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9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9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30篇
药学   38篇
  2篇
中国医学   3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田蕾  黄月颖  陈忠菊  董莉 《新中医》2024,56(10):171-174
介绍国医大师朱南孙教授从冲任论治不孕症的临床经验。朱南孙教授认为,冲任损伤为不孕的基 本病机,虚实两端,实证当疏利冲任,虚证当补益冲任,任通冲盛,则血海蓄溢有常,胎孕乃成。故临证有调 经为先、分期论治、疏利冲任之诊疗特色。  相似文献   
142.
目的 探讨微信正念冥想的护理干预模式对胶质瘤患者术前磁共振肿瘤恶性度评估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40例患者,检查前4天进行基于微信正念冥想训练。检查过程中患者佩戴耳机听正念冥想音频。并与40例性别、年龄及检查时程相匹配的常规影像护理患者的图像质量进行对照。2组患者均行胶质瘤术前磁共振肿瘤恶性度评估序列检查,并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SDS)表评分。干预组检查前再次进行SAS和SDS评分。图像质量和评分由2名影像科主治技师和2名主治医师分别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间性别及年龄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均存在轻度焦虑和抑郁症状,SAS和SDS表评分无显著差异(t=-2.17,P>0.05;t=2.57,P>0.05)。干预组患者在正念冥想干预后,其SAS和SDS评分较检查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53,P<0.05;t=12.13,P<0.05)。图像质量评价对照显示,干预组患者图像质量总体好于对照组(χ2=17.84,P<0.05)。结论...  相似文献   
143.
目的探讨Q开关Nd∶YAG激光治疗咖啡斑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应用Q开关Nd∶YAG激光仪治疗咖啡斑患者30例,波长1064nm,脉宽为3~7ns,光斑直径6mm,频率10Hz,能量密度为2.8~3.3 J/cm2,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参数,光斑照射到皮损表面后皮肤呈红色为参数适度。7~10 d治疗1次,治疗7~10次。结果痊愈6例,显效12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60.0%。无色素沉着及瘢痕形成。结论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咖啡斑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4.
目的比较波长1 064和532 nm调Q Nd∶YAG激光治疗雀斑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复发率。方法雀斑患者80例,一侧面部应用波长532nm、光斑直径2~3 mm对皮损治疗1~2次;对侧面部应用1 064 nm波长、光斑直径6~8 mm平扫皮肤治疗8次。结果波长1 064 nm治疗组,治愈70例,显效8例,好转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8.8%。波长532 nm组,治愈68例,显效10例,好转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100.0%。两种波长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1 064 nm组10例(12.5%)出现不良反应,3例(3.75%)复发;532 nm组80例(100.0%)有不良反应,24例(30.0%)复发。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调Q Nd∶YAG激光1 064和532 nm波长治疗雀斑均有效,但前者不良反应更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45.
目的:研究阿司旺林在健康人药效学特征。方法:选择健康汉族男性志愿者28名,随机分成阿司匹林3个剂量组:81mg组(n=9)、162mg组(n=9)及324mg组(n=10),每日1次,连续服用7天,在服药前0h、服药后2h、24h、96h及停药后1、3、7天,分别测定血中血栓素B2(TXB2)和血小板聚集率(PAg)。结果:与服药前比较,在服药后2h,三组TXB2、PAg抑制率基本达到了最大,TXB,生成持续受抑制维持至停药后3天,而三组PAg抑制率在服药24h、96h均有所升高,在服药7天后,三组PAg抑制率恢复至服药后2h水平。结论:单次口服阿司匹林81~324mg,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在2h基本达到最大,且无剂量间差异;连续服药时,三组阿司匹林抑制TXB2作用相同,连续服药7天后,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达到稳定,停药3天后血小板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46.
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及其相关的研究进展,结合现代心理应激理论,探讨中医肝主疏泄功能的相关理论,并提出相关研究的思考。通过对心理应激理论与肝主疏泄功能及其近年相关的研究进展的整理归纳,认为心理应激理论与中医的肝主疏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从中医角度来看,中医的肝主疏泄功能在机体调节心理应机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对今后从心理应激理论探讨中医肝主疏泄功能的研究提出了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47.
目的研究复方缬沙坦(抗高血压药)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并评价其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双周期、两制剂交叉试验设计,20名健康男性受试者随机交叉、先后单次交叉口服国产复方缬沙坦(每片含缬沙坦80 mg/氢氯噻嗪12.5 mg)(被试制剂)和进口复方缬沙坦(每片含缬沙坦80 mg/氢氯噻嗪12.5 mg)(参比制剂)各1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同时测定血浆中的缬沙坦和氢氯噻嗪浓度。结果被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缬沙坦:Cmax分别为(2.39±1.28),(2.61±1.23)μg.mL-1;tmax分别为(3.1±1.4),(3.4±0.7)h;t1/2分别为(7.5±1.8),(7.4±1.6)h;AUC0-t分别为(16.95±8.85),(18.14±9.06)μg·mL-1·h。氢氯噻嗪:Cmax分别为(0.40±0.18),(0.42±0.15)μg·mL-1;Tmax分别为(2.6±1.6),(2.2±1.0)h;t1/2分别为(9.6±1.4),(9.8±1.8)h;AUC0-t分别为(2.85±1.05),(2.80±0.89)μg·mL-1·h。国产...  相似文献   
148.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段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探讨不同年龄段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0年8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及住院128例高血压患者、53例糖尿病患者,按年龄分为5组(糖尿病患者为4组,除去第1组),第1组40~49岁,第2组50~59岁,第3组60~69岁,第4组70~79岁,第5组80岁以上,进行颈部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的情况。结果 40~49岁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16.7;50~59岁的高血压患者发生率为47.1,糖尿病患者发生率为50.0;60~69岁的高血压患者发生率为73.5,糖尿病患者发生率为81.8;70~79岁的高血压患者发生率为87.5,糖尿病患者发生率为94.7;8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发生率为96.8,糖尿病患者发生率为100。结论将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测作为社区40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有无靶器官损害的筛选指标,对于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9.
150.
目的 观察α-亚麻酸植物甾醇酯(PS - ALA)对油酸(OA)诱导的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影响,并从调节自噬角度进一步探索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HepG2细胞分为: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OA)、ALA组(OA + ALA)、PS组(OA + PS)和PS - ALA组(OA + PS - ALA)。CCK - 8检测细胞活力;尼罗红染色观察肝细胞脂滴积累;GPO - PAP法测定细胞中TG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II和p62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自噬调控因子p - mTORC1、LC3II和p62表达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多组实验结果间的比较;采用LSD法和Dunnett T3法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PS - ALA显著降低OA诱导的HepG2细胞脂质沉积和TG水平,且效果优于α- 亚麻酸(ALA)或者植物甾醇(PS)单独干预(F = 35.198, P<0.001);PS - ALA显著降低HepG2细胞LC3II和p62的蛋白表达水平,促进细胞自噬(F = 10.614, P = 0.001; F = 20.222 , P<0.001);进一步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PS - ALA抑制OA引起的mTORC1磷酸化激活(F = 644.164 , P<0.001),同时伴随LC3II和p62的表达水平降低(F = 393.234, P<0.001; F = 668.414 , P<0.001)。结论 PS - ALA显著改善OA诱导的HepG2细胞脂肪变性,其分子机制可能与抑制mTORC1磷酸化促进自噬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