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8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81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38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23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大鼠种植性肝癌的活体影像学及病理对照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探讨大鼠Walker-256种植性肝癌的活体影学表现,并与病理对照,以便更好地应用这一经典的大鼠肝癌模型。方法 种植瘤大鼠15只,10只行门静脉插管,5只行肝脉插管,所有动物均行MRI平扫检查,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DSA血管造影,活体下缓慢注入超液化碘油,新鲜肝脏软X线钼靶摄片并行病理检查,结果 (1)种植瘤的MRI表现与人肝癌相似;肿瘤经门脉CT增强及DSA造影为少血型,而经肝动脉CT增强及DSA为多血型,经门静脉注入碘油后新鲜肝脏软X线摄片显示2只肿瘤边缘内侧可见碘油,经肝动脉注入碘油后肿瘤内可见较多斑点状碘沿 。(2)光镜下经门静脉注入碘油后肿瘤中央不见碘油,但7只肿瘤边缘内侧可见碘油,经肝动脉注入碘油后肿瘤中央及边缘均可见较多油滴,光镜下15只大鼠中9只发现门脉癌栓,癌栓内的碘油来自肝动脉,结论 大鼠Walker-256种植性肝癌在肝内呈膨胀性和浸润性生长,活体状态下以肝动脉供血为主,门静脉对肿瘤边缘有供血,种植瘤易发生门脉癌栓,癌栓主要由肝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   
72.
嗜铬细胞瘤CT引导下经皮穿刺乙醇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穿刺乙醇乙醇介入疗法对嗜铬细胞瘤的治疗效果。材料和方法:嗜铬细胞瘤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31-59岁,平均42岁。良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2例,左侧5例,右侧7例,均为单发,其中8例经活检证实,4例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CT表现作出诊断。右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术后复发1例,在右侧交感神经链上有2个复发灶。13例嗜铬细胞瘤均在CT引导下行乙醇注射消融治疗。结果:治疗后7-20天CT或MRI复查,8例肾上腺良性嗜铬细胞瘤完全消失,4例完全坏死并缩小。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的2个复发灶完全消失。所有病例已随访7-30个月,患者血压一直正常,未再发阵发性头晕、面色苍白、四肢麻木等表现。血、尿儿茶酚胺检查也正常。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乙醇消融疗法对良恶性嗜铬细胞瘤具有确切疗效,安全可靠,并发症少,费用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3.
左冠状动脉起源肺动脉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 ,2 2岁。因反复胸闷、乏力 8年余 ,伴胸痛 6月余入院。 8年前每于剧烈运动后即出现胸闷、乏力 ,休息后症状消失。半年前活动后症状加重并出现胸痛 ,有时在休息状态下持续 3~ 5分钟后自动好转。查体 :Bp 14 0 /90mmHg( 1mmHg =0 .13 3kPa) ,心脏浊音界稍向左下扩大 ,心尖区可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B超及彩超提示 :二尖瓣少量返流 ,左房、左室增大。室间隔中下段、前壁心尖段活动减弱。选择性右冠状动脉造影 :右冠状动脉明显增粗、扭曲 ,并见有较多的侧支逆行充盈左冠状动脉 ,随着充盈时间的延长可见左冠状动脉主干及…  相似文献   
74.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影像学与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并进行对照分析及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的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20例。全部患者术前均行CT、B超检查,观察肿瘤的位置、数目、大小,瘤内有否出血、坏死、囊变以及钙化,局部组织的浸润,远处脏器的转移等。结果:位于胰头部9例,胰体、尾部11例,均为单发性肿瘤,肿块直径3.0-14.2cm,平均8.1cm。12例发生坏死、囊性变(60%),2例肿瘤有钙化(10%),6例发生转移(30%)。结论:加深对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的认识有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75.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和评价各种血运重建术的“金标准”,但它是一种有创性检查,检查费用亦较昂贵,限制了其临床广泛应用。多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新方法,随着64层螺旋CT的问世,其扫描范围更大,时间及空间分辨率显著提高,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提供了安全、无创、可靠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评价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的价值.方法:对37例房颤患者分别进行64层螺旋CT及经食管超声检查,两种检查在3d内完成,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为金标准,对64层螺旋CT检出左心耳血栓情况进行评价.结果:37例中有33例诊断符合,64层螺旋CT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符合率89.2%,64层CT检测左心耳血栓的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93.1%,阳性预测值为75%,阴性预测值为93.1%,阳性似然比10.875,阴性似然比0.269.两种检测方法的Kappa值为0.681,两种方法检测左心耳血栓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64层螺旋CT能准确检出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可成为临床诊断左心耳血栓的一种筛查办法,且可以一次成像同时显示肺静脉及左心房形态,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7.
