肠管高回声、单脐动脉、心脏畸形、肠梗阻、脉络丛囊肿、上肢、手腕关节异常、前脑无裂无叶畸形、唇腭裂、胎儿全身水肿、胸腹腔积液、胎儿颈部水囊瘤。结论 在孕中期进行常规产前超声筛查,对软标记异常的患者应结合患者其他因素酌情进行染色体检查,对于存在多个结构畸形或结构畸形合并软标记异常的患者应建议行染色体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腹膜后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42例腹膜后肿瘤患者,活检或手术前在低机械指数下应用SonoVue进行超声造影,观察良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表现,分析时间-强度曲线(TIC)特征.结果 在超声造影下,腹膜后良性肿块可以呈现不同的声像图特征.恶性肿瘤呈现中央向周边的增强模式,增强血管迂曲,并呈现非整体增强,无回声坏死灶多见.TIC曲线中恶性组感兴趣区增强强度(P<0.001)、上升斜率(P<0.05)及半降时间(P<0.05)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膜后肿瘤具有不同的超声造影表现,有助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超声弹性评分联合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对老年甲状腺癌患者治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行甲状腺癌根治性手术且术后采取131 I治疗的老年甲状腺癌患者89例,患者术前进行超声检查并进行超声弹性评分,术后12个月检查患者血清Tg水平,分析超声弹性评分与血清Tg水平对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及术后无进展生存期的影响。结果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前超声弹性评分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患者术后12个月血清Tg水平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及无远处转移者(P<0.05)。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超声弹性评分与血清Tg水平对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超声弹性评分、血清Tg水平对淋巴结转移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8、0.836,最佳截断值分别为4.42分及15.2μg/L,两者联合对淋巴结转移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922。超声弹性评分<4.42分患者无进展生存情况显著优于超声弹性评分≥4.42分患者(P<0.05)。血清Tg水平<15.2μg/L患者无进展生存情况显著优于血清Tg水平≥15.2μg/L患者(P<0.05)。结论超声弹性评分与血清Tg水平对老年甲状腺癌患者临床治疗预后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二者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应用超声造影时强曲线诊断盆腔肿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时强曲线在盆腔良恶性肿块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盆腔肿块患者术前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进行时间-强度曲线(TIC)分析。结果24例中,良性肿块15例,恶性9例。良、恶性肿块在造影剂进入方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块以周边先增强为主,恶性肿块以中央先增强为主(P<0.01);造影后恶性肿块内造影剂信号上升斜率明显高于良性组(P=0.002),且恶性组增强时间短(15.22svs25.89s,P=0.049)、造影剂信号绝对强度增加值高(19.1,15.25,P=0.022)、相对强度增加值高(0.26vs0.23,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肿块在始增时间、始增强度、峰值时间、峰值强度指标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在盆腔良恶性肿块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腹膜后占位性病变30例(良性10例,恶性20例)常规超声检查后进行超声造影,描述病灶内造影剂灌注情况、造影剂进入方式(分为周边型和中央型两型)、血管形态级别(分为0级、1级、2级及3级4个级别),比较这些指标在腹膜后良、恶性占位性病变中有无差异,并比较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恶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结果.结果 腹膜后良、恶性占位性病变造影剂灌注情况,1/5例良性实质性病变造影剂灌注缺损,而恶性实质性病变11/20例病灶内可见造影剂灌注缺损.造影剂进入方式分析,恶性病变中中央型14/20例,良性病变中周边型9/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 2).血管形态级别分析,血管形态级别良性病变中0级7/10例, 1级2/10例,3级1/10例; 恶性病变中0级1/20例,1级3/20例,2级8/20例,3级8/2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5).常规超声诊断恶性病变的漏诊率为40.00%,准确度为66.67%; 超声造影将造影剂进入方式和血管形态级别并联,恶性肿瘤的漏诊率为10.00%,准确度为86.67%.结论 超声造影对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有一定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姿势步态异常型与震颤型帕金森病(PD)患者的经颅超声检查(TCS)黑质(SN)区回声特征、血清铁代谢参数及二者相关性, 以探索SN回声变化的病理机制。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帕金森病专科就诊的155例PD患者, 其中95例姿势步态异常型(姿势步态异常组), 60例震颤型(震颤组);选取同期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49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检者进行TCS检查和血清铁代谢参数检测, 比较分析两组PD患者SN区回声变化特点及三组间铁代谢参数的差异;根据TCS结果分别将姿势步态异常组和震颤组细分为SN强回声阳性(SN+)亚组与SN强回声阴性(SN-)亚组, 比较各亚组间铁代谢参数的差异。分析姿势步态异常组和震颤组SN强回声与铁代谢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姿势步态异常组双侧SN强回声总面积、较大一侧SN强回声面积及SN强回声总面积与中脑面积的比值(S/M)大于震颤组(均P<0.01)。姿势步态异常组和震颤组血清铜蓝蛋白和转铁蛋白低于对照组(均P<0.001);姿势步态异常组血清铁蛋白低于震颤组和对照组(均P<0.01)。姿势... 相似文献
17.
