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51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 对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与常规换药方法治疗四肢创面的疗效比较进行Meta分析,为四肢创面的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搜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等,检索从建库至2012年4月比较VSD技术与常规换药方法治疗四肢创面的中、英文随机对照研究和临床对照研究,纳入满足要求的文献,选择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和住院时间作为Meta分析的评价指标,采用RevMan5.1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8项研究529例患者,其中随机对照研究5篇,临床对照研究3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换药方法相比,VSD技术治疗四肢创面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MD=-6.80,95% CI(-9.17,-4.43),P<0.05]、减少换药次数[MD=-12.08,95% CI( - 15.91,-8.25),P<0.05]、缩短住院时间[MD=- 8.57,95%CI( - 12.08,-5.06),P<0.05],两种方法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VSD技术治疗四肢创面的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和住院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常规换药方法.  相似文献   
62.
6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血管病35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血管病(ACVD)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8(IL-8)、白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70例ACVD病人按照SAS软件计算机随机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予脑复康治疗,疗程均为7 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浆TNF-α、IL-8、IL-6的水平变化.结果ACVD发病时病人TNF-d、IL-8、IL-6的水平升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人群(P<0.05).使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后,血浆TNF-α、IL-8的水平明显下降,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L-6的水平虽有下降,但与所用药物无关.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可显著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并起到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钢板内固定术后断裂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组经治的27例四肢钢板内固定术后断裂临床资料.动力加压钢板(DCP)固定15例,锁定钢板(LCP)固定12例.结果 断裂的原因有DCP选择不当8例、LCP螺钉植入不当7例、骨缺损植骨不充分7例、骨折端低毒性感染5例,分别采用相应的措施处理后骨折均愈合.结论 钢板内固定术后断裂的原因有钢板选择和植入螺丝钉不当,骨折端缺损植骨不充分及内固定术后低毒性感染等因素.  相似文献   
65.
风邪致病在中医病机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风有外风、内风之分,内、外风致病各有特点,而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风邪致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本文即针对风邪致病的病机特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6.
67.
Hangman骨折指发生在枢椎的椎体至椎板之间的骨折,以往均采用C1、2或枕颈融合.术后患者颈部旋转、屈伸活动受限,近来内固定技术有很大发展,外科治疗效果亦有很大提高.自2003~2004年采用侧块螺钉固定系统治疗Hang-man骨折11例,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IDH1和P53基因在入骨肉瘤MG63、U2OS细胞株及病理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及其与骨肉瘤组织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培养入骨肉瘤细胞MG63、U2OS,以Western Blot法检测MG63、U2OS细胞中IDH1、P53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44例骨肉瘤临床病理标本中IDH1、P...  相似文献   
69.
目的 利用认知障碍自我辨识、筛查工具在社区、门诊中对有血管源性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筛查,探讨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早期辨识血管源性认知障碍(VCI)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国际公认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作为诊断依据,将610例有血管源性危险因素的患者分为认知正常组、轻度认知障碍组(mVCI组)、痴呆组(VD组),分析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610例中认知正常组230例,mVCI组215例,VD组165例.610例中有认知障碍的患者380例,占62.3%.对3组性别分布进行卡方检验,P>0.05,说明各组内男女比无明显差异.对3组年龄进行方差分析,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筛查中发现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说明对有血管源性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的早期辨识筛查意义重大.有血管源性危险因素的患者中性别不是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年龄是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0.
背景:生物活性玻璃是一种多相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骨传导性及生物相容性,但作为骨修复材料仍然存在不能完全降解、机械强度较低等不足。 目的:设计生物活性玻璃/壳聚糖复合材料骨组织工程支架,并检测其理化性能。 方法:将2.0%壳聚糖盐酸溶液与β-甘油磷酸钠以7∶1的体积比混合制备壳聚糖溶液。称取0.5,1.0,1.5 g生物活性玻璃分别加入上述壳聚糖溶液中,使得壳聚糖与生物活性玻璃的质量比为2∶1,1∶1及1∶1.5。将复合材料浸泡于模拟生理体液中7 d进行体外矿化。 结果与结论:扫描电镜见复合支架具有相互贯通的多孔结构,孔隙率最高可达89%,孔径大小合适,为100-  300 µm,生物活性玻璃以针状形式分散在壳聚糖支架之间,均匀排列,被壳聚糖支架充分包裹结合紧密。随生物活性玻璃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孔隙率逐渐下降,断裂强度逐渐升高,他们之间呈正相关性。X射线衍射图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证实复合支架中的单一材料未发生性质改变,示差扫描量热法分析显示正常体温情况下材料无质量丢失。矿化3 d后材料表面形成的羟基磷灰石逐渐长大为绒毛状,数量也明显增多;矿化7 d后绒毛状的羟基磷灰石长成为针状,数量进一步增多,且众多的矿化物结成球状。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