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3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缺血性卒中目前仍然是人类死亡和长期残疾的主要病因之一。血脑屏障作为大脑与外周之间的重要防线,在维持环境稳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血脑屏障的主要成分内皮细胞与神经血管单元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更为关键。缺血性卒中后,血脑屏障渗漏和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导致血浆成分外渗和循环炎症细胞浸润,进一步激活小胶质细胞等,加剧病灶损伤。本文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对缺血性卒中后内皮细胞对小胶质细胞的作用途径及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持续腰椎穿刺引流脑脊液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入住解放军第一四八医院、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305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52例)和对照组(153例).研究组患者给予标准治疗+腰椎穿刺引流脑脊液,对照组只进行标准治疗.观察2组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率和临床改善情况.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率分别为21.1% (32/152)和36.6% (56/1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研究组患者24 h平均引流脑脊液(135±14)ml,平均引流时间(5.2±1.1)d.研究组局灶性缺血者和意识障碍者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8.5% (13/152)比20.9%(32/153),7.2%(11/152)比9.2% (14/153)](P=0.015,P=0.036),脑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3.3%(35/152)比31.2% (48/153)] (P=0.036),需要持续脑脊液腹腔分流者占比低于对照组[4.6%(7/152)比7.8% (12/153)] (P =0.024).在第10天和6个月,研究组改良的Rankin评分0~2分者占比分别为55.3%(84/152)和81.6%(124/152),而对照组分别为34.6% (53/153)和80.4%(123/153),第10天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7).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持续腰椎穿刺引流脑脊液能降低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率,改善早期临床结果,但对出血后6个月时的临床结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3.
目的 观察选择性细胞周期抑制剂olomoucine对胶质细胞增殖和瘢痕形成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建立光化学法诱导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干预组,采用MRI显示梗死灶并计算其梗死灶体积;应用免疫荧光化学法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及通过TUNEL方法检测神经元凋亡;免疫印迹法观察光照侧皮质GFAP、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周期素蛋白A和周期素蛋白B1蛋白的表达.结果 缺血后3、7、30 d对照组(5.10%±0.35%,4.60%±0.26%,3.96%±0.28%)梗死灶体积占全脑体积百分比值的平均值明显大于干预组(2.27%±0.28%,1.87%±0.19%,1.08%±0.18%,P<0.05);缺血后各时间点组GFAP表达明显增强,对照组明显强于干预组,并且7、30 d对照组梗死灶周边可见明显的胶质瘢痕形成,以30 d最为显著;缺血后3 d梗死灶周围可见大量TUNEL阳性染色细胞,对照组[(41±11)个/高倍视野]数量明显多于干预组[(26±8)个/高倍视野,P<0.05];干预组大鼠(22.44%±2.17%)NeuN+TUNEL双标阳性表达明显弱于对照组大鼠(34.41%±3.10%,P<0.05);3、7、30 d的GFAP、PCNA、周期素蛋白A和周期素蛋白B1蛋白量表达,对照组明显高于干预组.结论 通过对细胞周期的调控,可部分抑制胶质细胞的活化增殖及瘢痕形成,同时减小脑梗死体积及减少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34.
低氧诱导因子-1与脑缺血耐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代实  郭国际 《卒中与神经疾病》2003,10(4):255-256,F003
脑缺血耐受 (cerebralischemictoler ance,CIT)是指一次或多次短暂 (亚致死 )缺血作为一种损伤性应激原 ,通过调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而提高脑组织耐受后续较长时间 (致死 )缺血能力的现象。在严重脑缺血之前给予各种保护性的干预措施称为预处理 (precondition ing)。1990年Kitagawa等[1] 首先在沙土鼠全脑缺血模型中发现 ,短暂的全脑缺血后再灌注对随后更长时间的缺血可产生耐受性。临床研究也证实了脑缺血耐受的存在。Moncayo等[2 ] 对 2 4 92例首次发生脑梗死的患者进行研究 ,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ischemicat tack ,TIA)…  相似文献   
35.
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e system,CNS)损伤后轴突往往不能有效再生,而遗留不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影响CNS有效修复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以下两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36.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积血部位与动脉瘤部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以了解积血部位与动脉瘤部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270例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86例,大脑前动脉瘤19例,头颅CT均显示前纵裂积血;脉络膜前动脉瘤40例,后交通动脉瘤82例,多数在CT上显示广泛鞍上池积血,病变同侧积血多于对侧;大脑中动脉瘤32例,CT多显示病变同侧外侧裂积血;后循环动脉瘤11例,头颅CT多见鞍上池及脑室系统积血;出血量较大时,除具备上述特征外,积血部位更广泛,特异性相对较小。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积血部位与动脉瘤部位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根据头颅CT所示积血部位可初步判断动脉瘤的部位,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时血管检查顺序的选择及治疗方法的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7.
患者,男,35岁,因头痛、发热3d入院.入院前3d无明显诱因全头胀痛并进行性加重,并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呕吐后头痛无减轻.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Tamoxifen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阐明其可能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大鼠脊髓挫伤模型,并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干预组,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TUNEL双标技术检测各组神经元的凋亡变化。结果假手术组中神经元凋亡数目较少,脊髓损伤后损伤灶周边凋亡的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多(P<0.01),给予Tamoxifen干预后神经元凋亡显著降低(P<0.05)。结论Tamoxifen可以减轻大鼠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元凋亡,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究共轭亚油酸(CLA)对脂多糖(LPS)刺激的小胶质细胞炎症表型转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①体外构建LPS刺激的小胶质细胞炎症模型,给予CLA处理24 h。②PPARγ抑制剂GW9662处理小胶质细 胞炎症模型,同时给予CLA处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荧光的方法探究小胶质细胞的炎症表型转 化。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LPS刺激小胶质细胞后,促炎分子IL-6、iNOS、IL-1β和TNF-α转录水平较对照 组显著上调(均 P<0.05);小胶质细胞内促炎标志物 CD16/32 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抗炎标志物 CD206水平明显降低(P<0.05)。②与单纯LPS刺激相比,给予CLA处理后,小胶质细胞促炎基因被下调 (均P<0.05),而抗炎基因上调(均P<0.05)。③给与PPARγ抑制剂处理后,与CLA处理组相比,小胶质细胞 的促炎基因表达明显上调(均 P<0.05),抗炎基因表达明显下调(均 P<0.05)。结论:CLA 可能通过激活 PPARγ通路调控小胶质细胞由促炎表型向抗炎表型转化。  相似文献   
40.
缺血性卒中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在卒中引起脑损伤的多种机制中,活化小胶质细胞 介导的神经炎症反应至关重要。新兴的单细胞测序技术促进了对小胶质细胞异质性活化的认识。血脑屏障 具有维持脑内环境稳态的关键作用,脑血管内皮细胞是血脑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血管相关的小 胶质细胞可以直接接触脑血管内皮细胞,进而影响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参与调控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脑血流 动力学,并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血管新生。进一步探索小胶质细胞的异质性活化对脑血管内皮细胞 作用,有望为缺血性卒中研发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