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初步探索测量不确定度在临床凝血检验中的应用。方法分析不确定度分量的来源并采用 A、B 类评定方法,评定本实验室几个常规凝血项目(PT、APTT、FIB)的测量不确定度,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计算扩展不确定度(U)。结果常规凝血项目的不确定度不尽相同,PT、APTT、FIB的A类不确定度分别为0.0250、0.0731、0.0280;B类不确定度分量uB1分别为0.0658,0.1478,0.1221;uB2均为0.0070;uB3均为0.0001;uB4均为0.0078;uB5均为0.0177。计算 uC(PT)、uC (APTT)、uC(FIB)分别为0.0733、0.1662、0.1269,U(PT)、U(APTT)、U(FIB)分别为0.1466、0.3324、0.2538。结论本研究采用A、B 类评定方法,对凝血检验中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估,作为临床凝血检验工作的不确定度研究的初步探索,以期为临床诊断、治疗、预后提供更为客观、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输血是传播乙型肝炎的重要途径;判断献血员是否带有HB2Ag,目前主要采用免疫学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笔者用PCR法检测100份献血者HBV—DNA,以求从分子水平揭示献血员血清中HBV—DNA状况,为保证血源质量寻找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患者,男性,64岁。住院号344335。困突感心前区闷痛.大汗,呼吸困难,在当地卫生所查ECG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对症处理后仍持续性心前区闷痛.于93年11月2日入院。查体:Bp14.0/8.0kpa(105/60mmHg).双肺未见异常.心界无扩大.心率6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血浆D-二聚体(D-D)水平的检测在危重症患儿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198例危重患儿血清PCT、CRP和血浆D-D。结果临床感染者(100例)患儿血清PCT、CRP和血浆D-D水平分别为(24.5±10.2)μg/L,(45.3±10.5)mg/L,(1.85±0.55)mg/L,均显著高于临床非感染者(98例)的(0.5±0.15)μg/L,(6.1±0.6)mg/L,(0.5±0.2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CRP和血浆D-D水平均与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临床感染组患儿PCT、CRP、D-D阳性率分别为93(93%)、80(80%)、89(89%),均高于临床非感染组35(35.7%),25(25.5%),40(4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CRP和血浆D-D水平检测可作为早期诊断危重症患儿感染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及疗效判断的重要敏感性指标。血浆D-D水平检测对早期判断危重患儿感染时凝血功能异常程度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类风湿因子(R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为二组,RA组和对照组,同时测定上述指标.结果 1.PA患者血清抗CCP,RF,TNF-α,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RA患者血清抗CCP,RF,TNF-α,CRP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上述血清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RA患者的诊断和动态观察其病情严重程度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T-Ⅲ)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5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AT-Ⅲ活性,并与神经系统损伤程度、一般生化项目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酶免疫法(EIA)测定患者血浆中免疫复合物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及表型,并与正常组55例体检者进行对照。采用ELISA法分析免疫复合物刺激外周血单核细胞后TNF-α和IL-6分泌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TNF-α和IL-6对人脑血管内皮细胞AT-Ⅲ表达的影响。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AT-Ⅲ活性明显降低(P<005),且与神经系统功能损伤程度呈负相关(P<005),与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P<005);同时,患者血浆中TNF-α和IL-6水平明显升高(P<001),伴随免疫复合物含量增多(P<001);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患者外周血CD14+CD16+和CD14+CD32+单核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而CD14+CD64+单核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5)。经免疫复合物刺激后,外周血单核细胞TNF-α和IL-6分泌明显升高(P<001),而TNF-α或IL-6与人脑血管内皮细胞共孵育后,均可下调其AT-Ⅲ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P<001)。结论:AT-Ⅲ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明显降低,是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其可能的机制是免疫复合物通过CD14+CD64+单核细胞介导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升高AT-Ⅲ活性对缺血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象 本组共171例,年龄21~55岁;依据有无慢性宫颈炎(STD)病史分为两组,前者103例,后者68例。患者以白带增多或带血、异味,下腹部坠痛或酸痛等症状为主,病程在3个月以上,临床诊断为STD。 相似文献
19.
电子表格EXCEL在临床实验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检验实验室,经常需要制作、更换标准曲线;室内质控工作也需每月对质控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制图分析。当使用自动化程度不是很高的分析仪时,应用电子表格EXCEL软件制作标准曲线,对室内质控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绘制室内质控图,不仅快速、简便、自动化程度高,而且准确,图表美观。1 相似文献
20.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前清蛋白、葡萄糖、肌酸肌酶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清前清蛋白(PA)、葡萄糖(Glu)、肌酸肌酶(CK)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AP患者150例,其中急性轻型胰腺炎(MAP)100例、重型急性胰腺炎(SAP)50例,健康对照组100例。分别检测空腹血清PA、Glu、CK水平,并与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 AP血清PA均显著下降(P<0.01),Glu、CK均显著升高(P<0.01);MAP组低PA、高Glu、高CK发生率分别为56%、45%、32%;SAP组分别为94%、80%、70%。结论 AP时机体存在明显的PA、Glu、CK代谢紊乱,监测他们在血清中的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