患者,男,40岁。因活动后胸闷气急2个多月就诊。体检心界向左扩大。外院超声提示:右心房侧壁5.6cm×1.0cm略强回声团块影。CT示(图1、2):右心房侧壁可见局限性增厚,并形成软组织肿块,肿块内密度均匀,CT值约35HU,肿块突向心腔内,与心包膜之间关系较密切,增强后肿块中度强化,约75H  相似文献   
78.
MR多技术扫描检测活性心肌及其影像学对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估各种影像学方法检测活性心肌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猪10头,分别于制作模型前和后1~2月进行磁共振多技术扫描及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LDDSE)、^201T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201TI SPECT)、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18F-PET)检查,判断心肌缺血区和坏死区的大小,并与病理结果对照了解各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7头动物顺利完成所有检查,负荷磁共振电影扫描见10个(8.93%)节段为梗死心肌,6个(5.36%)节段为缺血心肌;心肌灌注扫描见34个(30.35%)节段缺血,心肌活性扫描见12个(10.71%)节段坏死。LDDSE检查见8个(7.14%)节段为梗死心肌,9个(8.04%)节段为缺血心肌。SPECT检查见9个(8.04%)节段为梗死心肌。PET检查见17个(15.18%)节段为梗死心肌。TTC染色见14个(12.50%)节段为梗死区。MR电影检出的坏死节段比TTC染色显示的节段少并有统计学意义(P=0.0455,Kappa=0.8100);MR活性扫描检出的坏死节段比TTC染色显示的坏死节段略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1573,Kappa=0.9130)。LDDSE检出的坏死节段较TTC染色显示的节段少并有统计学意义(P=0.0140,Kappa=0.7000);PET检出的坏死节段多于磁共振活性扫描(P=0.0253,Kappa=0.8028)和MR电影扫描(P=0.0082,Kappa=0.7079)并有统计学意义;亦多于TTC染色显示的坏死节段(P=0.0833,Kappa=0.8879),但无统计学意义;SPECT检出的坏死节段比TTC染色显示的节段少并有统计学意义(P=0.0253,Kappa=0.7590)。以TTC染色结果为金标准,MRI电影、MRI活性扫描、LDDSE、SPECT、PET检出无活性心肌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1.43%、100%;85.71%、100%;57.10%、100%;64.29%、100%;100%、96.94%。结论 MR多技术扫描可结合形态、功能及灌注多种方法检测活性心肌.清晰显示心肌梗死的位置、程度,并可对左窒室壁运动进行直观显示,且价格相对PET便宜;磁共振和PET、病理结果均有较高一致性。PET高估心肌坏死范围,且不能判断心肌梗死的透壁程度。SPECT和LDDSE低估心肌活性。而且亦不能显示心肌梗死的透壁程度。  相似文献   
79.
总结多次投稿经验,其中在统计方法上用到关于病例随访资料分析,结合统计学基本内容,谈一点体会。下面简单介绍实验的背景及存在的问题。1本实验方法将种瘤后5天的4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A组为Ad.hTNF组;B组为Ad.hIL-2组;C组为Ad.hTNF Ad.hIL-2组;D组为标记基因重组腺病毒  相似文献   
80.
目的与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方法对比,初步探讨1H MRS在脂肪肝中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5只正常和13只不同程度脂肪肝(4只轻度,3只中度和6只重度)SD大鼠在临床用场强 1.5 T 核磁仪上进行磁共振成像(In phase和Out phase序列) 和1H MRS多体元化学位移成像自旋回波序列(2D CSI SE)对比检查.结果 1H MRS示5例正常肝脏在1.25 ppm位置不能见到正常波形;13只不同程度脂肪肝内甘油三酯(-CH2)n实测和理论谱形吻合均佳,化学位移值为0.89~1.31 ppm;波峰下面积随脂肪变程度增加:正常与轻度脂肪肝之间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与中、重度之间差异显著(P<0.05),中重度之间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1H MRS与磁共振成像Out phase序列相对In phase序列信号降低率反映脂肪肝病变程度基本一致;与组织病理学分级高度相关(r=0.93,P<0.05).结论 1H MRS是磁共振抑脂成像(In phase和Out phase序列)诊断脂肪肝的互为补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