颅脑超声对帕金森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索颅脑超声(TCS)对帕金森病(PD)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8例PD患者(PD组)和60名正常人(正常对照组)进行TCS检查,观察中脑回声,并测量中脑黑质回声增强的面积及与中脑面积的比值(S/M).将中脑黑质面积≥0.20 cm2和S/M≥7.00%诊断为PD,记为阳性,中脑黑质面积<0.20 cm2或S/M<7.00%记为阴性.结果 PD组78例中,阳性66例,阴性12例;正常对照组60名中,5名为阳性,55名为阴性(P<0.005).TCS诊断PD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2.96%(66/71)、82.09%(55/67)、84.61%(66/78)、91.67%(55/60)、87.68%(121/138).结论 TCS对辅助诊断PD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研究背景 近年来,交通事故及意外事件逐渐增多,传统的外伤检查方法已经难以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术前明确血管的损伤情况对指导临床治疗尤为重要。内膜撕裂是血管损伤的表现之一,其早期主要表现为内膜瓣形成,笔者在日常诊断工作中发现,非外伤的患者基底动脉及颅底颈内动脉在CT轴位图像上管腔内也常常会出现类似内膜瓣的线样低密度影。目的 本文初步探讨了非外伤患者基底动脉及颅底颈内动脉病人颅底血管腔内线样低密度影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内膜瓣形成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2009年9月—2009年10月采用64层螺旋CT对270例非外伤患者行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应用ADW4.4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医师进行图像分析,记录基底动脉及颅底颈内动脉各段出现线样低密度影的例数,分别测量基底动脉末端CT值及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管腔直径、基底动脉垂直走行处直径。并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70例患者中,不存在血管腔内线样低密度影者40例,存在低密度影者230例。线样低密度影在CT轴位图像上分为3型,I型:血管腔内见一条线样低密度影;Ⅱ型:血管腔内可见从中心发出两条线样低密度影到达血管壁,形如“鱼叉”;Ⅲ型:血管腔内线样低密度影为3~5条不等,呈星芒状分布。基底动脉及颈内动脉虹吸部出现线样低密度影的几率最大;不存在线样低密度影的血管腔内CT值较存在低密度影者CT值更高。基底动脉不存在线样低密度影的血管较存在低密度影者管径小。左侧颅底颈内动脉不存在线样低密度影的血管较存在低密度影者管径大。经曲面重建(CPR)、容积重建(VR)及多平面重建(MPR)后,本组270例患者的CT图像上均显示管腔内对比剂充盈良好,无异常密度显示。结论 CT轴位图像上血管腔内线样低密度影与B型内膜瓣的表现相似,均表现为局部血管腔内与血管壁平行的线条状充盈缺损,不伴对比剂滞留,不影响远端血流。血管腔内线样低密度影的形成原因主要可归纳为5种:①高密度伪影;②不同浓度溶剂的不均匀混合;③血管自身解剖因素;④颅底神经的干扰;⑤周围静脉的干扰。鉴别内膜撕裂及非疾病原因引起的管腔内低密度影主要应结合病史,并通过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